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互联网技术应用研究基于枫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调查【字数:13660】

2024-02-25 15:5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互联网+现代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力量,需要提高其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程度。本文拟从多个角度研究江苏省中部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互联网技术应用现状,并对其中的一个农业企业进行案例分析。诊断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因素,提出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绪论1
(一)研究意义1
1.研究背景1
2.理论意义2
3.现实意义2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2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研究2
2.互联网技术研究3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3
(三)研究内容4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互联网技术应用概况 4
2.互联网技术应用案例分析4
3.互联网技术应用效率提升政策建议4
(四)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4
1.研究方法4
2.技术路线4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5
1.创新之处5
2.不足之处5二、苏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互联网技术应用概况5
(一)数据来源5
(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6
(三)网站公众号建设现状6
(四)信息获取现状6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互联网技术应用案例分析7
(一)案例介绍7
(二)存在问题7
1.农民思想认识转变仍需进一步贯彻7
2.基础设施和电商平台需进一步建设和完善8
3.互联网技术应用方式单一8
(三)原因分析8
1.缺乏农民培训8
3.企业融资尚存在较多障碍8
四、结论与建议9
(一)完善互联网技术应用基础设施9
(二)提高应用互联网技术的意识和能力9
(三)拓展互联网技术获取渠道9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四)重视互联网技术需求,提高技术供需匹配程度9
(五)加大农业信息化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9
(六)完善涉农互联网金融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1附录A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互联网技术应用研究
——基于江苏枫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调查
引言
绪论
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在其中提出了“互联网+现代农业”这一概念,在不久后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之中,强调要建立新的农业经营体系。这是在新时期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现状以及同步推进农村工业化、农村信息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提出的进一步深化农村发展改革的两项重大任务,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并以此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战略举措。这两大任务相辅相成。
2.理论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链逐渐分化为各个小的环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逐渐商业化,这刺激了农业生产的效率的增长。在应用了互联网技术之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趋于智能化、自动化,这为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的难题提供了方法。具有互联网意识的企业首先关注互联网,转型,升级,集聚和发掘农业大数据。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互联网金融为资金来源开辟了新的通道,可以保证农业发展中不再缺乏资金。互联网金融为现代农业企业提供了资金保障,家庭农场和互联网金融具有较高的合适度。从农业互联网技术应用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农业将发生另一次翻天覆地的改变。
3.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研究
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实施“四个现代化同步”战略规划,必须加大政策实施的力度,研究高新技术,推进农村发展改革。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管理体制的优势,着力构建集中化,组织化,社会化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管理体制。实现这一部署就要“创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逐渐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杨浩然发现,在美国,耕地是私有的,其所有权利均为个人所有,通过农地市场和租赁方式分配农业土地资源。[1]陶爱祥认为,这一般已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管理。[2]奠定了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的美国农业集约化管理的形式。欧洲和美国的其他国家选择了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农业的集约化管理。这种选择完全是市场的产物,并且在市场中增长和增长。逄玉静等人认为,欧美新农业经营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从合法化开始就受益。[3]郑雪飞说,是法国同时设定立了农业资格标准和农业合作社法令。因为农业合作社是法国农业生产系统最基本的单位,也是法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以此大力推进法国农业的集约化管理。[4]
可以看出,学者们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化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主体,但不同学者对其的发展方向具有不同的看法。
2.互联网技术研究
信息资源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提高流通效率,改善管理和管理,降低市场交易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信息资源为拓宽中国农产品市场的信息交流渠道提供了新的方法。在农业生产领域推广使用互联网的基本前提是明确农民认知了解互联网信息,然后再制定确切的信息市场发展战略。
国内对互联网技术的研究始于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电子商务研究,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内的大多文献注重对农户的信息需求进行研究,如陈红奎和吴永常分析目前国内农村信息服务的供给方式,以及不同农户对信息服务需求的特佂,提出农户的信息服务需求逐渐多元化,但由于农户获取信息手段落后,其需求无法被满足。[14]农户的支付意愿也被一些学者重视,如雷娜等认为:支付意愿是由户主的文化素质、农业劳动力比重、对农业风险的承受能力、人均纯收入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15]此外,魏秀芬研究了农业信息供给情况,她认为农村市场信息用户文化素养相对较低,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开发。[16]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zgc/csgh/563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