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清以来,一些有识之士倡导注重调查实践.其时,游历.游学已成为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20世纪以来,社会实践不仅停留在思想层面上,更是成为一种自觉行动.青年学生在民族危机日益严峻的关键时刻,以其从未有过的姿态,展开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一方面在社会变革中充当着背景的弄潮儿;另一方面,通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过参观实习.社会调查.组织社团等,在新的背景环境下,彰显着他们的责任与担当,并最终形成了我国青年独特的符号与象征.关键字:青年学生;社会教育;社团组织;社会实践;清末民初;社会实践活动是自人类社会出现以来的一种存在方式.特别是在历史变革的关键时期,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彰显着独特的历史价值.清末至抗战前期,是我国社会历史发生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青年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极为丰富的一段时期.可以说,我国青年从未像这一时期如此活跃,也从未像这一时期,能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践行着我国青年应有的担当.因此,梳理这段时期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有着重要的背景价值.当下的社会发展再次面临转型之际,曾经的实践活动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职是之故,本文拟就清末至抗战前期青年学生的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一基本的梳理,以期抛砖引玉,冀望学界同仁能有更加深入的探究.
一.晚清时期对社会实践的倡行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指出:"主观主义不可能对社会世界的必然性作出解释.为了对世界作出解释,人们又不得不回归到实践,而实践始终处在乐谱与演奏方法.物化世界与历史实践的人化世界.结构与惯习之间的辩证关系中."1晚清时期对社会实践的倡行,大抵也体现着这样的辩证关系.鸦片战争前后,魏源呼吁要注重调查实践.他指出,闭门造不出合辙的车,那些"历山川但壮游览而不考其形势,阅井疆但观市肆而不察其风俗,揽人材但取文采而不审其才德,一旦身预天下之事,利不知孰兴,害不知孰革,荐黜委任不知孰贤不肖,自非持方枘纳圆凿而何以哉?夫士而欲任天下之重,必自其勤访问始,勤访问,必自其无事之日始,皇华之诗知之矣".2如果说鸦片战争时期,这样的认识还只是少数人的见解,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倡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呼声越来越高.王韬即指出:"我国人士,无论于泰西之国政民情,山川风土,茫乎未有所闻,即舆图之向背,道里之远近,亦多有未明者.此固无足深怪.独不解其于我国之事,如河漕兵刑财赋诸大端,亦问之而谢未遑焉."由此导致"即有淹博之才,亦惟涉猎群圣贤之经籍,上下三千年之史册而已.故吾尝谓,我国之士博古而不知今,西国之士通今而不知古."一言以蔽之,我国士人实乃"时文累之也".3严复的实践教育思想更为鲜明.他说教育"必为其察验,继乃有其内籀外籀之功,而其终乃为其验证,此不易之涂术也".4特别是在实业教育方面,严复更注重社会实践.他说:"实业教育,其扼要不在学堂,而在出堂后办事之阅历.以学堂所课授者,不过根抵之学,增广知识,为他日之事阶梯云耳."因此,"实业之家,不受学堂教育,而一切悉由于阅历者,其人理必粗,不能有开物成务之盛业也.但受学堂教育,而不经事业之磨砻,又程功不实,而无甘苦疾徐之自得.必其人受益于学堂者十之四,收效于阅历者十之六,夫而后为真实业家".5随着新式学堂相继建立,游历.游学成为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在京师同文馆成立之后的第四年,奕?等人上呈奏折指出,同文馆学生"于外国语言文字,均能粗识大概,若令前往该国(指英国)游历一番,亦可增广见闻,有俾学业".6随后清廷选派斌椿率同文馆学生游历欧洲,足迹遍及英国.荷兰.普鲁士.丹麦.瑞典.芬兰.俄国等国.甲午战后,游历.游学更为人们所推崇.封疆大吏者如张之洞.袁世凯.王之春等人,知识分子者如康有为.梁启超.张謇等人,或对清廷陈上章奏,或对社会发表时论,都呼吁"大派游学,以通世界之识,养有用之才".7张之洞就是这一主张的积极支持者.他指出:"知外不知中,谓之失心.知中不知外,谓之聋瞽."8因此,在五洲大通之际,张之洞尤其反对深闭固拒,一味地坐井自囿.正所谓"天自牖之,人自塞之,谓之何哉?"他为此专门列举古今中外游历而成功的范例,并指出:"天下州县皆立学堂,数必逾万,无论大学.小学断无许多之师,是则唯有赴外国游学之一法."这是因为"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此赵营平'百闻不如一见'之说也.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我国学堂三年,此孟子'置之庄岳'之说也."9在朝臣士子的推动下,光绪帝于1898年6月15日发布圣谕强调:"出国游学,西洋不如东洋.东洋路近费省,文字相近,易于通晓,且一切西书均经日本择要翻译.着即拟订章程,咨催各省迅即选定学生陆续咨送;各部院如有讲求时务愿往游学人员,亦一并咨送,均勿延缓."10其实,南洋公学就规定:"上院学生卒业后,择其尤异者咨送出洋,照日本海外留学生之例,就学于各国大学堂以广才识而资大用."11但是出洋游学,首先需熟悉外国语言文字;其次朝廷举行变法新政,很难筹得游学款项;最后,即便能够筹出款项,派送青年学生出洋游学,也必待三年五载方能收其成效.但是当时却是列强四面环攻,变法兴学迫在眉睫,无法安然坐待三五年再图振兴.故而,当时在提倡游学之外更提倡游历,认为游历一事尤为救济急需之途.于是一些学堂便以游历作为社会实践的可行之法.广东时敏学堂就提出:"派游历以扩见闻儒者读书,百闻不如一见.凡地势险要,风俗盛衰,政治得失,非身入其境,博采广咨,不能得其万一.艺学一途更非考究不为功."12维新人士李端棻也指出:"学徒既受学数年,考试及格者,当选高才,以充游历."但是此前"所派游历学生,未收大效.不知前者所派游历,乃职官而非学童."他认为游历之道有二:一游历各国,肄业于彼之学校,纵览乎彼之工厂,精益求精,以期大成.一游历各省,察验矿质,钩核商务,测绘舆地,查阅物宜.皆限以年期,厚给薪俸,随时着书,归呈有司.察其切实有用者,为之刊布,优加奖励.其游惰而无状者,官则立予降黜,士则夺其出身.数年之后,则辅轩绝域之士,斐然成章,郡国利病之书,备哉灿烂矣.通过游历实践,"十年以后,贤俊盈廷,不可胜用矣!以修内政,何政不举?以雪旧耻,何耻不除?上以恢列圣之远猷,下以慑强邻之狡,启道未有急于是者".13很显然,晚清时期社会实践的倡行,首先是民族危机的思虑.也就是说,通过社会实践扩大见闻,增长才干,挽救民族危机于既倒,是时人倡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自然因应.进入20世纪以来,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为深刻,再加之革命思潮骤兴,社会实践不仅停留在思想层面上,更是成为一种自觉行动与背景交相呼应,成为背景变革的强大推动力量,演绎着近代我国的历史轨迹.二.20世纪初期社会实践的展开1903年,出现了一篇论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檄文.该文指出,今"欲养成国民,不可不注意于学校教育;欲改良风俗,不可不注意于社会教育".而"专恃学校教育而无社会教育不足以立国,至易明之理也".举凡"大地各国变法,皆从民起,不从社会教育下手,而欲倚赖官力以兴学校教育者,至难之事也".14该文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指出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更是提出了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担当历史重任的自觉行动.实际上社会教育的倡行,与20世纪初年的革命思潮形成了呼应.随后不久,便在一些新式学堂中,出现了青年学生自觉参加革命实践活动的浪潮,一时间关心政治.关心时事成为青年学生最为时髦的举动.一些青年学生广泛阅读革命书籍.我国教育会与爱国学社的青年学生,"对政治的兴趣日浓,日益关心时事,民族意识也因而日益增强".学校里几次出现新印的小册子,被抢购阅读.学生均以排满革命为爱国救国的基本,"学社风气大变,倡言革命已胜过求学,上课时谈,课余时亦谈,社内谈不过瘾,每星期总有一两个下午在公园公开演讲".在一些学生的心目中,"演讲会是一件大事,比功课不知重要多少倍".除定期演讲外,他们还在苏报上陆续发表提倡革命的文章.同时,鉴于当时的社会状况.不少学生迫切希望自己能文能武,他们对练兵演习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不论晴雨,各小队分头找小院.走廊等空地认真练习,并轮任小队长,学喊口令"."甚至有出外亦不换便衣者,蔡师亲自参加,对学员更多鼓舞.他同样穿操衣上操,从不脱课,同样轮做小队长,学喊口令",15并备木枪练习瞄准.射击.长沙明德学堂的历史教员上历史课时,向他们解释"民权"二字,不引卢梭.孟德斯鸠之言,而问他们读过孟子没有?孟子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民权思想.由此论证说明"民权思想在我国古已有之,并不是从外国搬进来的东西".16芜湖安徽公学,除由教师经常讲说革命道理外,也指导学生传阅革命书籍.1905年冬,学校传播的同盟会规章.报刊及其他宣传品,在学生中传播以后,校内革命情绪更形高涨,学生和教师加入同盟会的有八十多人.17还有些人组织读书会,他们在读书会上经常演讲与现实相关的历史事实.着名历史人物的学说和事迹,以启发民众的民族革命意识和革命思想.还有一些学生鉴于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走出学校进行集会演说.上海张园是一处公共场所,因地处租界交通方便,每日都有各界民众在此观光游览,在这里公开集会演说,往往能收到一呼百应的效果.一些学生借助张园这一独特优势进行集议演讲.特别是从拒俄运动开始,在张园的集议演讲更为频繁.据苏报记载,1903年,以爱国.育才等学社为代表的青年学生整队前来进行演讲.演讲之始,"千人同声,音节甚壮.既而争先题名,我国万岁之声震屋壁".18开展拒俄运动的不仅有上海,京师大学堂学生们也参与了此事.据大公报报道,京师大学堂两馆学生因东三省事,"鸣钟上堂",先由"范助教演说利害,演说毕,全班鼓掌,有叹息者,有流涕者.次由各学生登台议论,思筹力争善策,拟办四事:一.各省在京官绅告电该省督抚电奏力争;二.全班学生电致各省督抚,请各督抚电奏力争;三.全班学生电致各省学堂,由各省学堂禀请该省督抚电奏力争;四.大学堂全班学生上禀管学代奏力争.当学生会议时,各教习.各职事员均在座点头叹息.对于那些思想保守不参与活动者,被斥之为'至死不悟'19."与此同时,京师大学堂学生决定上书清政府,要求拒约抗俄,同时起草了拒俄书,署名者共73人.拒俄书揭露"虎狼之俄"的野心是要"实行大彼得并吞世界之遗策",它的手段是"以甘言重币饵于先,偏吓虚声慑于后,阴贼险狠,以灭人国".接着指出,沙俄强据我东三省,当此危急存亡之际,我大学堂学生绝不袖手旁观,坐视瓜分之惨,要求政府坚决拒约抗俄.与此同时,大学堂学生还致电各省督抚和学堂,建议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他们发出京师大学堂学生公致鄂垣各学堂书,向湖北学生界介绍京师大学堂举行拒俄集会经过情况,并号召他们"发大志愿,结大团体,为四万万人请命".20这次运动不仅对湖北拒俄运动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而且也是北京学生第一次组织的大规模社会实践与爱国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清末的一些学生组织业已开始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据黄兴涛先生探究指出,留日学生浙江同乡会调查部和湖北同乡会,就是我国最早的两个调查组织.他们提倡对我国进行分门别类的调查探究.湖北同乡会调查部共列出了需要调查的11个大项(分别是政法.教育.经济.实业.军事.历史.地理.民族.出产.交通.外人势力)和80个小项,对有些小项又做了进一步的区分.浙江同乡会调查部则列出了历史.地理.社会.物产交通机关等13个大项和140个小项.这些项目大都集中在今天所谓的政治和经济方面."它们虽然没有按照政治.经济.社会(狭义).文化等大类来分,(因而,前后顺序显得较为凌乱)但欲把社会生活分门别类加以探究应该是清末以来的事,这是我国古代未曾有过的新现象."21组建社团学会也在清末时期逐步出现.据统计,在1901-1904年间,江浙粤赣和上海等13省市,曾组建各类新式社团271个,其中包括教育会.不缠足会.演说会.体育会.学生会.爱国团体.科学探究会.文艺术团体.妇女团体.实业团体.卫生及风俗改良组织.师范探究会.宗教性社会等各类团体.这些团体几乎涉及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这些新式社团的成员主要是开明士绅和青年学生,他们"以开发青年智识,养成独立之精神及发表其爱国心为主","以为二十世纪之新人物",借以改变千百年来旧式教育下"朝为美少年,夕暮成丑老"的恶性循环.如1902年在上海成立的我国教育会,入会者"或为学校师,或为编译员,或为新闻记者,或为学生".22我国教育会成立不久,上海南洋公学风潮骤起,教育会应学生公请并于张园集会.此后,教育会的影响蒸蒸日上,特别是吸收爱国学社学生入会后力量陡增.他们创办印刷社,编译出版各类着作及革命书籍,备受全国瞩目.由新型知识分子组成的我国教育会,在中西交汇的新兴大都市上海出现,表明新知识群体已经发展形成独立的社会力量.他们相对固定的角色地位,通过自己的社团组织与活动,成为这一时期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学生社团组织建立后,他们积极创办报刊杂志,传播新的信息,宣传他们的主张.如1901年11月,由林獬.林长民等为代表的杭州日文学堂学生主办的译林杂志,就在一段时间内大力宣传"国民主义"的主张.集会演说是青年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他们要么根据专门主题开展演说,要么随时随地开展演说.在上海,我国教育会成员会固定在张园举办演说会,同时还经常到各地学堂开展演讲.这些演讲者不仅能够准确把握社会热点,而且能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传播,其演讲效果是极为明显的.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新的大学制度建立,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更加广泛,他们一方面在社会变革中充当着背景的弄潮儿;另一方面,诸如参观实习.社会调查.组织社团等,成为民国时期青年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三.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实践广泛展开辛亥革命至五四时期,是新式学生群体崛起的高峰时期.据统计,1916年全国新学堂学生达近400万人.从新青年始,新型的学生社团成为新思潮的主要传播者,也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发起者与参与者.特别是蔡元培入主北大后,各类学生社团纷纷成立,如阅书报社.雄辩会.新闻探究会.进德会.音乐传习所.体育会.数理探究会.新剧探究会.书法探究会.画法探究会等.在林林总总成立的学生社团中,最为突出的是积极宣传新思潮的新潮社.国民杂志社及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等.这些社团成为青年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北京大学学生邓中夏.廖书仓等人发起的平民教育讲演团,以"增进平民智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为宗旨,经常举办定期与不定期的时事演讲活动.23特别是在五四运动期间,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四处宣传演讲.事实上可以说以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等为代表的北大社团,在五四运动期间起了发起和领导作用.除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外,全国各地不少大学都在开展演讲活动,这也是民国时期一些报刊杂志常常报道的重要内容.翻阅上海民国日报,仅1924-1925年就数次报道上海大学学生演讲的情况.如1924年11月的报道就指出:"该校一部分学生又有演说讲习会之组织,从事语言练习."开会为每星期举行一次,练习之方式系采"演说""辩论""探讨"等三种.1925年3月报道:上大演说练习会成立以来,会务蒸蒸日上,"闻下星期各组将作辩论预赛.该会计划将与上海各大学作友谊比赛,闻定期当亦不远".241928年,张澜主持国立成都大学期间,同样支持学生组织学术团体,出版专业刊物,发表演讲.当时,经济系创办了"经济学会"和经济科学杂志,历史系.中文系同样创办了探究会和宣传杂志.这些学术团体经常举办各种学术讲演会,邀请校内外名人讲演,传递信息.战时的西南联大,开辩论会.探讨会.时事座谈会更是司空见惯.他们不仅探讨国共问题.战时教育等时事问题,也探讨生活问题.辩论会曾经有过"最刺激的一次是辩论恋爱与结婚的问题.女同学坚持不结婚,男同学则主张应该结婚,双方旗鼓相当".25民国以来的社会调查,也是青年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1913年11月,北京青年会的学生就成立了北京社会实进会,该会联合北京学界从事社会服务,开展以改良风俗为宗旨的社会调查实践.1917年,狄德莫指导清华学生对北京西郊的195家生活费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后发表在哈佛大学季刊上.除此之外,以燕京大学.金陵大学.厦门大学等为代表的社会调查更为深入广泛.南开大学作为民国时期的着名学府,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同样极为重视.1926年暑期,张伯苓校长专门主持召开了加强学生社会调查的会议.他指出:"吾国学生最大之缺点,即平日除获得书本上知识外,鲜谙社会真正情状.故一旦出校执业,常觉与社会隔阂,诸事棘手.欲免此种弊病,最宜使学生与社会接近.若调查或视察各种问题,不特可培养学生实际上之观察能力,抑可以换课堂生活之抑郁空气也."此,会议制定了视察社会的六项目标.其中规定学生要注意调查客观事实,要以客观事实作为调查探究的重要依据,并以此"作将来课程改造之科学的基础",从而"引起学生兴趣作将来择业之准备".26在张伯苓校长的倡导下,南开大学的社会调查广泛展开."文科学生对于社会调查颇不乏人."社会学班曾组织社会调查团,调查天津社会状况,如人力车夫.狱牢状况.我国大家庭和慈善事业等.经济史班的学生要组织工厂调查团,重点调查裕源纺纱厂.在调查过程中,重点要关注工人的生活.数目.家庭.工资.工作时间以及工人的教育.卫生.娱乐生活.年龄及死亡率等事项.并将所调查的结果,"用科学的方法组织排比,登诸报端,贡献社会."在教育调查方面,当时一些学生曾辅助中华教育改进社调查天津各幼稚园的状况.天津儿童的智力以及各小学校的组织.历史系蒋廷黻为提倡学生实地调查,熟悉工人情形起见,特将全班分为两组,第一组调查八里台村平民生活状况,第二组调查裕源纺纱厂,并印有格式纸多张,以备填写."这很代表他们求实的精神."此后,南开大学又成立了"社会视察委员会",其宗旨就是"使学生到社会上去作实地的观察与探究,藉以谋活的知识之扩充,与生活的经验之获得",以养成"现代化"之青年.这样一来,"凡曾参加视察工作之学生,均获得相当社会常识",同时也养成了"开辟精神,对于实际问题渐知应付之方,而野外生活,更可促进勇敢之精神".27青年学生一方面问学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另一方面,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们更是挺身而出,承担历史责任和社会使命.如东北大学学生,就在"五卅"惨案后举行罢课并召开大会.一大批学生纷纷发表演说,朗读宣言,组成请愿代表团要求北京政府采取强硬举措.九一八事变后,以北洋学生为主要骨干的抗日救国会,从天津乘车南下向蒋介石请愿.同时积极组织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抵制日货,开展反对日寇武装走私的斗争.他们既积极声援马占山的抗日斗争,又积极支持发生在上海的淞沪抗战.喜峰口抗战和察北抗战.卢沟桥事变前夕,北洋工学生又组建"北洋学生旅行剧团"开展抗日宣传."北洋学生旅行剧团"是学生捐资组织的演出团队.为了宣传抗日,学生自发组织了演出队,排练节目,有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塞外的狂涛死亡线上警号等,有歌曲打回老家去九一八等.他们自己凑集经费,背上行李步行出发,深入农村,通过戏剧宣传动员民众参加抗日.他们在有些地方演出抗战剧目时,有数百民众观看,他们的神情会伴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剧情紧张时他们的面孔马上会表现出愤怒的神气;当有我们的胜利时,台下观众的掌声不绝于耳.以旅行演剧深入农村,去唤醒民众,在救亡运动中是一个创举.这些地方已经流传着打回老家去九月十八那一天.28兼职兼差,也是民国时期青年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国立西南联本科生约有二分之一以上的人兼差.尽管兼差有他们难言的苦衷,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通过兼差以谋解决之道,但另一方面,兼差"却可以使他们进一步地去体验生活,了解社会,把书本上学来的东西,与实际情形配合,何尝又不是一个莫大的好处?"于是他们进入了各个阶层,担任形形色色的职务.其中最普遍的是担任中学教员和家庭教师.其他像报馆跑外勤的,金店当师爷的,电台播音的,在电影院里作广告员或是翻译说明的,作电灯匠的,作小本经营的,机关里当科长秘书的,作邮务员的,甚至于从前昆明鸣午炮夜炮的,莫不有联大同学.有人这样说:"联大走了,昆明或者要起一点变动,因为当鸣炮的同学'退休'以后,昆明的午炮就一直没有准过."一位名叫刘离的学生,最初做了油漆汽车牌照的工作,用赚来的一些钱,支持了几期微型文艺刊物.后来替朋友代过课,做过兼课的教员,投过稿.兼差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便只有一个办法:下乡教书.后来意外地同朋友做了报馆编辑,但"勉强干了两个月就滚蛋了,而且几乎是戴了顶红帽子滚蛋的".在他看来,"兼差除支割你宝贵的时间外,也有一个好处--可以增加你的生活经验,使你看到你周围是怎样的一个社会".29利用假期外出旅行也是民国时期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1919年,教育部号召"人民捐助私财存储公私立各学校,专备修学旅行及津贴学费之举","以备津贴成绩优良学生所需学费".30青年学生也特别热衷于通过旅行增长见识,同时也便于他们向民众开展宣传活动.国立西南联大的学生"对于旅行都很感兴趣".群社就曾举办过路南夏令营,在路南住了一个星期,在这一星期中他们作过兵役宣传,举行过各项比赛.他们还到过附近的名胜如桃园.阳宗海等地.在桃园旅行时共有六队,每队将近百人.31北平师大的学生自治会,利用春假组织了各地旅行团和近郊旅行团.组织近郊旅行团,其目的为"要借这机会锻炼坚强的体格,养成团体规律的生活,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实地观察沿途经过的许多工农区域,要亲眼看一看多数同胞们生活的情形,在那煤烟满面的工人和劳苦憔悴的农民面孔上,将启示给我们许多真理,促进我们要求探究的决心,并认清如何努力改革的路程.这是我们自己教育自己的好机会,这是从实际行动中获取知识的好方法."但是由于"平常与平民的生活隔离得太远",为使工作能有相当的收获起见,"出发以前提出了工作时最低限度应注意之点,同时根据旅行所经过的地域,分成工业区农业区和学区三种不同的性质,在某一种区域中间,列出许多调查时的着眼点,印成表格,供团员们参考".同时"印了许多激昂慷慨的歌词,预备作大家旅程中的兴奋剂",通过"热烈情感的词句,和深沉雄伟的歌调","祛走我们的疲劳,鼓起我们的勇气,整齐我们的步伐,一直迈进".到了目的地后,有的参观附近的土窑,有的探视矿工的住宅,有的调查当地的学校.他们用谈话方式,"得到了矿工们生活的底蕴,明白了当地社会的大概情形",并和工人或小学教师们说了些他们所想说的话,又借着小学儿童上课的机会,教了他们许多反帝救亡的短歌,整天的工作,使他们"感到精神上极度的紧张",尤其是矿工们非人的工作和生活,给他们"每个人一种不可磨灭的印象,在晚间的座谈会里,各人报告他工作的效果和感想,结论都填注在印发的格表里".32民国时期青年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大大拓展了他们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阅历,他们利用专业知识,从各自探究的领域去探索改变客观现实的途径,留下了至为宝贵的资料素材,践行着青年学生应有的担当.同时,通过社会实践,也使他们对我国社会的现状有了切实的了解,增加了他们对底层社会的认知,激发了爱国热忱.更有不少青年学生"脱离了烦人的都市,蹈进了旷阔的农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接近着伟大的自然,他们像脱羁的怒马,任情的奔放呼号,同时能见到田野的荒凉,感到严冬的肃杀,看到破产的农村,深痛帝国主义势力的深入;见到农村父老的生活--饥饿线上的挣扎,死亡流离的悲运,面枯骨槁的病容……使他们这些优越生活中的青年们,在深的惭愧.猛的觉醒中,更坚强了他们的信心和斗志!"他们"真的如行军般的感到万分的振奋,露营似的得到实习的机会;有些夜晚胆怯的青年们,竞也感到黑夜的可爱,负起了救国责任".33注释1PierreBourdieu.TheLogicofPractice.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90,p53.2魏源:默觚下·治篇一,陈学恂:我国近代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8-9页.3谢俊美:弢园文录外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页.4严复:论今日教育应以物理科学为当务之急,孙应祥.皮后锋:严复集·补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5严复:实业教育,孙应祥.皮后锋:严复集·补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6奕等:奏请派斌椿等随赫德出国往泰西游历折,复旦大学历史系我国近代史教研组编:我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1840-1949)(上卷第1分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40页.7康有为:请广译日本书派游学折,杨家骆:戊戌变法文献汇编(第2册),台北:鼎文书局,1973年版,第322页.8张之洞:劝学篇,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20页.9张之洞:游学第二,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12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37页.10李滔: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840-1949),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11盛宣怀:奏陈南洋公学历年办理情形,舒新城:我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115页.12时敏学堂程,陈学恂:我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409页.13李端棻:奏请推广学校以励人才折(出洋游历),舒新城:我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145-146页.14佚名:教育泛论,游学译编,1903年第9期.15俞子夷:蔡元培先生和草创时的光复会,中华文史资料文库·政治军事编(第1卷),北京:我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182-183页.16黄一欧:黄兴与明德学堂,陈元晖:我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90页.17我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文史资料探究委员会编:安徽文史集萃丛书·辛亥风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4页.18震旦学生退学始末记,陈学恂:我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05页.19京师大学堂学生拒俄纪事,大公报1903年5月3日.20京师大学堂学生公致鄂垣各学堂书,北京大学校史探究室编:北京大学史料(第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76页.21黄兴涛.夏明方: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现代社会科学兴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7-18页.22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75-278页.第231页.23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团简章,我国社会科近代史探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译室编:五四爱国运动(上册),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第520页.24举办演说习会,黄美真:上海大学史料,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05页.25群社,北京大学等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学生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38页.26张伯苓:张伯苓自述,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239-240页.27社会视察委员会,王文俊等编:南开大学校史资料选(1919-1949),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83-284页.第286-291页.28李义丹.王杰:文化记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9页.29兼差在联大,北京大学等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学生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33页.30教育部公布捐资学生旅行修学或津贴学费者均给奖令,我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教育(第3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23页.31联大的团体生活,北京大学等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学生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38页.32北京师范大学校史资料室编:一二九运动与北平师大,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55-556页.33剀岑:徒步旅行第二日,一二九运动资料(第1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23页.第425页.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0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