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微课程学习效果影响因素研究(附件)【字数:11962】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一、概念与理论 2
(一)概念界定 2
1.微课程 2
2.学习效果 2
(二)研究理论 2
1.知识内化理论 2
2.混合式学习 3
3.认知负荷理论 3
二、研究设计 3
(一)变量构建 3
(二)模型构建 4
(三)问卷框架 4
(四)数据收集 5
1.问卷发放及回收 5
2.信度效度分析 5
三、数据分析 5
(一)描述性分析 5
1.微课学习基本情况 5
2.学习动机 6
3.学习方式 7
4.付费意愿 8
5.交互行为 9
6.反复学习 9
7.学习效果 9
8.绩效期望 10
9.努力期望 10
10.社群影响 11
11.起点水平 11
(三)多元回归分析 12
1.学习效果多元回归分析 12
2.学习积极度多元回归分析 12
3.交互满意度多元回归分析 12
4.路径分析 13
(四)差异性分析 13
四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研究结果与讨论 14
(一)学习基本情况描述 14
(二)学习效果影响因素 14
(三)大学生微课程学习效果影响因素的个体差异 15
1.学历 15
2.学习方式 15
3.学习时长 15
4.微课程形式 15
5.反复学习 15
五、研究建议 15
(一)加强微课程推广,提高学生对微课程的期望 15
(二)增强微课程交互性 15
(三)注重微课程的差异性 15
(四)提高学习者起点水平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 18
大学生微课程学习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引言
引言: 微课程起源于美国,2010 年由广东佛山引入中国,逐渐得到广泛关注。微课程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的David Penrose率先提出的,主要运用于在线课程。他认为微课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并以移动学习为主要途径,通过60秒的音频和视频解释说明一个主题内容或者关键概念[1]。
微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课程构建和设计,学习行为和应用效果方面,关于学习效果方面研究目前较少。而微课程作为大学生主要课程补充学习方式,研究微课程学习效果影响因素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微课程学习效果,为微课程资源建设提供理论建议。
然而,在线学习用户在不同于传统学习的环境中的学习有效性仍然具有质疑性。例如,研究表明随着MOOC用户达到数百万,MOOC目前完成率存在极低的问题 [5]。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参加MOOC课程的学生最终都会退学。
在研究了在线学习和微课程的现有文献之后,本文开始研究影响大学生微观课程学习效果的因素。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认知负荷等相关理论,提出假设模型,构建问卷框架,利用问卷调查、回收数据,并进行有效处理与多元回归分析,最后得出影响因素实证模型,获得大学生微课程的学习效果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为微课程学习提出了建议。
一、概念与理论
(一)概念界定
1.微课程
本文定义的微课程是指在10分钟以内,针对某一知识点,利用信息技术来表现精细化内容和实施个性化学习的小课程,核心是激活学习者的主体意识,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最多的知识。
2.学习效果
(二)研究理论
1.知识内化理论
2.混合式学习
3.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理论建立在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基础上。由于人类信息加工容量的有限性,认知负荷理论得以存在[9]。基于Sweller的资源有限理论,工作记忆理论和图式理论,认知负荷被认为是指在一个特定学习时间内施加于个体认知系统的心理活动总量[10]。认知负荷的产生与特定任务相关,并且需要有限认知资源参与工作记忆中。认知负荷分为三类: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三者之和为认知负荷总量。学习材料复杂性和学习者原有知识水平影响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又称无关认知负荷,通常是由不正确的教学设计或教学活动造成的额外的认知加工所引起的;相关认知负荷是指,学习者在图式建构和自动化过程中投入的认知资源数量,主要包括引导学习者把相应的认知资源分配到对应学习活动。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构建
学习效果是最终因变量,其影响因素可以分成两大方面,一是学习积极性和付费意愿,属于学生自身的本体影响;二是微课程的交互满意度。薛周明[11]提出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微课程交互设计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学生使用微课程过程当中,除学习行为之外,对微课程设计交互行为的满意程度,属于微课程设计方面影响。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sj/xxaq/564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