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基于作者贡献声明的合著作者贡献度计算研究【字数:11347】

2024-02-25 17:0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的】合著者贡献度的计算一直是学术评价上的难题,而作者贡献声明是对合著论文中作者学术贡献的真实解读。本研究旨在构建一套基于作者贡献声明的贡献要素权重体系,对合著论文的作者贡献度的计算进行研究。【过程】以文献调研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图书情报工作》作者贡献声明版块进行规范化标注,构建图书情报领域作者贡献要素权重体系并加权计算合著者贡献度,探讨作者署名与作者贡献的关系,并与其他计算作者贡献度的方法进行实证比较。【结论】作者署名与贡献大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与其他方法相比,该作者贡献权重体系可以合理准确计算合著作者贡献度,对于确定某一领域权威人士也是具有一定帮助的。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2
研究概述2
作者贡献声明研究 2
(二)合著作者贡献度研究 3
二、研究设计3
(一)总体方案 3
(二)实现的关键技术4
1.数据来源及预处理4
2.作者贡献权重体系的构建5
3.数据的编码标注6
三、实证分析 7
(一)作者署名与贡献大小的关系 7
(二)不同合著作者贡献度方法比较8
四、总结与思考 10
(一)研究结论10
(二)思考与启示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图1 总体研究方案4
图2 作者署名顺序与贡献大小的关系7
图3 权威人士在不同计算方法下的分布情况7
表1 数据来源的基本论文情况4
表2 作者贡献要素分类体系5
表3 作者贡献要素权重体系6
表4 作者署名排序及贡献情况标注结果 6
表5 作者署名排序及贡献要素频次7
表6 作者贡献权重法计算结果8
表7 基于4种统计排序的排名前20位的合著作者贡献度分布 8
表8 图书情报领域10位权威人士在不同计算方法下的分布情况9
基于作者贡献声明的合著作者贡献度计算研究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引言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的跨学科性及复杂性日益凸显,不同学科领域内的学者们越来越倾向于进行科研合作,以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科研合作最显著的体现形式之一就是合著论文,但是合著论文中的作者贡献分配一直是一个没有能够很好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却又同时紧密联系着学者的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个人利益,更加凸显其解决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此外,国内外不当署名事件屡见不鲜,作者贡献不明确、名誉作者、影子作者等现象在科技期刊普遍存在[1]。究其原因,也是由于合著论文中的作者贡献度的界定计算不准确。
近年来在国内外兴起的作者贡献声明受到了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希望其能够在科研评价中开辟出一条新道路。作者贡献声明是评价作者贡献及能力的重要参考,它一般处于每篇学术文献的正文之后,具体的阐释出每位作者对该合著论文所作的贡献情况,是合著作者对论文贡献的真实解读,普遍被命名为作者贡献声明或是作者贡献说明[2]。因此,通过对作者贡献声明的量化研究,能够更公平公正地鉴定合著论文中的作者贡献,规范科研人员学术成果评价,构造一个更公正公平的学术氛围。
本研究基于作者贡献声明,通过构建图书情报领域作者贡献要素权重体系,来进行合著论文作者贡献的计算研究,并与其他计算作者贡献度的方法相比较,以证明通过该贡献要素权重体系计算合著作者贡献度的合理性,营造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学术科研环境。
一、研究概述
(一)作者贡献声明研究
自1985年ICMJE国际医学期刊委员会[3]首次提出作者贡献要素的四个标准之后,国外于1997年率先在Nature[4]期刊要求论文中需标示出“作者贡献”,后逐渐推广使用;国内在近几年也逐渐对作者贡献声明展开探讨,图书情报领域的核心类期刊《图书情报工作》、《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等也都开始在文后增加“作者贡献声明”或“作者贡献说明”内容。
在作者贡献要素方面,它是作者贡献声明的具体内容,集中且细致的体现了作者贡献,是作者贡献得以量化研究的基础。Baerlocher[5]、Bates[6]以ICMJE为标准提出的11种ACS要素;M.Bhandari等人[7]认为作者在合著论文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初稿撰写、论文修改、研究设计、获取数据、数据分析等共9个方面;《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主编张晓林认为“如何界定对论文研究做出实质性贡献”有五个角度[8],张闪闪、顾丽平提出的作者贡献的21种要素及“三视角”、“三层次”的三维框架图[9],对作者贡献要素进行归纳整理。但因不同学科领域差异,合著作者数量等影响,尚无出现统一标准。
在作者贡献权重算法方面,通过确定作者贡献的权重大小来具体计算合著作者的贡献大小。目前包括有通过基本学术贡献计算、通过作者数量计算、通过作者位置计算、通过论文角度计算以及通过作者贡献要素进行计算这5种方式[10]。其中,基于贡献要素的权重计算方法在国内外均较少,T.Tscharntke[11]提出了PCI法,这种方法是最贴近实际的,不过应用性却很差,因为这种方法要求每位作者在文章的主体后自己写出对论文作了哪些贡献并标注清其权重大小,实际操作的期刊数量很少。J.V.Verhagen和K.J.Wallace等[12]开创出了一种新的QUAD法,其认为每一位作者在概念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与结论、论文撰写四个方面所占的比例都不能少于10%,并且要求作者尽量从以上四个方面抒写自己的贡献情况,但是其贡献的四个方面都较为宽泛,不能涵盖本学科领域的所有贡献要素类型,其计算结果的精准性也值得改善。
总的来说,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科研学者都开始重视作者贡献声明在减少学术不端行为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作者贡献研究的深入性。但目前国内外关于作者贡献声明的研究内容还比较有限,国外对其研究多着重于贡献要素的词表编制、规范化处理以及贡献算法的改进,但是国内却仍停留在探讨去增设作者贡献声明的作用,初步设想构建贡献要素,并逐渐出现基本贡献权重算法的研究。
(二)合著作者贡献度研究
科研合作的广泛开展使得合著论文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如何公平高效的去计算科研学者对学术论文的贡献,是仅仅参照其署名位次来划分贡献,还是只关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贡献,亦或是有其他复杂算法,署名顺序与贡献大小是否具有相关性等等,面对这些问题,不同的学者之间看法不一,是近些年来学术科研评价的热点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只要是两个人以上共同完成的学术作品,那著作权等一系列的荣誉都应由合作者共同享有,不能仅归功于一人,而没有参与创作的人是不能享有著作权的[13]。可以得出,在进行作者贡献分配时不可以把贡献归于一人,应当充分全面考虑所有合著者。通过文献调研发现,目前主要有如下四种分配方法: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sj/xxaq/564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