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字数:】

2023-03-29 14:3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
摘 要
习作的第一个阶段是在小学中年级,这个阶段也是小学生初步接触习作的开始。小学生正处于不断中,为了适应中年级这个习作过渡阶段,教师存在过渡教学的困难以及自身缺乏“下水”去体验习作的全过程,学生存在对习作的兴趣不浓以及自身语言的溃乏。根据教师和学生的现状采取措施:教师要在教学方式上努力克服过渡困难,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目的,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中的精彩的图片以及联系生活进行情境教学。学生要转变学生对习作的看法,丰富的自己词语积累,师生共同努力为习作教学开创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中年级;习作;现状;有效策略
引 言
小学生第一次接触习作是在中年级,通过一年级、二年级两年的认字积累和一定要求的阅读容量,学生能够从写话到写段再到慢慢写篇的开端。在这个重要的阶段里,习作教学现状既体现在学生身上的对习作毫无兴趣和小学生的语言溃泛,又体现在教师层面上的教学方式上的过渡困难和教师缺少“下水示范”。这些现状导致了习作教学浪费时间、耗费体力的低效果现象。习作教学结束了,学生胸中无竹,胡乱习作只为字数可以达到要求,习作的内容与现实来了个完美的脱轨。因此,在习作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采取关于教师方面和学生方面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的层面,采取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教师“下水”体验习作全过程。在“学”的层面,提升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努力指导学生写出精彩的习作来。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小学中年级
《语文课程标准》中根据学生特点和发展阶段的不同,把小学阶段分成了一、二、三学段。第一学段对应低年级,第二学段对应中年级,第三学段对应高年级。[1]在小学具体而言,低年级对应一、二年级,中年级对应三、四年级,高年级对应五、六年级。[1]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学段是“小学三、四年级”,故称“小学中年级(中学段)”。
(二)习作教学
习作是把所要表达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从你的感官中去获取,比如说从你听到的和看到的方面去获取,最后再加上自己的想法的过程。[3]小学生习作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表达能力的训练,是在合理运用语言的基础上把心里所想的话表达出来的过程。习作教学不仅是一个训练学生的表达,同时也是训练教师的教学的过程。[2]教师在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上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口头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往往与阅读教学相结合采取一些形式进行教学,比如先创造一个习作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阅读、仿写,之后小组合作选取最好的进行汇报。习作教学是促进学生沟通、表达、交流登多方面发展的教学。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有一个过渡阶段是中年级,具体是从三年级开始的。为了更好的促进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从三年级开始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从开始的要求能写一句话,到现在要求能写一段话甚至写一篇文章出来。
二、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
中年级习作是针对小学三至四年级这两个年级进行的教学内容之一,因此本课题将三至四年级学生也就是小学第二学段的学生作为主要的调查研究对象。调查过程中,教师问卷发放总量为12份,回收量为12份,有效问卷量为12份,学生问卷发放总量为100份,回收量为100份,有效问卷量为100份,发放的问卷的学生在男女和年级上均衡、抽取中年段的两个班进行调查。
(二)问卷设计
本问卷从四个角度对学生的习作现状展开调查:教师方面,教师的习作教学过渡困难情况、教师写“下水文”的情况、学生方面,学生习作的兴趣、学生语言积累情况 。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和学生说清楚与学习成绩无关而且绝对保密。在填写开始前向学生们说明填写问卷注意事项,请学生依据本人实际情况,如实选择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选项。
(三)问卷调查结果
1.教师的习作教学过渡困难情况
如下图2-1所示:红色区域所占的面积最多,也就是教师在中年级习作过渡中遇到“较多困难”的人数最多,占了64%。另外,绿色部分为“较少困难”的人数占29%,其他区域“一点点困难”占7%和“没有困难”占0%。中年级是小学习作过渡的时期,从这些数据说明教师在中年级作文教学中是存在过渡困难的。

  图2-1 教学过渡困难的人数所占比
  2.教师写下水文情况
如下图2-2所示,在中年级所调查的14个老师中,在认为下水文的作用上,“从来没写过”和“偶尔写”各占到了6人和7人。“经常写”的仅有1人。调查可以看出教师普遍缺乏“下水”。

  图2-2 教师写下水文人数情况
  3.学生习作的兴趣情况
如下表2-3所示:我们可以看出在调查的100人当中,“非常喜欢”仅仅有30个,所占不到总数的一半。另外“有时喜欢”的人数是最高的,并且“非常喜欢”比“有时喜欢”的人数少。说明学生的兴趣影响写作文的态度。
表2-3 小学中年级对习作的喜欢程度



情况
非常喜欢
有时喜欢
不喜欢


人数
30
55
15


比例
30%
55%
15%



4.学生的积累情况
如下图2-4所示: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少数学生是不积累词语的,超过一半的学生是有积累词语。“有时积累”所占54%,“教师要求下积累”占30%。“经常积累”的21%还没超过“有时积累”的一半,可以知道“经常积累”的也没有超过总数的一半。说明小学生缺乏对语言的积累,没有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图2-4 学生语言积累习惯调查
  三、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中年级习作教学存在过渡困难
中年级是小学生习作的过渡阶段,相对于低年级而言,中年级对学生的要求上了一个层次,小学生对习作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对它产生害怕或恐惧的心理是正常的现象。在写作的时候,常常出现一筹莫展,笔杆“流口水”的情况。中年级习作要求学生要从语句到段落到最后能写篇,而对于这方面的训练,教材中既没有提到明确清晰的教学过程也没有涉及方法的指导,老师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努力探索如何让学生适应这个过程的教学方法,或者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喜欢上习作,因为每个班级具有差异,也许这个教师的方法在这个班适用而在另外一个班就不适用。这时候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过渡,立足于学生已经拥有知识基础,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实现对知识的迁移以促进学生能够接受习作,激发学生拥有一颗对习作的喜爱的心。
(二)教师缺乏“下水”
有句话说:“不下水的游泳教练不是好教练”,那么在习作指导中,不下水的老师也不是好老师。想要自己教的学生能写出好的作文,教师不仅需要的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更需要的是自己去写作文,自己去体验,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学生如何做,应该是自己先去做,自己按照自己所讲的方法去实践,发挥好带头作用形成示范作用。教师经常动手写作文,一方面提高知识素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教师通过语言传授知识和亲自实践示范,学生更容易受到老师积极的影响,也更容易取得学习上的重大进步。教师的言行一致的示范比书上的或优秀习作选上的范文更具有直接的示范作用。因此,为了让学生的习作有感情,能够回归“自然气息”,从而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我们应该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习作教学方法,而教师“水下示范”即写一篇属于自己的文章,是最有效果的方法之一。
(三)小学生对习作缺乏兴趣
调查显示非常喜欢作文的人数不到一半,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小学生对习作的兴趣不高。中年级是刚接触习作的阶段,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于作文的认知能力也不高,在思想的认识和对文字表达能力方面有待提高,这样就阻碍了小学生学习习作的兴趣。加上在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长篇习作的情况下,习作要求上升了一个档次,害怕是正常的现象。小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这个转变,因而,对习作的态度就不够积极了,对习作就没有兴趣。有的小学生开始不喜欢习作,甚至有的小学生还会讨厌习作。中年级习作阶段是由看图写话到篇章构建的过渡时期,学生是否拥有兴趣是如何让习作教学顺利过渡的关键。
(四)小学生语言的匮乏
小学低年级的习作要求只需要会写一句话即可,到了中年级习作要求的是要会写完整的一段话。刚步入中年级,小学生缺乏对语言的积累,导致“肚里空空,无话可说”。小学生对习作还停留在写话上。在从写一句话到写一段话最后到写一篇习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指导写景可以从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来写。学生会春天写一句话,夏天写一句话,秋天写一句话,冬天写一句话就这样凑成一篇“假”习作。没有语言的积累基础,所以导致每段只能写一句话,不能把内容写充实具体。
四、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的原因
1.没有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
习作课上单调乏味。课堂呈现出这样一种方式:教师板书习作题目,说出习作要求(主要包括格式、每段写的内容、学生可以用上哪些名言和好句、方法和技巧),教师在习作教学时,往往会教授一些习作技巧和哪些地方可以用修辞的方法,也就偏重于对学生习作理论的教授。殊不知在这一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运用能力。首先,这种习作技巧和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太过抽象,学生难以消化和吸收,其次,学生对于抽象的事物不容易运用,因此在写作文时小学生依旧不知道怎样下手、如何去表达。这样一来,学生为了完成一篇作文就只会把一些好的词语、句子、名言、谚语、歇后语等硬邦邦套在习作当中,对一个词语或句子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学生因而也会对习作逐渐减少兴趣。
2.没有意识到下水文的作用
不少教师很少写下水文,认为写下水文的作用不大,其实是教师缺乏对下水文全面的认识,只看到下水文的消极作用,没有看到其积极的作用。不少教师担心“下水文”会让学生只知道一味的模仿,而没有自己的想法,担心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现象是存在的
,但不是不可以克服的。这时候就要发挥下水文的积极作用去克服这种消极作用。“下水文”[4]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同的,这时候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往不同方面去想如何写作,比如我从中学到的是整篇文章的布局,我从中学到的是不同的表达方法,我从中学到的是有个性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从固定某方面的模仿到多方面的思考问题。教师经常“下水”,对给学生的示范是全方位的。教师下水的越多,也就是实践越多,越有经验,给学生的帮助就越有利。只有下水之后,你才知道学生习作的痛苦,这样做之后,无论在内容的选取,还是遣词造句以及段落的布局上,将会非常熟练,正所谓“久练久熟,熟能生巧”,这个“巧”让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得心应手,能给学生有最有益处、最具实用、最能启发人的指导,因此教师需要意识到下水文的作用之大。
(二)学生方面的原因
1.小学生对习作缺乏真情实感
小学生对习作没有兴趣,主要体现在写作内容上没有真情实感。一篇有真情实感的习作才能称得上好习作。可以得到而真情实感需要以生活为基础,学生往往缺乏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在习作过程中,抱有应付教师的心态去无厘头写作,写出来的习作毫无真情实感。并且学生会去迎合教师的观点,会按照官方所倡导的思想、品德、行为去组织习作语言。久而久之,学生习作内容变得空洞,套话多,学生自然而然对习作逐渐失去兴趣。学生写作有肺腑之言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真实情绪情感的自然表达、自由抒发。[5]习作需要生活体验,没有生活体验,情感不易激发,而没有情感,习作兴趣容易缺失。学生要想要自己有东西可写,需要到生活中去发现、去体验生活一切美好事物。拥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学会在生活中不仅发现美,而且感受到美。进而,慢慢有了写作的感情,有了写作的兴趣。
2.学生自身缺乏勤积累的习惯
学生习作的时候无话可讲,无话可写就像一个用毛笔写书法的人没有墨汁,笔和墨水是练习书法者必须具备的基础工具,没有它们书法练习将无法进行下去。同样的,你的脑子里没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自然而然会无话可说了。肚子响了提醒你要吃饭,那习作无话可说就是提醒你平时要注意积累语言。对于书法家来说毛笔和墨水是他的基础,而对于想写好习作的你来说语言的积累是你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给学生固定了一种习作框架,学生就会根据这个形式,把与自己没有关系的材料搬到习作中去。没有对所写的东西发表自己的想法,只是把习作当作一种不需要思考的“机器”,[2]没有很好地把习作联系到生活中去。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一定的积累作为基点,[5]许多学生因字数不足,心生烦躁,不知再写什么东西。不仅如此,在调查中显示主动经常积累的人数在100个人当中仅有21个,比率仅有21%。因此要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这样你才可以写出一篇好的习作来。
五、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教”方面采取的措施
1、采取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
(1)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
在现代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精彩的图片教学,学会选择适当有趣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看着图片可以说出许多话和情来。这种形式有点像一、二年级的看图写话的。它和看图写话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写具体、写生动、写形象。低年级只要求写谁干什么。而中年级则要会写怎样的谁在干什么样的事。在出示图片之后,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诉学生看图的顺序,是从上到下看还是从左到右看,还是从中间向四周看。这样学生看到这张图片的时候,才不会看到一个说一个,没有完整性。比如园地三的习作教学:写一副秋天的图画。教师出示农民伯伯收麦的景象。先整体让学生用上比喻句:一望无际的麦田像什么?再到个体,农民伯伯在干什么?脸上的神情是怎样的?一步一步的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之处,逐步学生引导去观察事物、想象情景,这样,自然而然学生习作就有话说了。在一节课中,教师充当引领者的角色,[5]学生对所看到具有发人想象和思考的图片各抒己见,不去限制学生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会感受到时间一下子过去,有句话叫做愉快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学生从中体验到是一种乐趣,这是一种尽情想象的乐趣。
(2)在生活中引导学生体验
根据现代化教学要求,我们要突破传统的以教授习作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采取生活体验式的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习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喜欢动笔,乐于表达内心情感。引导学生适当关注社会现实,能够对生活有热爱之心,能够表达真情实感。”[1]在三年级上册园地二的习作要求:写一个熟悉的人或一件事。这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可以写家族中的熟悉的人物:可以是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也可以是姑姑姑父等一些人。校园里,不仅可以写同学,也可以写老师。教师作为指南针,在课前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里的时候,认真观察你想写的人的外貌特点和性格特点,喜欢做什么事?这个命题熟悉但不能放松对材料的收集。可以让学生观察后,做相应的记录。让学生体验到在生活当中处处有写作。在这个留心观察生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去记录、如何去观察,引导学生观察有明确的目的和最终需要达到哪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细节,也可以组织一个评比观察记录的活动,激发学生观察的热情。[1]也可以在课上让学生分享,运用多种活动,你不仅会发现学生观察如何仔细,而且师生互动效果倍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宜给学生一个习作框架[6],要让学生自己亲自在生活中实践,最终达到体验的目的。
2、教师下水体验写作的过程
(1)教师下水文的形式多样化
下水文不仅只有书写的一种形式,也可以进行口试。[5]教师在教授作文时,可以自己当表率,在习作教学前或过程中进行三到五分钟的即兴演讲也可以是下水文的体现,当然这种演讲要适当的包含所教授的作文内容。比如,在讲授想象类的作文时,可以讲授《宝葫芦的秘密》中小学生王葆幻想等到一个像多啦梦口袋一样的宝葫芦,可以用它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一天,他的愿望终于成真了。他从宝葫芦里得到了一个起重机模型,于是,他带到班里去炫耀,可是当模型坏了的时候,他却装不回去了,他当众出丑。在他用宝葫芦考试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猜想发生了什么事,适当的激发学生好奇心。教师再接着讲授主人公王葆的空白卷子和别人的发生了交换,最后他“成功被逮捕”了。应用这种口语式的形式,引发学生想象、思考。强调课后所写的内容不和演讲的内容一样,学生要自己去先思考、想象,教师在这过程中,起的是表率、引导的作用。不仅可以是故事,教师自己所经历的一些往事或者所看到的新闻、期刊等内容都可以讲授给学生,总之,内容丰富化,形式多样化的进行下水训练,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写作,也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
(2)合理安排下水
下水文包括全下水和半下水。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全下水。半下水,注重思考的过程。除了安排好开头、过渡、结尾的写法之外还要考虑可能情况,比如学生可能会怎样写?学生是否会写老掉牙了的事件?学生可能在哪些方面或者哪件事情上叙述的不够具体等等。教师要做到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所有可能的情况。在这个过程,教师不仅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和学生共同对一个命题进行讨论。讨论可以提炼的中心、讨论可以选择的材料、讨论可以用上的方法,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薄弱之处,并采取方法进行指导。而全下水顾名思义是去体验写作的全过程。不仅有思考的过程,还要求教师能够完整的写出来。我们说因为学生具有向师性,所以要求教师更加具有示范性。教师自己写一篇作文就具有典型的示范性。它不仅是一种有意义的教学手段,也是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良好基本功之一。教师可以试着以学生角度去思考怎么写这篇作文,可以选择合适的时机为学生写出范文。一方面,因为学生具有向师性,他们对老师的任何事情或者物件都非常感兴趣,教师写范文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学生也会对教师的习作感兴趣的。另一方面,教师亲自去体验会更加了解学生在习作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根据所遇到的困难采取一个适合学生的解决措施。不仅在如此,教师去写范文对于习作的结构的教学以及技巧方法的指导、再或者是思想感情的激发都有比较明显的帮助。教师充分发挥文化功底,学生会对你产生敬意,增强了教师的权威,有利于提高习作教学质量,改善师生关系,使习作教学顺利工作的开展。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是进行半下水,还是全下水。
(二)“学”方面采取的措施
1、提升习作的兴趣
(1)转变看法,促进习作
中年级是学生初步接触习作的阶段,这对学生的要求上了一个层次,小学生对习作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对它产生害怕或恐惧的心理是正常的现象。要想转变学生对写作的看法,需要让学生从“怕做”到“想做”的转变,需要逐渐做到让学生习作时包含三个“想”:想听、想说、想写。这三个“想”是环环相扣的。学生只有想听课了,才会去认真听。学生去认真听课了,才会去思考,学生有了思考的过程,写作文才能下笔如有神。这时候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学习状况去合理安排教学,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去吸引学生,这个主题不仅可以教师定,也可以学生自己去定。教师课前引导学生做信息记录,课中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和pk,使得学生在习作课中,不仅仅是听教师讲,也可以自己去探讨、发现。课程标准中提到对于中年级习作的要求是能把内容写清楚,具体的内容可以是自己喜欢的或者觉得新奇的事,并且在形式不拘泥于限制,[5]随心所欲地写下自己的眼睛看到的、鼻子闻到的、内心感受和想象到的事物。[5]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是为了让他们想听,在课中组织讨论等形式是为了让学生想说,在此“想听”、“想说”的基础上学生就有想写的念头,从而写出教师期望要求的内容,进而逐渐改变学生一听到接下来上习作课,就像萝卜干一样就开始焉了。脱口而出就是一句:“又要开始写作文了!”的现象。总之,教师可以采用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03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