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游记分析的成都游客感知形象研究【字数:21506】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旅游形象研究现状1
(一)旅游形象1
(二)旅游感知形象2
(三)基于网络文本的旅游形象感知研究2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设2
(一)数据样本的采集2
1.样本来源的确定2
2.网络游记的搜集3
3.样本内容的预处理3
4.分词与提取高频词3
(二)成都市游客感知形象分析类目4
三、成都市游客感知形象分析6
(一)游客认知形象分析6
1.旅游吸引物认知6
2.旅游活动认知9
3.社会环境认知10
(二)游客情感形象分析10
1.积极感知因素分析11
2.消极感知因素分析12
(三)游客感知总体形象分析13
1.语义网络分析13
2.重游意愿14
3.总体形象14
四、结论及建议14
(一)研究结论14
(二)成都旅游形象提升建议15
致谢17
参考文献17
基于网络游记分析的成都市游客感知形象研究
引言
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其总体的旅游形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种形象一旦较鲜明丰满地形成并广为人知,并为世界旅游界及相当部分公众所接受,就将成为巨大的招徕力量。通过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对当前成都市游客感知形象的分析研究,能够确定成都市的旅游吸引点,对成都市进行进一步的旅游形象宣传和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而进入信息时代,网络越来越发达,游客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中记录自己的出行经历,发表自己的看法。网络游记、评论等网络文本成为学者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游客在网络中发表的信息往往是遵从内心的真实想法,能够突破调查问卷这一数据收集形式的一些限制。基于网络游记对成都市游客感知形象进行分析,也能够更好的获知游客的评价,并对成都市旅游形象提出建议。
一、旅游形象研究现状
(一)旅游形象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旅游形象的概念界定莫衷一是,关于旅游形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Hunt(1971)将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义为,个体或群体对非惯常居住地的认知印象。[1]国内对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较国外稍晚,国内学者在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这一概念时有多种提法,如旅游形象、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区形象、旅游点形象等[2],其中1991年,王克坚在其主编的《旅游词典》中,将旅游形象定义为“旅游者对某一旅游接待国或地区总体旅游服务的看法。”[3]马勇(1999)从地理学的角度将其定义为一个区域内公众对旅游目的地的总体认识评价。[4]程金龙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公众对旅游地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对区域内在和外在精神价值进行提升的无形价值,是旅游地现实的一种理性再现[2]。王红国、刘国华(2010),他们认为旅游形象是旅游者在认识与情感层面的总体主观感知。[5]总结来看旅游形象就是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的综合看法。同时,国内早期的形象研究都是从旅游地的视角进行旅游形象的研究,即从“供”的角度开展,是旅游地想要为旅游者提供什么样的旅游形象,这样的研究虽然能够较好的体现旅游地的特征,但是过于依赖少数专家的评述,有可能使旅游形象塑造过于理想化,致使旅游地形象脱离了旅游者,成为无水之源。[6]基于此,本文文将采取从旅游者的角度分析成都市的旅游形象。
(二)旅游感知形象
Etnbacher与Buttle认为游客在旅行后产生的认知和情感元素对旅游目的的评价起重要作用。[7]感知形象是感知主体对客体的印象,Grosspietsch(2006)提出旅游感知形象是在潜在旅游者和现实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产生的认识和印象。感知形象按感知主体划分主要包括旅游者感知形象、旅游供给方感知形象以及旅游地居民感知形象;按认知维度可以分为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整体形象。也有学者将其划分为认为认知形象、情感形象、意动形象。综合各个学者的看法,本文将感知形象划分为认知形象、情感形象、总体形象等。
(三)基于网络文本的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旅游形象的测量大致分为结构法和非结构法,结构法是通过编制有关旅游形象属性的量表来进行测量的方法,非结构法是从被调查者关于旅游地的自由描述而获取旅游形象的测量方法。内容分析法即是一种非结构分析法,调查者往往运用游记、图片等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文本越来越丰富,获取也较为容易,所以网络文本成为了内容分析法的重要数据来源。运用网络游记、评论等网络文本进行旅游感知形象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于海波(2011)认为,互联网的作用已从一个信息交流工具扩展到数据与观点来源、公共话语空间乃至具有重要现实影响的社交空间。[8]越来越多的游客通过网络获取旅游信息。网络日志自由、开放和共享的特性能够较充分地反映出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和感受,可以藉此内容研究游客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9] Chio等(2007)使用CATPACⅡ软件,验证了文本分析方法不仅可以进行定性研究,而且还可以进行定量研究。[10]张文和顿雪霏(2010)以网上发表的大陆游客赴台游记为样本,就大陆游客对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进行了归纳和分析。[11]张高军等(2011)通过网络日志研究了游客对华山风景区旅游形象的感知。[9]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了类似的研究,比如:朱翠兰与侯志强(2013)以厦门市为例,[12]陈培等(2014)以西安市为例,[13]瞿华与梁燕坤(2017)以广州市为例,[14]基于网络游记开展目的地形象感知的研究。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lygl/563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