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媒体凝视与游客凝视差异及其机制研究以夫子庙为例【字数:12749】

2024-02-25 15:52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媒体凝视作为外部凝视的一种,规制游客凝视的内容,而近年来,学界不断强调游客凝视的关注和隐喻,突出旅游者的主体性地位。本文以夫子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网络文本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媒体凝视的是单一的具有历史江南风貌的夫子庙,而游客凝视从多个角度对夫子庙进行建构,产生了舞台化的夫子庙、商业化的夫子庙、服务化的夫子庙多个图景。这一差异反映了在媒体社会化组织化的观看之下,游客在旅游活动的凝视仍然是凸显主体性的关注和隐喻。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旅游凝视理论2(一)旅游凝视2(二)研究发展2
二、研究设计3
三、媒体凝视分析3
(一)词频分析3
(二)社会语义网络分析4
(三)媒体凝视机制5
四、游客凝视分析5
(一)词频分析5
(二)社会语义网络分析6
(三)情感意象分析7
(四)游客凝视机制7
五、对比分析8
(一)凝视内容差异8
(二)凝视评价差异8
(三)凝视性质差异9
(四)小结9
六、讨论与建议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媒体凝视与游客凝视差异及其机制研究——以南京夫子庙为例
引言
大数据时代,媒体既是信息的制造者,又是信息的筛选者。海量信息时常使人们被泛滥的信息包围,而时间、精力、能力的有限又促使人们不得不对信息作出选择。此时,媒体往往承担着挖掘、筛选与传播信息的角色,在广泛挖掘和深度解读基础上,其通过信息的传播来影响受众对景区的形象凝视,这种媒体凝视往往对大众起着先导的作用。互联网的发展,则强化了媒体对信息的捕捉、挖掘与解读、推广能力。同时,在旅游消费方式从线下到线上转变的当今社会,游客在搜集信息过程中,对互联网媒体的依赖也日益增加。例如旅游平台携程用户达到3亿的规模,其通过浏览、订购等行为产生的信息量超过50TB。媒体借助旅游平台,更加深刻的影响着游客的旅游行为。
在媒体的话语塑造下,旅游所具有的大众性与现代性 ,往往形成某种群体压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力,它逼迫公众接受种种关于旅游的观念,诸如旅游有益于身心健康,旅游是某种社会身份或生活方式的标志。游客凝视被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其内涵并不是由游客自身赋予,而是通过其背后的社会性体制、组织和话语机制来规定。游客凝视伪装成自我的主体行为,实际暗中被各种文化力量操控。基于此,本文试图探究,在媒体日益广泛的介入旅游活动的当今社会,媒体的信息传播是否会完全规范游客凝视的内涵?这一问题在历史街区建设发展和凝视理论的建构上,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凝视理论
(一)旅游凝视
“旅游凝视”理论源头来自于福柯的凝视理论,福柯(Foucault)认为凝视是主体施加给客体的作用力,象征着权力关系,是社会化组织化的观看。提出整个社会都处于庞大的凝视之下,凝视背后代表的是现代社会制度化的支撑和复杂的权力关系。厄里(Urry)沿用福柯“医学凝视”的概念提出了“旅游凝视”,认为“凝视”是旅游体验的核心,强调游客“观看”这一动作。[1]他认为旅游凝视同“医学凝视”一样,是被社会建构化的。
这一概念引入国内后,定义为旅游欲求、动机与行为三者融合并抽象化的结果,它代表的是旅游者对“地方”的一种作用力,而并非仅是“观看”这一动作。[2]早期的旅游凝视研究多采用这一表述,将旅游凝视和现代性联系起来,看作是社会化、系统化的观察世界的方式。但依据这一概念,“旅游凝视”实际变为一种社会性行为,无疑消解了凝视者的主体性,忽视了旅游学科的特殊本质。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更多的学者从游客主体性出发,将凝视的内涵转向了游客的心理知觉体验,旅游凝视被界定为“以一种非常独特的心态、方式和眼光去看待旅游活动中的事物”,[3]强调的是在非惯常环境下,凝视者内心产生的心理变化。这种变化导致观看者的目光发生异化的转变,对客体进行聚焦,又为旅游凝视的概念增添了“关注”这一隐喻的内涵。[4]
(二)研究发展
厄里(Urry)沿用福柯“医学凝视”的概念提出了“旅游凝视”,认为“凝视”是旅游体验的核心,强调游客“观看”这一动作。[5]他认为旅游凝视同“医学凝视”一样,是被社会建构化的,区别于医学凝视的严肃,旅游凝视下的目光通常是愉悦的,完成了对凝视理论的初步构建。以色列学者达亚毛茨首次提出“旅游凝视”的内涵应该还包括“当地人的凝视”以及“双向凝视”的概念。毛茨通过研究到印度旅行的背包客与当地居民的接触后提出在旅游目的地同时发生着旅游者对当地居民的和当地居民对旅游者的“双向凝视”,而且由这种“凝视”而引起的关于双方的态度和行为的转变。他新提出的两个概念大大拓展了旅游凝视理论的内涵及其外延。[6]
在国内旅游与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中,旅游被看作是对现代性的逃离,脱离理性世界进入到感性世界当中。游客带着“自我”和动机出发,脱离惯常环境,进入到旅游空间当中。面对同样的景观,不同的游客会进行不同的符号提取、组合和建构,游客凝视目的地形象的结果也必然不同,大量学者通过游客凝视的文本资料,来分析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变化,以及不同主体目光下凝视的目的地形象差异。
这一研究呈现出宏观和微观两种取向。宏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意象方面,基于网络文本、游记等内容,对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进行构建和分析。[7]并将游客凝视意象和官方意象进行对比,分析异同。其中基于对上海的调查,提出并证实了“城市人文旅游意象”的出现。[8]
微观研究聚焦于具体景区,主要研究不同类型游客的凝视差异和情感依附,以及游客群体凝视不同要素时的感知差异,[9]发现在历史街区中,游客较多关注历史街区及建筑外观、标志等,较少关注甚至不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与精神文化内涵。[10]凝视系统的完善,使这一方向的研究逐渐扩展至不同主体的凝视差异和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主体差异研究分别将游客凝视和东道主凝视、政府和游客凝视进行了对比,发现游客将旅游社区作为一个心灵放松之所,东道主更加关心社区的被破坏情况;[11]政府凝视在旅游地形象符号的解释上具有统一性,游客凝视却将要素符号化。[12]凝视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现代节庆中,政府和媒体的凝视力量影响最大,通过节庆来影响旅游地形象。[13]其中大型演艺产品《刘三姐》的研究,通过感知意象和发射意象解释了不同主体的凝视如何影响刘三姐的重构,从而影响旅游目的地的形象。[14]这一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意象传递和构建的过程,更加清晰地阐述了不同主体之间进行的互动,是对以往研究内容的突破。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lygl/563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