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地居民地方认同研究以江宁区黄龙岘茶文化村为例【字数:9819】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文献回顾2
二、研究方法2
(一)案例地概况2
(二)研究方法3
(三)受访者基本信息3
三、数据分析3
(一)地方认同程度分析3
1.历史认同 4
2.情感认同 4
3.认知意向认同4
4.现实认同 4
(二)地方认同的维度重要性分析5
1.数据信度检验及分析方法5
2.数据分析结果5
(1)历史认同6
(2)情感认同6
(3)认知意向认同6
(4)现实认同6
四、结论与讨论7
致谢7
参考文献8
表1 地方认同情况调查问卷4
表2 可靠性统计5
表3 KOM和巴特利特检验5
表4 总方差解释5
乡村旅游地居民地方认同研究
——以南京市江宁区黄龙岘茶文化村为例
引言
乡村旅游是一种与城市化相对应的依托于乡村资源的旅游方式,主要以乡村的民俗民风、民俗风光、风土人情作为吸引物,吸引城市居民远离城市的压力与喧嚣、体验乡村的生产以及生活、感受自然的独特魅力。国外的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源于19世纪中叶,20世纪60年代相对大众化的乡村旅游在西班牙迅速发展,自此许多西方国家尝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从而摆脱乡村衰落的困境并将其作为改变乡村经济发展结构的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重要推动力量。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转型有效提升了居民储蓄,满足了人们基本生活需要,同时也促进了更高层次的旅游消费的增长。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一方面拥有庞大且丰富的三农资源,另一方面依托于国家对农业、农民、农村的扶持,从而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新世纪开始蓬勃发展。在我国乡村旅游日益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许多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政府加强干预和外来开发商带来的外来资本注入,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在逐利的驱动下迎合主流旅游消费人群的需求,不惜破坏当地的乡村特性,乡村旅游发展同质化现象较严重,从而削弱了居民的地方依恋感,不利于当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普遍认为乡村相较于城市处于落后地位,导致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进行流动,从而影响当地居民的地方认同。
地方认同着重于研究人与地之间的关系,[1]作为认知客体的“地方”在地方认同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地方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甚至人际关系等因素都会影响居民的地方认同。而地方认同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关系。乡村旅游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充分体现乡村的历史风貌与文化性,也是当地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发展乡村旅游对居民地方认同存在一定影响;而居民的地方认同的水平对于当地居民支持、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带来影响。
本研究以南京市黄龙岘茶文化村为研究地,在当地发展茶文化乡村旅游的背景下,了解当地居民的地方认同,从而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与当地居民地方认同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当地居民地方认同的因子。
文献回顾
地方认同着重研究人与地之间的关系,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Tuan等人创造性提出“地方认同”的概念,[2]认为地方认同是与心理情感以及象征符号相关的对地方的感情认同;Breakwell则将地方认同划为4个层次,包括自我功效(selfefficacy)、自我尊重(selfesteem)、一致性(continuity)以及独特性(distinctiveness)。[3]Proshansky依据个人的自我和客观环境的认知联结理论,[4]进一步具体化地方认同包含的内容,认为地方认同是组成自我认同的重要部分,是通过一系列的复杂的相互作用,例如人们存在的情感、偏好、价值观、想法、目标、信念、以及技能等,是有关个人的认知、情感以及意向三个心理层面的多为概念;相反的,Altaman和Low则认为地方认同并不是一个多维概念,而是一维的概念,是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而最终形成的不可分割统一整体。[5]
国内研究中,唐文跃从个人体验以及社会角色感知两个角度对地方认同的概念进行界定;[6]刘强等提出地方认同包括历史认同维度、现实认同维度、情感认同维度、行为认同维度四方面维度;[7]孔九霞将衡量地方认同分为氛围符号、历史与空间三方面,通过文化群体三方面的认知表现衡量地方认同。[8]
纵观国内外有关于地方认同的相关研究,国内外学者对于地方认同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殊群体、城市社区、国际移民以及公共空间四大类型。[913]特殊群体包括一些宗教信仰群体、学生群体等,由于个人的文化以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也表现不同的当地认同水平;城市社区主要研究城市化的过程对居民当地认同的影响;公共空间的使用者会对当地产生一定的地方认同;而国际移民的地方认同建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伴随着不断的解构与重构的现象。总结各学者对于地方认同的观点,地方认同具体概念的界定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但不难发现各个学者对地方认同的关注重点是个人在认知层面上关于个人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lygl/563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