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长白山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字数:7527】

2023-04-14 14:4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长白山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绪论

  随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由追求物质文化生活开始转向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收入的增加、业余时间的充裕使得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但随着消费理念的改变,更多的人开始不满足于普通的旅游方式,开始关注旅游产品的特殊性、多元性及舒适性。以旅游地区文化差异为原因,以与文化交流的过程,整合为结果的文化旅游成为促进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支柱。文化旅游是将文化和旅游结合在一起,发挥两者最大的功效。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可以满足人们文化熏陶和休闲娱乐的需求,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文化旅游产业可以将潜在的文化影响及地域优势融合在一起,继而带动地方经济。位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长白山是吉林省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本文在理论上进一步研究长白山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形式,促进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融合。在实施方面,具体分析长白山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性、可操作性,将自然景观和地方文化、民俗风情进行梳理整合,提出具有长白山文化旅游特色的独立品牌,继而推动长白山文化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文化旅游的概念

  世界旅游组织把文化旅游看做是人们对彼此的生活和文化进行了解而产生的旅游行为,具体是指通过一些有形或无形的载体及表达形式,为游客提供体验和亲身经历旅游地的文化,达到丰富游客感官体验的活动。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关注文化旅游,理论成果相对比较多,学科建设已经成熟,他们将文化旅游的概念从广义、狭义两个层面进行了概括。(1)广义概念:旅游的各个方面都可以是文化旅游,旅游者在直接的体验活动中能够了解其他地域、其他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参与当地人的现代生活并与其进行思想沟通。(2)狭义概念:文化旅游是即时消费异质事物的一种消费行为,对象都是与游客自身不同的异域异族文化现象。文化旅游者是那些对文化怀有非常好奇的一些怀旧情结的群体。这种定义在一定范围内把文化旅游看作是一种探索行为。少数学者还指出文化旅游是新的单独的一种旅游类型,因为文化旅游的游客以旅游的形式参与到异类文化环境中,以自己的直观体验认识当地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了解其地区文化的行为。[[[]刘永生.论文化旅游及其开发模式[J].学术论坛,2009(3)]]

  (二)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

  文化旅游在经过多年实践发展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两个概念是既相互联系又有严格区分的。旅游文化是通过旅游活动而形成的游客休闲舒适的一种文化活动。而文化旅游是文化观光的游客们的参与,通过当地的文化生活体验、感受不同文化。以上、旅游文化是在文化学研究范畴内的学科、文化旅游是市场学的研究的范畴。两者存在密切关系研究领域都含有文化旅游活动和文化旅游资源。旅游文化同时涉及旅游的住、游、行、购、食、娱这六个要素,也关系到旅游业配套产业,内容精彩丰富。而文化旅游是对旅游业相关、文化内涵丰富的活动内容展开活动的发掘、打造成旅游产品提供给游客。总之,旅游文化的内容丰富程度,决定了文化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建设。不同国家、不同地域都有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地域的特色旅游文化,用这样的旅游文化来指导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创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出不同地域文化旅游的特色和品牌。[[[]丁丽英.浅谈中国的文化旅游[J].观察家视野,2002(12)]]

  (三)文化旅游的特征

  1.交流的特点

  游客体验旅游当地特色文化的并参与活动过程称为文化旅游,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引起异域文化间的互动,形成文化交流的现象。在游客与当地人交流互动过程中,找到两地文化的相似因素,以实现文化的交融互补,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产生。

  2.新奇的特点

  生活习惯因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存在大不相同,正因如此文化差异明显为文化旅游注入了其新奇性的特点,更多游客出于好奇而去到旅游地体验当地的文化。这带给游客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丰富独特的区域性文化经过旅游形式加以体现出文化旅游活动的新奇的特点。

  3.民族的特点

  我国各民族存在着其自有的独特文化,有着丰富多样的特有民族文化,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具有民族风情的众多文化资源。

  4.艺术的特点

  文化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的是在于其本身知识艺术层面较高。文化物化形式常常表现成为有型艺术,而艺术的兴起、发展与传承都离不开文化,是文化为艺术保证其生命力。文化旅游就是具有增强游客艺术品位的活动。

  5.多样的特点

  不同地域的文化形式不同,各具其特色,这就为游客参与不同地域的文化旅游活动提供了多样性的体验,在体验不同文化活动中的独特经历会让游客记忆犹新,对不同地域的文化做出判断和识别,形成再次参与文化旅游的动力。

  6.继承的特点

  文化作为文化旅游的载体,具有继承性的特点。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把历史和技艺等方面经过筛选取其优留下来的智慧结晶,人们掌握了前代文化精髓后继续发展,以多种形式传于后人,因此坚持对文化的开发利用,展现出其继承性的特点。

  7.可持续的特点

  文化旅游产品相对稳定、易被继承和保护,旅游活动对其破坏力较小,容易进行文化的传播。民风民俗形式存在的历史条件造成其不可复制,且易遭到破坏,但是新的文化传统又会不断形成,旅游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通过自身学习形成新的民风民俗传下去,旅游资源不断更新,可持续开发。

  (四)文化旅游资源的种类

  可以引发旅游者离开舒适生活地区进行异地文化旅游活动的动机,且能够被旅游产业提供的所有文化资源是文化旅游资源。西方的研究资料中首先将旅游资源分为了自然旅游资源、人文资源和人工旅游资源三大类别。[[[]丁丽英.浅谈中国的文化旅游[J].观察家视野,2002(12)]]文化旅游资源也可按照资源分类为人文景观和人工景观。

  二、长白山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一)长白山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1.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长白山属于吉林省内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是第一批被列入国际生物圈的自然保护区。长白山区绵延数。百公里,崇山峻岭、物产丰饶、山水相依、资源众多,是我国不可多得的自然生态休闲旅游地,在同纬度各区域中森林生态体系是属于保存最完整的,其独有的原始森林、温泉、瀑布、天池等景象,使长白山入选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少有的自然条件优势成为世界旅游资源富集地。长白山主峰为东北亚最高峰,山顶气候受到高海拔影响瞬息万变,云雨雪雾顷刻间转眼而至,山雾常年萦绕变换多姿,构成了难得的旅游资源。[[[]张福有.梁琴.长白山文化论丛.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1)]]

  2.文化资源丰富悠久

  长白山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美丽的传说。有如八卦庙、聚龙泉等景点,还有朝鲜族的象帽舞等悠久的民俗文化资源,传统的民俗风情也属难得的旅游资源。近代来东北抗联留下的根据地等资源,天池的传说也成为其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长白山是满族和朝鲜族的发源地,引得大量游客前来寻根。

  3.旅游资源品种丰富

  长白山自然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其各种历史文化遗迹遍布整个山系。长白山地区目前拥有7处国家级保护文物,为吉林省总数的1/5以上,吉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另外,不容易归类的各种遗址、遗迹还有几百处;长白山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15个,大概占吉林省总量的一半,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50个,达到总数的近三分之一,还有64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众多、类型繁杂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发展长白山文化旅游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人文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比例协调

  通过对一定地域内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数量比较,进行比较后旅游学界认为其比例可以衡量出该区域旅游资源的总体结构和特色。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数量关系之比近似1:2显示出该地区两大资源比例协调,如果这一比例超过1:2,就说明该地区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而这一比例低于1:2,就说明该区域的人文旅游资源较好。经统计分析,长白山区拥有自然旅游资源基本类型达到35个,人文旅游资源基本类型达到66个,两者的比例近似1:2,所以,可以围绕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比例协调的优势为长白山文化旅游做宣传。

  (二)长白山文化资源的类别

  1.民俗文化资源

  长白山区民族文化早先主要以满族、朝鲜族为主,清朝后期伴随闯关东出现汉族民俗文化,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特点集中表现在民族专有节日、婚礼习俗、民族服饰、特色饮食习惯等,其中朝鲜族民俗在生活、祭祀、礼仪各方面都保存完好,可直接开发利用。[[[]高阳,陈俊安.略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4)]]

  2.物质文化资源

  长白山先民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化,除了有古城遗址、xxx遗迹外,体现人民生产生活发展过程的农耕生活、渔猎、游牧、采摘等生活方式也是重要物质文化。

  3.民间艺术文化资源

  同其他地区的民间艺术文化一样,长白山区民间艺术文化丰富多样,主要有石雕、木雕、根雕、编织、木版画、满族剪纸、民间传说等。

  4.历史遗迹、遗址文化资源

  从石器时代的安图人洞穴遗址,到渤海国遗址,到抗联革命遗址显示出长白山地区的历史遗迹与遗址的时代特征明显。

  5.萨满文化资源

  萨满文化不仅是原始宗教文化,也是长白山地区的主要宗教图腾,实质上是对自然及祖先的崇拜。这些也反映了长白山区的先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

  (三)长白山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1.游客数量连年剧增

  近年来国内旅游业蓬勃发展,长白山旅游也随之持续
升温,国内游客数量超过了之前占主要的国际游客数量,旅游业效益增加不断。导致接待服务质量出现下降现象,让长白山旅游配套产业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巨大压力。近年来,游客人数年均增长量超过20%,直接对长白山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旅游产业急需深度开发来满足游客需求的不断增长。

  2.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长白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第三产业的相关部门转型,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长白山旅游产业配套设施在不断得到改善及升级,旅游景区招待、吸引游客的能力得到不断锻炼进而得到增强。全区共规划了50处景区(点)、新建扩建宾馆(旅店)56家,可为游客提供更多床位,星级宾馆达到14家,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宾馆16家;土特产品专营店43家,有能力接待150人以上大型旅游团的餐馆达到12家。长白山脚下现有17家注册的旅行社,其中2家为国际社。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在改善后开始逐步满足海内外游客的不同需求。

  3.管理体制不断创新

  设立长白山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吉林省政府目的是打造具有特色的长白山文化旅游品牌,推动其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代表吉林省政府根据法律实现对长白山地区内的经济和社会行政事务进行统一管理及规划,有利于统筹发展。长白山管委会从基础工作开展日常工作,理清发展思路,确定文化旅游产业定位,发展规划以发展区域综合配套服务为目标,努力增加经济总量,不断创新工作机制。



  4.现有的文化旅游开发项目

  安图县的朝鲜族民俗旅游,以及充满长白山地区民俗特色的剪纸及手工艺品的展品会等是长白山地区现有的文化旅游活动项目。目前长白山文化旅游宣传对外推广的节庆活动主要有,如龙井苹果梨花节、图们江庆典,朝鲜族民俗旅游节、中国图们江冰雪节、九三州庆等节庆活动。目前开展实施的文化旅游项目都是分布于不同县市的,集聚作业以及影响范围小作用发挥不出来,不能吸引旅游目标市场。虽然长白山地区节庆旅游项目开展效果明显,但节庆活动并不能代表长白山文化旅游产品,整体上看长白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相对落后。

  三、长白山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文化旅游的定位不准确

  长白山文化旅游资源虽然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是目前只对现有的自然资源进行了浅层开发,发展定位确立不准确,没有向产业全面铺开。将长白山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归类为:冰雪体验、历史遗迹、边境观光、休闲度假、原始森林等。而当前地方政府和旅游公司长白山特有的民俗文化资源没有集中精力率先开发,长白山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没有得到有效的宣传,更没创建具有长白山民俗民风的文化品牌,外界对长白山旅游地的认识基本停留在自然风光,民族文化等方面只存表面了解,甚至不知道来长白山观光体验的景点特色文化是什么,旅游目的不明确。各县市发展文化资源的定位与方向不同,导致合作开发困难。以至当前长白山文化旅游开发形式没有结合民俗特色没有创新。人力资源的综合培养、管理体制的创新、资金的使用、政策环境的改变、得到融资等都需多个部门共同行动,目前各职能部门只重视自己部门的眼前利益,没有从长远角度全面分析整合资源。在开发旅游商品上,没有综合六大要素:吃、行、游、购、娱,仅仅将产品单一化处理。

  (二)与当地民族文化结合不完全

  旅游产品缺乏本土文化特征,除人参、松茸和黑木耳、山野菜等东北传统土特产品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其他能够把长白山特有文化气息传递出来的纪念品、艺术品等具有长白山标志符号的难得一见,外来旅游商品逐渐占据市场。潜力巨大的民俗活动没有将参与性和互动性展现出来,没有实现其文化的旅游价值,例如满族、朝鲜族发源地、长白山人参文化等表现形式没有得到统一的规范和全面的展示,民俗文化表现形式呆板单一,民族特色文化深刻内涵和结合现代实用性展示的还不完全,参与性不强,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没等开发出来就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旅游景点外在表现形式不具有标志性的符号,没有表现出民族风情。由于长白山地区地广人稀、文化景观相对分散,旅游资源数量不集中,个别资源涉及历史遗留问题,影响长白山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力。现有资源开发也主要以简单利用为主。

  (三)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够

  当前长白山旅游地区的纪念品仅仅停留在人参、木耳、松茸等特产上,具有地域特色的朝鲜族民俗风情的或萨满风情的商品还很少,然而旅游商品的利润空间大以及其外带的宣传作用强,但我们却没有利用其已存在的优势,极没有更多的与相应的制造业合作,提供带有朝鲜族的商品。

  (四)长白山文化旅游宣传力不足

  外省游客只了解到长白山的简单信息,而对于长白山周围的地理特征、社会发展等知道的不完全,更多的是没听说过延边州,只有少量的游客或来本地区读大学的大学生对长白山旅游资源有一定了解,这些都表现出长白山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了解得知专门用于宣传长白山旅游的费用不足,周边各县市各自为战,宣传形式简单,没有结合优势及地方特色宣传,长白山旅游的宣传像是毛毛细雨,不能解渴。

  (五)从业人员素质不足

  长白山文化旅游资源档次高、潜力大,需要高端人才参与策划、执行和管理。当前的长白山文化旅游产品缺乏创意,造成文化旅游产品样式依旧停留在的单一的局面,而正在大力开发挖掘的文化旅游项目和资源,受到不够创新、执行力小的影响,造成了一些文化资源浪费;专业的旅游工作人员培养不够规范,受到各种条件限制,专业的此方面人才不仅引进困难而且留住也难;旅游季节非常集中的长白山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是考验,一线服务人员往往一天内面对成千上万的游客,精力体力存在透支严重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等方面问题,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造成管理混乱和效率低,容易给长白山旅游造成不良影响。

  四、长白山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一)长白山文化旅游的精确再定位

  要充分利用长白山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要做成具有长白山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品牌旅游产品。先把所有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放到长白山特有的文化底蕴方向上,做出具有明显长白山特征的旅游产品,找出有代表性的景观、现象、活动、场址,向着差异化的方向进行开发。其次,塑造经典的文化旅游形象符号,如刘三姐、桂林山水代表了广西旅游,新疆的歌舞、羊肉串、葡萄干代表了新疆文化旅游,石林、泼水节代表了云南旅游,我们也要选出长白山重点文化资源特色,加以包装宣传。再次,把节日庆典、生活习俗、神话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传播载体加以有形化以及可参与化,通过演出、游戏等形式让游客加深对长白山的印象。对周边各县市的旅游发展规划进行统一管理,在开发存有本地特色旅游资源的同时,更要突出长白山特有文化的大概念,把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到有形的物质载体上,有条件的地区要为文化旅游发展打造基础,开发文化旅游资源要有选择、有规划、有目的,不能盲目,要先开发再推向市场,而要结合市场需要有序开发。文化管理与旅游管理要集中才能推动相关部门主动互相协调、形成合力,促进确立长白山文化资源的定位。

  (二)加强与当地民族文化特色结合

  对长白山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有亮点,深度挖掘满族先民的生活文化、萨满文化和朝鲜族民俗礼仪和饮食文化,以统一房屋造型的村落、部落为项目开发形式,展开具有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根据对象的不同开展不同的旅游项目,让游客参与其中更观有所思,进一步提高长白山文化旅游的盈利点。

  (三)加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丰富文化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种类,建立民族文化旅游商品购物一条街,在商品中适当体现民俗性可以给客人多样的的选择,并使长白山旅游纪念品特色更加鲜明。

  (四)加大宣传力度

  连续剧《雪山飞狐》成为当时台湾电视剧中的经典,也让观看者了解了长白山,但由于当时旅游业处于初步开发阶段,并没有直接打动长白山地区旅游的发展,现在网络发展迅速可以拍摄短片、连续剧、提供MV拍摄场地实现影视营销。建立长白山文化旅游品牌微博账号,利用互联网把发布宣传内容,以便游客随时随地的有所了解。各部门宣传部门进行资源整合,宣传风格和内容要保持一致,调动各方面资源共同宣传。

  (五)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长白山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要靠资源,更要靠专业旅游人才的努力。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在作出决策、进行监督管理的同时,要严格按照管理学、旅游学相关的理论指导,工作期间也要征求专业人士的意见,组织学习文化旅游的相关知识,提升工作能力。政府更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集中培养,定期进行免费理论培训,形成专业人才培养制度。积极与高校进行合作,不仅利于合理开发旅游项目,还直接吸引了毕业生来就业。建立管理人才的引进,优化工作机制,不仅要能引来旅游人才到长白山出谋划策,更要形成人才与长白山旅游互惠的局面,留住人才。

  结论

  旅游业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开始不断向着特别、异质的高层次变化,新的旅游产品种类不断涌现,冲击着传统旅游形式,文化旅游作为新出现的旅游业发展热点,要突破发展障碍迎来新开发热潮。本文对当前长白山文化旅游业相关的发展优势、特征、现状等进行了简单阐述,利用管理学和文化学、广告学等理论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长白山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简单分类,找出当前及将要遇到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相应对策。总结了几条结论:具有文化底蕴深厚的长白山区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是不可多得的自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交相辉映,为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充足条件。长白山文化旅游业虽然现在面临一些问题,但其优越的发展条件和不断壮大的市场,必然推动其大发展。长白山的文化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各相关部门应该齐心协力,科学谋划,坚持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合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6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