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游动机对体验的影响研究以来参加研学旅游的中小为例 【字数:13794】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2
二、研究设计 3
(一)研究区域 3
(二)问卷设计及调查 3
三、研究实证分析 4
(一)样本统计特征分析 4
(二)信度与效度分析 4
(三)探索性因子分析 5
1.研学旅游动机分析 5
2.研学旅游体验分析 7
(四)相关分析 9
1.动机与教育体验之间的相关关系 9
2.动机与情感体验之间的相关关系 9
(五)回归分析 10
1.研学旅游动机与教育体验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10
2.研学旅游动机与情感体验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10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11
(一)结论 11
1.研学旅游动机维度 11
2.研学旅游体验 11
3.影响关系 11
(1)动机各维度对教育体验的影响 11
(2)动机各维度对情感体验的影响 11
(二)启示与建议 11
1.调动潜在研学旅游者的动机 11
(1)学习与好奇动机 11
(2)责任动机 12
2.实施差异策略 12
(1)针对学习与好奇动机、责任动机型学生游客 12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2)针对社交型学生游客 12
(3)针对休闲娱乐型学生游客 12
(三)不足与展望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3
研学旅游动机对体验的影响研究——以来南京参加研学旅游的中小学生为例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新生代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广大人民群众对旅游和优质教育的需求得以迅速增长,使得综合了“学”与“游”的研学旅游在市场上迅速掀起了一股热潮。自2013年国家层面首次发布研学旅游纲要表明要大力支持研学旅游发展以来,各地热烈响应使研学旅游得到快速发展,研学旅游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研学旅游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增长学识为目的,以集体出游的形式开展的,通过旅游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思想和道德素质,把学习与旅游活动相结合的一种文化旅游专项活动。然而,在我国研学旅游市场如此火爆的当下,纵观国内学术界的研究,学者们对于研学旅游的研究内容大都是围绕各地研学旅游开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以及如何规范市场机制等宏观层面展开讨论,多选取的政府、学校、旅游机构等角度展开分析论述。相比之下对于研学旅游的最重要的主体者即研学旅游者的相关研究就比较少;此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大多还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以数据支撑为依据的定量研究方法的使用还十分匮乏。
众所周知,旅游动机、体验一直都是旅游基础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其中,旅游动机是研究旅游者行为的起点。它是由旅游需要催发,受社会观念和规范标准的影响,直接规定具体旅游行为的内在驱力。[1]换言之,旅游动机即是推动旅游者产生行为的主要原因,由旅游动机所产生的旅游期望会贯穿之后的旅游体验的全过程;谢彦君(2005)认为旅游体验是游客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暂时性的联系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一个过程,是旅游者的内部心理活动与旅游客体所呈现的表面形态和深刻含义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的结果。[2]方叶林、黄震方(2012)等人研究发现旅游动机的研究对于划分特殊旅游兴趣的旅游产品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动机会产生不同的旅游体验。[3]那么对同样出于特殊兴趣动机的研学旅游,旅游者内在的旅游动机与实际的旅游体验之间的作用机理如何,这些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基于旅游动机与旅游体验的理论,以南京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研学旅游参与者主要动机和体验,分析二者的关系即旅游动机对旅游体验的影响,并为这类旅游市场营销及活动设置提供建议。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回顾“研学旅游”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6、17世纪在欧洲地区开展的大游学(Grand Tour)旅游活动,这是精英阶层培育贵族子弟的流行教育方式,上世纪70年代在欧美、日韩等国家风靡。欧美学者多用教育旅游“education tourism”这一提法;亚洲学者包括我国早期的学者多用的是是修学旅游这一提法;2013年后我国学界基本统一用研学旅游这一提法,这一提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集体出游的特征。研学旅游在虽然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叫法,但是本质上都是“教育+旅游”的形式开展的。这一形式被国内外教育界公认为是当代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旅游的转型重要形式,各国政府都在鼎力支持、大力推进。
国内外学者对研学旅游参与者动机和体验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这一类人群当中。其中,学者们多对动机维度进行研究。Richie(2003)经过研究,用因子分析法确定了文化性、社会性、生理性、心理性以及幻想性可以作为旅游动机的5大维度。[4]Stanislav等(2014)对东欧的留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式的调查,发现促使学生群体产生旅行想法的动机主要有两种:第一是自我实现的动机,通过研学旅行来满足挑战自我获得自我实现的需求;第二是社会性动机,即通过旅行满足学生群体社交或是学习深造的需要。[5]王永(2014)通过调查问卷对学生参加夏令营的旅游动机进行了研究,将动机分为内外因并且发现外因动机大于内因。[6]董建英(2016)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归纳出研学旅游参与者有实践拓展、学习知识和身心健康三类主要旅游动机。[7]基于以上的文献回顾,杜裕民(2016)在研究来北京参加研学旅游学生的体验时发现主要有教育体验、情感体验、个人情感体验两种。[10]76结合研究目标作出如下假设: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lygl/563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