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清朝蒙古八旗科举考试发展历程探讨
清军入关以前,皇太极为了大规模选拔人才,进行了三次科举考试,为大量选拔优秀人才,其积极鼓励满族以外的汉族及蒙古族人士应试,一些为了博取功名的蒙古人便积极参加,部分人顺利入仕.清朝入关以前,由于连年战争及政权不稳,统治者并没有采取较为系统的选拔官吏的方法,加之努尔哈赤起兵后,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根本无暇顾及对人民的文化教育,而且努尔哈赤对知识分子恨之入骨,这些均造成了重武轻文的社会风气.皇太极继位后,参阅历代王朝治世经验,认为文治与武治同等重要,开始改变努尔哈赤时期的重武轻文政策,关注文治并举行科举考试进行知识分子的人才选拔.后金具有科举性质的考试始于天聪元年(1627年)八月.此次中式者的基本情况史籍中没有记载,八旗蒙古中式者的情况自然也就无从知晓了.天聪三年(1630年),皇太极提到:凡在皇上包衣下.八贝勒等包衣下,及满洲.蒙古家为奴者,尽皆拔出.”[1]由此可见皇太极选拔人才范围之广,积极鼓励蒙古旗人及家奴参加科举.但这次考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举考试.后金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科举考试是在天聪八年(1634年)三月.在此次考试中,采取了正规考试形式,参加者不仅有满人.汉人还有蒙古旗人.礼部考取通满洲.蒙古.汉书文义者为举人.十六人各赐衣一裘,免四丁,宴于礼部.”[2]意在从满族.汉族以及蒙古族当中选拔优秀的人才.后金历史上第二次科举考试是在崇德三年(1639年)八月.此次考试与以往有些不同:礼部明确规定满洲.蒙古.汉人普通诸生(非家奴身份者)可以参加生儒考试”[3],但是家仆身份者一律不准参加考试.尽管祖可法.张存仁就此上奏皇太极,望能让家仆亦参加科举考试,最终被驳回,此次科举考试具有重要意义.早在1642年,大学士范文程等就奏请:于满.汉.蒙古内考取生员举人.”[4]皇太极欣然接受,满洲统治者在崇德六年(1642年)六月举行了入关前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在此次考试中满洲人鄂谟克图.蒙古人杜当.汉人崔光前等七名中式举人,除蒙古旗人杜当中举外,也有几名蒙古旗人中秀才.清朝入关以前,满洲统治者还没有取得全国政权,举行的科举考试也只是小范围的,参加人数极其有限.虽然蒙古族是满洲的重要同盟者,限于当时的条件,蒙古举人.生员数量很少,但是它毕竟使蒙古旗人开始接受教育,八旗蒙古人不仅学习了满.蒙文字还接受了汉族传统的儒学教育,其作用与意义不容忽视.通过接受教育,八旗蒙古已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为他们入关后大规模参加科举考试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一.文科随着清王朝的建立,清政权趋于稳定,为全国性科举考试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故顺治八年(1651年)诏令八旗开科取士.在这一年,也允许驻京八旗蒙古子弟参加考试.有关八旗蒙古科举制度的一些规定开始建立起来.每项制度从建立到完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变化.八旗蒙古科举制度经历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一)童生试清代科举制度承明代科举之制,其童生三级试与科举三级考试均仿明制.清代童生考试包括县试.府试与院试三个层面.清代的童生与明代一样,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没有取得县.州.府学资格,即为童生.清代童生县试一般在二月举行,其考试童生要在试前向所属县署报名,并具写姓名.年龄.籍贯和上三代已仕未仕等相关履历,并取具同考五人之互相保结.清代童生的第二阶段考试为府试,各省直隶州厅考试亦与此同.府试时间一般在四月,如有考生因故未参加县试,则需补考一场后再行府试.府试第一场亦为正场,取录者可直接参加院试;第二场以后则凭自愿原则;第三阶段考试为院试,由各省负责教育事务的最高长官学政主持.院试于各府或直隶州厅治所进行,设有贡院,其考试规程也较为严格.院试一般分两场进行,正场考试前要先考经古一场,正场之后有复试一场.顺治八年(1651年)三月,吏部言:满洲.蒙古.乌真超哈各旗子弟,有通文艺者,提学御史考试,取入顺天府学”.[5]可见顺治年间对于蒙族八旗子弟在应考资格方面的限制还比较小.考试内容也较容易,只试一场,蒙古生童通满文者作满文文章一篇.到康熙年间有了一些新规制,康熙十年(1671年)提出满洲.蒙古既做汉文一体考试”.[5]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兵科给事中能泰奏疏考取满洲生员,宜试骑射”.又谕曰骑射本无碍学问,考取举人.进士亦令骑射.倘将不堪者取中,监箭官及中式人,一并治罪”.[5]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增加的骑射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才停止.不仅如此,在考试规制方面也逐渐走向制度化,例如增加岁科两试,蒙古生童参加童生试之前必须先通过佐领.参领考试.对于童生试中式的蒙古生员也有了一些新规制.从雍正年间开始,全部集中到顺天府学习,月给银米,特设满洲教授一人管教.”[6]此前则可以入顺天府学习,也可以留在八旗营伍中披甲当差.八旗蒙古被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时间也不尽相同.驻防在盛京地区的蒙古旗人大约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开始参加考试.其他驻防地区大约在嘉庆四年(1799年)才开始.是年,准各地驻防旗人就近本省参加童生试.(二)乡试乡试每三年为一科,在子.午.卯.酉年举行的为正科,遇上各种庆典下诏加开的称为恩科.清万寿恩科始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登极恩科始于雍正元年(1723年),自后沿以为例.乡试又被称为秋试因为它在八月初九.十二.十五三天举行.清代的乡试内容多以八股程文作为写作要求.八旗蒙古参加乡试也始于顺治八年,与童生试不同,它不只限于京旗驻防其他驻防也可以参加顺天乡试.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道:遇到乡试应考年分,录取满洲人五十名,蒙古人二十名,汉人五十名.还规定各衙门无顶戴笔帖式也可以应试.如果满洲.蒙古人中有通晓汉文的,则翻译汉文一篇;不通汉文的,则写清字文一篇.顺治年间对参加科举考试的八旗蒙古人规定较宽.主要是统治者意识到满蒙入关不久,汉文水平较低,所以规定较其他应考者宽松许多.随着满蒙旗人汉文水平的提高,康熙六年(1667年)改为与汉人同题考试.这意味着以前对蒙旗士子有利的规定不复存在.清政府做出这一改革,是因为蒙古旗入关二十多年,通过清政府设立的各种学校,蒙古旗人已对传统儒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与汉人同题考试.另一方面清政府想要通过改革抑制蒙古旗人中尚文轻武的趋势.对于应试者的资格要求,最初规定各衙门无品笔帖式可同生员应乡试,但到康熙八年(1669年)笔帖式参加乡试的优待废止了.八旗蒙古举人的数量也有一定的变化.顺治八年定额取蒙古举人二十名,从康熙八年(1669年)起,原定蒙古举人数额减为十名,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定为满蒙二十七名,同治年间以输饷增满蒙六名,满蒙副榜定取五名.各省驻防生员.供监,起初必须去北京参加乡试,考生必须取得京旗本管佐领图片报名.嘉庆十八年(1813年)开始准于各驻防省份另编旗字号随同乡试.(三)会试会试是在乡试之后的次年举行,会试由礼部主持,逢辰.戌.丑.未年举行,也是沿袭明代写法.清初会试一般在二月,雍正以后改为三月进行,会试亦分三场进行,首场初九日,二场十二日,三场十五日.顺天府属之举人由该府尹给文,各省举人取得本省长官咨部文书者,八旗举人取得本管佐领图片者,候补京外官与教官之举人取得省部文书者,功勋子弟及特殊赏给举人准其一体会试取得同乡京官印结者,皆可向礼部投呈报考.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道:满洲.蒙古应试者中有通晓汉文的人则翻译汉字文一篇,作文章一篇;不会汉文的人,作满文两篇.”康熙九年改为与汉人同试四书五经.对应试者的资格要求,起初被允许参加会试的会试者范围较宽泛,如蒙古举人.部院蒙古博士.有品笔帖式均可参加会试.但顺治十一年(1654年)开始,停止博士.有品笔帖式参加会试,只准举人参加.关于中式者定额,八旗自顺治九年(1652年)行会试,于进士定额外,取中蒙古十名.康熙九年(1670年)中额为四名,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为六名,此后就根据应试人数的多寡,临时决定,没有具体定额.二.武科清王朝建立后,武举考试基本沿袭历代的程序和方法,统治者对其极为重视.八旗蒙古武试开始的时间要晚于文试,因为清政府认为骑射是八旗所长,无须应试.故在雍正元年(1723年)开设了八旗蒙古武科考试,武科考试也设有童生试.乡试.会试三级.(一)武童试初试士子称为武童,但无幼童之名,以骑射技勇非成年不能有此体力,无幼慧之可言也.”[7]武童报名填写履历.需廪生认保.需身家清白.不得顶替冒籍及考试程序.县府试后送院考取进,均同文童.三年一试,学政于岁试考文童后考武童,科试之年不试武.雍正元年(1723年)京师开设了满蒙武科,不与汉人同试.凡蒙古步甲.炮甲.马甲.九品笔帖式.库使.养育兵及闲散人员皆可报名应试.考试由兵部武库清吏司主持.考试分内外场.外场有三场,第一场骑射.第二场步射.第三场硬弓.刀石.嘉庆十八年(1813年)以后取消刀石.内场考试五经七书.外场合格才允许考内场.武童试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停试,嘉庆十八年(1813年)重新恢复考试.(二)武乡试武乡试是为了选拔武备人才在省城举行的考试.考试每三年一次,与文科乡试一样,正科在子.午.卯.酉年举行,逢庆典之年举行恩科.武乡试放宽了对应试者的资格要求.规定凡八旗蒙古武生员.护军.骁骑校.领催.马甲.千总.把总.七八品笔贴式.荫生.监生,均可应试武乡试.”[8]雍正年间,还允许蒙古文生员.翻译生员应试武乡试,可见雍正年间对应试武乡试人员的资格要求更加宽松.武乡试外场考试内容主要是马射.步射.开硬弓.舞大刀.掇石.八旗蒙古武乡试外场考试第一场是马射.在武举考试中骑射的考试方法不断被调整.顺治二年(1645年)定,考生纵马三次发九箭,中两箭为合格;顺治十七(1660年)年规定,中四箭为合格.到了康熙七年(1668年)又做了一定调整改为中三箭为合格.八旗蒙古武乡试考试中第二场是步射.竖大侯,高七尺,宽五尺.康熙十三年(1674年)定,步射的距离为八十步,考生发共九箭,中布侯二者为合式.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定,步射的距离八十则,善射者不能多中,嗣后改为五十步,以中二者为合式.[9](卷七百十八)武乡试内场考试主要内容:顺治二年(1645年)规定,乡试内场主要考策问两篇,论一篇,出自四书武经.康熙年间对内场考试内容有所变动,康熙皇帝认为,武经七书内容较为繁杂,而孟子中的多数内容比较符合国情.因此,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定,乡试内场考试内容改为作论两篇.时务策一篇,其论第一篇选自论语孟子,第二篇选自孙子吴子司马法.嘉庆年间清政府对武举内场考试内容又进行了调整,内场策论改为了默写武经,相较于顺治康熙年间考试内容简单了许多,主要是因为多数应试者文化基础较差,往往在外场考试中成绩优异者到了内场考试成绩却偏低,所以清政府不得不进行调整.(三)武会试武会试是武科最高层次的考试.在辰.戌.丑.未年举行.武会试对应试者资格要求较为宽松,规定蒙古武举人.文举人.驻防.在京蒙古旗人都可报名参加应试,主要目的是为了选拔出真正优秀的武备人才.八旗蒙古武会试外场考试内容主要是马射.步射.开硬弓,与武乡试内容不同的是取消了舞大刀.掇石,取消时间为雍正元年.弓箭射习是武会试外场考试的重要内容,因此对其考试方法要求极为严格.乾隆二年(1737年)议准,马射.步射,各少中一个箭者,不准入内场.若马射少中一个箭,步射合式:步射少中一个箭,马射合式者,再试技勇.若技勇一等者,亦准其合式,缺一者不准.若有勇力过人,技艺出类,准一同选入好字号.[9](卷七百十八)有关八旗武会试内场考试内容基本与乡试相同,在这里就不详加赘述.三.翻译科翻译科主要包括满洲翻译与蒙古翻译,满洲翻译应试方法是用满文翻译汉文或者用满文作论,蒙古翻译应试方法是用蒙文翻译满文,但不翻译汉文,由于应试的方法不同,所以中式者录取名额也有差别.清末入关前,于蒙古文字外,创制清书,天聪八年曾以此试习清书与蒙古书者,顺治以后仿传统三级考试,有童试.乡试.会试.(一)满文翻译科满文翻译科在雍正元年开始.清代满语是八旗人的一门必修语言,特别是清前期,所以蒙古旗人参加满文翻译考试是十分自然的.凡京旗.直隶.奉天.各省驻防蒙古翻译生员.文生员.贡生.监生.荫生.中书.七八品笔帖式.小京官等能翻译汉文者均可报名参加翻译乡试,先经试步.骑射,合格者由顺天府学录科后始准应试.由顺天府承办,只试一场.道光年间,驻防旗人允许在各省应试.至于满文翻译乡试,初为四书满文论一篇,翻译汉文四书题一道.乾隆时改为性理小学内出题.对于乡试中额人数,初无定额,乾隆十三年定为三十三名,道光八年改为七八名,道光十七年仅为四五名.”[8]在翻译会试方面规定,凡蒙古翻译举人.文举人及举人出身的笔帖式.小京官经各旗都统.兵部考试步.骑射合格者均准会试.(二)蒙文翻译科蒙文翻译科设于雍正九年(1731年),它不同于满文翻译,一是只限蒙古旗人参加,满洲人不能参加.二是以蒙文翻译满文而不是翻译汉文.蒙文翻译科童生试试题初于满文日讲四书内出题,乾隆元年改于满文性理小学内出题翻译.录取生员,乾隆初年录取比例大体上十取一.乾隆十三年(1648年)定额为九名.道光以后逐渐减少.乡试试题,乾隆以前出题二道.一道出自日讲四书中,另一道出自满文奏疏中,均以蒙文译出.乾隆以后题出自满文性理小学中.蒙文乡试原无中额,乾隆十三年(1648年)前取中举人或五六名.或八九名不等.乾隆十三年(1648年)定额为六名.会试较为简略,只有翻译,不试文论.首题选自满文四书性理,次题出自满文奏疏中,均译蒙文.蒙文会试中额,乾隆初定为二名,后改为临时钦定.[8]八旗蒙古科举制度作为清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对八旗蒙古人产生过重要影响.在八旗蒙古科举制度的影响下,一些蒙古人开始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八旗蒙古人的文化水平,同时也造就了大批蒙古族学者,他们通过着书立说,大大丰富了蒙古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另外,八旗蒙古科举制度为蒙古族人民进入清代政治生活开辟了一条道路,使蒙古族人民也能广泛地参与到清代政治决策中.最后,八旗蒙古科举制度也推动了蒙古族与满族和汉族的文化交流,使更多地蒙古族人民了解到汉族和满族的文化,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参考文献][1]清太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2]赵慎畛.榆巢杂识[M].北京:中华书局,2001.[3]张永江,陈力.入关前八旗蒙古科举考[J].北方论丛,2010,(2).[4]蒋良骐.东华录[M].济南:齐鲁书社,2005.[5]鄂尔泰等.八旗通志[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6]张永江.八旗蒙古科举初探[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4).[7]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着作[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8]张永江.八旗蒙古与清代的武科及翻译科考试[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1).[9]钦定大清会典事例[M].台湾:文海出版社,1990.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19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