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游记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形象研究【字数:14204】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2
(一)相关概念2
1.历史文化名城2
2.旅游目的地形象 2
3.社会建构主义 3
(二)研究综述3
二、研究方法4
(一)案例地概况4
(二)研究方法4
1.数据来源4
2.样本预处理4三、文本数据分析5
(一)游客感知形象5
1.初次建构的形象 5
2.再建构形象 7
(二)影响旅游形象建构的社会因素 8
四、研究结论及讨论9
(一)结论9
(二)讨论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基于网络游记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形象研究
——以南京为例
引言
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千年的文化沉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研和艺术等方面的价值,也是现代旅游业的重要旅游资源。在当代的旅游建设中,过多的追求物质资本的发展,使人文内涵缺失,从而导致城市生命力的薄弱。各大城市在不断地挖掘可利用的旅游资源,盲目的开发和过分的追求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诸多研究者在对历史文化名城资源进行保护、整合和开发等内容进行研究的同时,也重在研究构建新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以文化为符号不断提升旅游目的地内涵,丰富其旅游形象。旅游地形象研究的任务是挖掘旅游地的核心资源,找准当地的资源特色,提炼出能充分展示地方自然特性和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历史文化底蕴的形象理念,通过开发特色产品,突出特色,在旅游者心目中形成鲜明独特的印象。当前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研究多集中于名城旅游开发与保护策略,关于其形象建构的研究,集中于旅游形象的定位设计、营销策划,研究方法较单一,因而研究结论显得科学性不足,缺乏说服力。因此转变研究视角、创新研究名城形象的方法,更有助于客观的、更深入的评价测量旅游地形象。
事实上,旅游学中关于旅游地形象的研究大都是以人文主义概念为立足点,强调个体经验和主观情感。[1]本文运用社会建构理论来探究旅游地形象,该理论强调了旅游活动的实践特性的重要性。社会建构理论认为旅游地形象一方面是源于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成员的经验基础,另一方面有受到群体成员通过文化教育和社会交流接受和传递的信息、知识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不断变更。因此,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不仅受到各建构主体的引导,还受到社会背景诸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以社会建构视角为切入点,以旅游目的地的网络游记为分析对象,研究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不仅拓展了研究的视角,为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让旅游地形象建构的更有科学性和针对性。此外,游客是旅游活动的主体,研究其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有利于潜在旅游者更有效地获取旅游目的地信息,为其开展旅游活动提供便利条件;有利于旅游生产经营者获知相关旅游产品的评价并及时调整,打造迎合大众多元化需求的旅游产品,最大化经营利润、强化自身的商业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旅游政府部门获知旅游者对旅游地的评价,及时反馈信息,更客观地了解旅游目的地的管理规划中存在问题和地方特色,寻找差距,完善管理,突出特色,这对建构旅游目的地新形象起到一定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一、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
1.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是华夏泱泱千年的文化沉淀,“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是我国特有的。建国初期,梁思成先生及众多建筑及城市规划者对保护古都北京提出了规划和倡导,这一概念也是由此开始萌芽。中国的名城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如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等城市大多都有千年的历史,沉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源价值十分重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全面的历史文化载体,其历史意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我国于1982年、1986年、1994年先后批准并公布了三批共99座文物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至2019年我国已经有134座城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城市大多完整保留了某历史时期的历史风貌和民族特色,象征性的反映出该阶段的时代特征、文化传承和人文理念,成为华夏民族浩浩汤汤几千年发展历程的缩影。
2.旅游目的地形象
图1 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结解析图示
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是结合了文化、社会与心里三个层面的概念,是经由符号的表征功能而形成的为旅游社群所“共享的意义”,独立于个体经验之外而持续存在的有关旅游目的地的各种概念、观念、意象以及情感等,因此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过程本质上是符号表征功能的运作。由其表征主体旅游目的地的利益相关者、旅游者以及大众传媒创造旅游目的地的具体形象和定义。故此,旅游目的地形象是由集体建构,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概念系统。[2]
3.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这一概念是1996年由Bergger和Luckmann在《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一书中明确提出。20世纪70年代末,建构主义已在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3]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在当前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主动构建自己的认识和知识。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主体对现实的构建,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现实不是既定的,只是一种解释和假设,实质上是通过实践和互动不断构建出来的。[4]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lygl/563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