"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全面二孩政策下女大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以卫岗校区为例【字数:15991】

2024-02-25 12:5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生育意愿是指个人对生育行为的态度和预期,指导着育龄群体的生育行为,对未来人口结构预测起着重要作用。当代女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群体,基本具备结婚生子的条件且人口基数较大。因此,对女大学生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大学女大学生的生育意愿进行调查。本研究以大学女大学生生育意愿调查为基础,分析了影响在校女大学生生育意愿的因素,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探究其生育意愿与个人、家庭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和交叉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调整生育政策的具体措施,以此促进女大学生生育意愿,改变我国未来人口结构。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一、 导论 4
(一)研究背景 4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4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4
1.国外研究现状 4
2.国内研究现状 5
3.存在问题与分析 7
(四)研究目标与方法 7
1.研究目标 7
2.研究方法 7
二、问卷调查与数据筛选 7
(一)样本选择与问卷设计 7
1.研究对象选择和样本设计 7
2.问卷设计 8
(二)问卷调查注意事项与筛选原则 8
三、当代女大学生生育意愿的分析 8
(一)生育数量 8
(二)生育时间 8
(三)生育性别偏好 9
(四)生育目的 9
四、当代女大学生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 9
(一)个人因素对生育意愿的交叉分析 9
(二)家庭因素对生育意愿的交叉分析 10
(三)社会因素对生育意愿的交叉分析 11
五、对当代女大学生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思考 13
(一)结论 13
1.个人及家庭因素对女大学生未来生育意愿的影响 13
2.经济因素对女大学生未来生育意愿的影响 13
3.社会福利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政策对对女大学生未来生育意愿的影响 13
(二)对当代女大学生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思考 13
1.完善生育保险制度 13
2.设置专门的政府妇女机构,为女性劳动者提供专门的生育权益保护通道 14
3.国家提供专项资金,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14
六、创新与不足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5
附件 16
全面二孩政策下女大学生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
——以大学卫岗校区为例
引言
一、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人口问题存在于世界的各个国家,会对一个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生育政策在近年也在不断做出调整以适应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2016年政府在此背景下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以求通过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提高社会生育率,促进人口结构优化。在“单独二孩”的政策背景下,2014年和2015年全年出生人口仅分别为1687万和1655万,这表明生育意愿的降低已经成为我国人口发展的一个事实。自“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育龄人群对这一政策的响应并不十分积极,政策效果也不尽人意,2016年,全年人口出生达到1786万,二孩出生比例虽大幅提升,但与党中央提倡的“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目标仍有明显差距,到2017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723万,比上一年减少了63万,人口出生比率比上一年下降了0.25‰。根据2019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全国出生人口1523万,较上年减少约200万人,为连续第二年下降且降幅惊人,此前不少专家认为在“全面二孩”政策的刺激下我国会重新迎来“人口红利”,但现实并非如此,过去堆积的生育意愿在过去两年已经达到了释放高峰,接下来的出生人口的降幅有望趋缓,随着育龄高峰期女性的减少,再加上生育意愿更可能持续走低,出生人口在未来十年将持续快速萎缩,因此在政策放开的同时鼓励生育激励生育意愿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现代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的时代,女性的生育意愿将对整个家庭和实际的生育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生育政策的全面放开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生育高峰,二孩政策是否能够实现预期政策目标,很多学者已对这一问题做了理论阐述。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在校女大学生,在庞大的女性群体中,她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数量庞大且基本具备婚育条件,她们很多已经是或者即将是未来几年的育龄群体,再加上她们的文化思想水平普遍较高,因此她们的生育意愿显得十分重要,分析调查她们对目前生育政策的看法以及自身的生育意愿,进而探讨“全面二孩”政策下女大学生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这对于改进我国未来生育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对当前推进“全面二孩”政策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经济和文化差异导致了生育政策的差异,这也决定了他们对生育研究的看法与中国不同。西方生育理论研究较为丰富,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育龄人口意愿生育子女的数量和性别。关于生育孩子的意愿,西方研究主要关注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许多学者认为女性在参加社会工作时必须承担家庭责任,因此女性在职业和家庭之间会发生冲突,当两者之间存在冲突时,导致女性在生育选择上产生矛盾。 学者Lebenstein利用经济学将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联系起来,并提出了成本效益理论:养育孩子的直接和间接成本都是由于抚养孩子所消耗的,例如父母的晋升机会、额外的人力、物力和个人时间等等。当孩子独立时,他们可以照顾父母,为父母提供养老保险,并将一切都归还给家庭,这属于孩子们带来的经济利益。因此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评估养育子女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并决定是否继续生育。[1]Becker是一位比较家庭生育数量和质量的学者,他认为收入与孩子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成正相关,由于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对抚养孩子质量的需求大于数量,他认为收入与愿意抚养孩子的数量呈负相关,即随着收入的增加,家庭的需求孩子的数量会减少。[2]西方人口学家大多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生育率,讨论生育中成本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并将生育决策视为一种市场经济行为。由于国内外不同的国情和不同的生育研究视角,因此我国在讨论西方人口理论的过程中要有所选择的借鉴,并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调整政策。
2.国内研究现状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ehuixue/562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