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生态屏障建设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字数:5949】
论文摘要: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区域,也是我国贫困最多的人口和省份最多的区域;西部地区的生态在全国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西部的生态也很脆弱,环境破坏严重,西部地区又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建设区域,生态与环境不仅影响着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西部追赶东部和中部的速度,而且对东部和中部区域来讲影响也很大,制约着全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调整。
论文关键词:民族地区,西部生态屏障建设,资源诅咒,产业调整
根据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的第一号公报,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5940万人,占总人口的91.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643万人,占总人口的8.41%。同1990年第4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在10643万人的少数民族中,分布在西部的(国务院在西部大开发中所指的西部包括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四川、贵州、云南、重庆、广西)的人口达765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71.92%。上述的事实说明了,无论是在地域分布上、还是在人口分布上,西部都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区。所以一般上的少数民族地区,就是指这片地区,本文也是以这一点作为研究和论述民族经济的基本前提。①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西部生态屏障建立的背景
可持续性发展,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或者学术问题,而是一个价值、观念问题和环境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着的生存和生活问题。②自从1978年以来实施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央领导者的顾全两个大局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国家综合国力大大加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区域发展失衡、东西差距扩大、生态环境的恶化等等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西部大开发。
从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内容来讲,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根本。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央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绝不是以前那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西部大开发,而是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了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且还将改造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到了对于改善全国生态环境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高度。
在今年4月份时,胡锦涛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曾经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希望宁夏的同志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抓紧抓好,扎实努力,长期努力,使生态环境不断有新的改善,为建设祖国西部生态屏障做出贡献。③总书记的话纵览全局,简洁深刻,为我们加强生态建设指明了方向。
我们国家的地形是西高东低,西部的生态质量直接决定着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量及灾害风险的大小,国家生态环境安全,重在西部。但是由于多年以来,西部的过度开发,西部的生态呈现出快速的退化的趋势
二、西部生态环境的现状
西部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使得西部生态建设的工作更加有难度。总的来讲,西部生态恶化总体可以概括为:生态普遍来讲脆弱,保护能力低下;局部虽然有改善,但是整体仍然在恶化;整体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低下;呈现出由结构性破坏到功能性紊乱演变的恶性循环发展趋势。总的来讲,表现在以下方面:
1.森林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西部的森林生态系统变现出质量和数量的下降并存。正是因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质量的下降,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多样性的生物也受到了破坏,很多种的生物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比如:虎、熊、猴等一些已经在黄土高原看不见了。
2.草地退化严重
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不仅造成水土流失,江河泥沙淤积,沙尘暴等严重的生态问题,而且严重影响到牧民的生产、生活和牧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水土流失形势依然严峻
虽然今年来我国的水土流失的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大的一个解救,西部地区的流失的这个趋势也有所缓解,但是水土流失的根本性问题并没有解决。由于草地退化,森林毁坏,水蚀、风蚀频繁,导致水土大量流失。西部地区目前仍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04.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80%以上),水土流失率达15.15%。
4.土地荒漠化严重,沙尘暴加剧
土地荒漠化是土壤侵蚀的另一种形式,是土地退化的结果,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而造成的生态性灾害。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27.3%,超过全国现有耕地面积。全国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的90%以上在西部。西部地区沙化耕地和沙化草地的面积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并且面积大、分布广,治理难度大。
5.水资源短缺,干旱灾害严重
缺水和干旱已成为影响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截止2000年5月16日,全国作物受旱面积1300万公顷,干枯46万公顷,白地缺水530公顷,水田缺水112公顷,有1560万人,131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饮水困难,而60%--70%发生在我国西部。如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由于水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给当地工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越来越多逐水而居的高原牧民开始沦为生态难民。同时,也使中下游地区发展受到制约。
6.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营,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论文摘要: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区域,也是我国贫困最多的人口和省份最多的区域;西部地区的生态在全国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西部的生态也很脆弱,环境破坏严重,西部地区又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建设区域,生态与环境不仅影响着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西部追赶东部和中部的速度,而且对东部和中部区域来讲影响也很大,制约着全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调整。
论文关键词:民族地区,西部生态屏障建设,资源诅咒,产业调整
根据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的第一号公报,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5940万人,占总人口的91.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643万人,占总人口的8.41%。同1990年第4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在10643万人的少数民族中,分布在西部的(国务院在西部大开发中所指的西部包括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四川、贵州、云南、重庆、广西)的人口达765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71.92%。上述的事实说明了,无论是在地域分布上、还是在人口分布上,西部都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区。所以一般上的少数民族地区,就是指这片地区,本文也是以这一点作为研究和论述民族经济的基本前提。①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西部生态屏障建立的背景
可持续性发展,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或者学术问题,而是一个价值、观念问题和环境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着的生存和生活问题。②自从1978年以来实施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央领导者的顾全两个大局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国家综合国力大大加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区域发展失衡、东西差距扩大、生态环境的恶化等等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西部大开发。
从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内容来讲,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根本。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央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绝不是以前那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西部大开发,而是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了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且还将改造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到了对于改善全国生态环境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高度。
在今年4月份时,胡锦涛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曾经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希望宁夏的同志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抓紧抓好,扎实努力,长期努力,使生态环境不断有新的改善,为建设祖国西部生态屏障做出贡献。③总书记的话纵览全局,简洁深刻,为我们加强生态建设指明了方向。
我们国家的地形是西高东低,西部的生态质量直接决定着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量及灾害风险的大小,国家生态环境安全,重在西部。但是由于多年以来,西部的过度开发,西部的生态呈现出快速的退化的趋势
二、西部生态环境的现状
西部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使得西部生态建设的工作更加有难度。总的来讲,西部生态恶化总体可以概括为:生态普遍来讲脆弱,保护能力低下;局部虽然有改善,但是整体仍然在恶化;整体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低下;呈现出由结构性破坏到功能性紊乱演变的恶性循环发展趋势。总的来讲,表现在以下方面:
1.森林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西部的森林生态系统变现出质量和数量的下降并存。正是因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质量的下降,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多样性的生物也受到了破坏,很多种的生物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比如:虎、熊、猴等一些已经在黄土高原看不见了。
2.草地退化严重
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不仅造成水土流失,江河泥沙淤积,沙尘暴等严重的生态问题,而且严重影响到牧民的生产、生活和牧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水土流失形势依然严峻
虽然今年来我国的水土流失的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大的一个解救,西部地区的流失的这个趋势也有所缓解,但是水土流失的根本性问题并没有解决。由于草地退化,森林毁坏,水蚀、风蚀频繁,导致水土大量流失。西部地区目前仍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04.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80%以上),水土流失率达15.15%。
4.土地荒漠化严重,沙尘暴加剧
土地荒漠化是土壤侵蚀的另一种形式,是土地退化的结果,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而造成的生态性灾害。目前,
全国荒漠化土地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27.3%,超过全国现有耕地面积。全国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的90%以上在西部。西部地区沙化耕地和沙化草地的面积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并且面积大、分布广,治理难度大。
5.水资源短缺,干旱灾害严重
缺水和干旱已成为影响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截止2000年5月16日,全国作物受旱面积1300万公顷,干枯46万公顷,白地缺水530公顷,水田缺水112公顷,有1560万人,131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饮水困难,而60%--70%发生在我国西部。如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由于水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给当地工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越来越多逐水而居的高原牧民开始沦为生态难民。同时,也使中下游地区发展受到制约。
6.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营,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论文摘要: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区域,也是我国贫困最多的人口和省份最多的区域;西部地区的生态在全国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西部的生态也很脆弱,环境破坏严重,西部地区又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建设区域,生态与环境不仅影响着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西部追赶东部和中部的速度,而且对东部和中部区域来讲影响也很大,制约着全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调整。
论文关键词:民族地区,西部生态屏障建设,资源诅咒,产业调整
根据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的第一号公报,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5940万人,占总人口的91.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643万人,占总人口的8.41%。同1990年第4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在10643万人的少数民族中,分布在西部的(国务院在西部大开发中所指的西部包括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四川、贵州、云南、重庆、广西)的人口达765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71.92%。上述的事实说明了,无论是在地域分布上、还是在人口分布上,西部都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区。所以一般上的少数民族地区,就是指这片地区,本文也是以这一点作为研究和论述民族经济的基本前提。①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西部生态屏障建立的背景
可持续性发展,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或者学术问题,而是一个价值、观念问题和环境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着的生存和生活问题。②自从1978年以来实施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央领导者的顾全两个大局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国家综合国力大大加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区域发展失衡、东西差距扩大、生态环境的恶化等等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西部大开发。
从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内容来讲,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根本。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央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绝不是以前那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西部大开发,而是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了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且还将改造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到了对于改善全国生态环境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高度。
在今年4月份时,胡锦涛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曾经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希望宁夏的同志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抓紧抓好,扎实努力,长期努力,使生态环境不断有新的改善,为建设祖国西部生态屏障做出贡献。③总书记的话纵览全局,简洁深刻,为我们加强生态建设指明了方向。
我们国家的地形是西高东低,西部的生态质量直接决定着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量及灾害风险的大小,国家生态环境安全,重在西部。但是由于多年以来,西部的过度开发,西部的生态呈现出快速的退化的趋势
二、西部生态环境的现状
西部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使得西部生态建设的工作更加有难度。总的来讲,西部生态恶化总体可以概括为:生态普遍来讲脆弱,保护能力低下;局部虽然有改善,但是整体仍然在恶化;整体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低下;呈现出由结构性破坏到功能性紊乱演变的恶性循环发展趋势。总的来讲,表现在以下方面:
1.森林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西部的森林生态系统变现出质量和数量的下降并存。正是因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质量的下降,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多样性的生物也受到了破坏,很多种的生物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比如:虎、熊、猴等一些已经在黄土高原看不见了。
2.草地退化严重
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不仅造成水土流失,江河泥沙淤积,沙尘暴等严重的生态问题,而且严重影响到牧民的生产、生活和牧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水土流失形势依然严峻
虽然今年来我国的水土流失的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大的一个解救,西部地区的流失的这个趋势也有所缓解,但是水土流失的根本性问题并没有解决。由于草地退化,森林毁坏,水蚀、风蚀频繁,导致水土大量流失。西部地区目前仍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04.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80%以上),水土流失率达15.15%。
4.土地荒漠化严重,沙尘暴加剧
土地荒漠化是土壤侵蚀的另一种形式,是土地退化的结果,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而造成的生态性灾害。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27.3%,超过全国现有耕地面积。全国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的90%以上在西部。西部地区沙化耕地和沙化草地的面积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并且面积大、分布广,治理难度大。
5.水资源短缺,干旱灾害严重
缺水和干旱已成为影响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截止2000年5月16日,全国作物受旱面积1300万公顷,干枯46万公顷,白地缺水530公顷,水田缺水112公顷,有1560万人,131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饮水困难,而60%--70%发生在我国西部。如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由于水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给当地工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越来越多逐水而居的高原牧民开始沦为生态难民。同时,也使中下游地区发展受到制约。
6.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营,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444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