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互联网信息获取及应用分析研究【字数:13227】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2
Key words2
一、绪论3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3
(二)研究方法3
1.文献查阅法3
2.问卷调查法3
3.定量分析法3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3
1.关于“互联网+农业”的研究3
2.农户与互联网关系的研究4
3.农户使用互联网的影响因素研究5
二、数据来源和样本特征5
(一)数据来源5
(二)调查内容6
(三)样本基本情况6
1.性别6
2.年龄7
3.受教育程度7
4.本人及家庭成员职业8
5.家庭总收入8
三、江苏省农户互联网使用现状9
(一)村部上网条件及农户意愿情况9
(二)家庭网络基础设备拥有情况9
1.家庭宽带拥有情况9
2.家庭上网设备拥有情况9
(三)农户家庭电脑使用时长10
(四)农民互联网使用内容10
(五)农民信息获取情况11
(六)小结12
四、农民应用互联网影响因素分析12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12
1.模型设定12
2.变量选取13
(二)农民互联网使用影响因素回归分析13
1.模型拟合优度分析13
2.实证分析及结果13
五、结论与建议14
(一)结论14
(二)建议15
参考文献16
致谢17
江苏省农户互联网信息获取及应用分析研究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经济发展关系密不可分。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基础产业,其发展也与互联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近年来,我国农村城镇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率显著上升,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文选取江苏省作为研究地区,采用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将Excel、SPSS等软件作为工具分析研究农户的互联网信息获取和应用行为,并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农民上网的因素。研究显示,当前江苏省农村信息化水平较高,网络基础设施完善,同时智能手机也将逐步替代电脑,成为农民主要上网工具。农村网民呈现年轻化特点,且高学历农民网络使用率更高。在信息获取和上网内容方面,大部分农民只将网络应用于生活而非辅助生产。得到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后发现农民的互联网应用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农民更好地顺应信息化潮流。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促进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农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随着“互联网+农业”概念的提出,通过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能够有效改善传统农业中农业信息闭塞、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农业经营者分散、农业服务滞后等问题。但是在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农村信息化发展速度明显慢于城市,城乡之间存在数字鸿沟,为了加速互联网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和应用,进一步在农村推广互联网技术,其前提是要明确农户对于互联网信息的获取和应用情况。江苏省作为农业大省,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在我国名列前茅,具有一定代表性。研究江苏省农户互联网的信息获取和应用情况有利于提高农民的促进农业生产和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融合,提高生产效率,打破传统农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
查阅文献是文章写作的基础,本文主要通过在网上查找、阅读、梳理、总结得到关于农民对互联网信息的获取应用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吸收海内外文献资料中的精华,结合自身思考,形成本文的框架结构。
2.问卷调查法
本文关于江苏省农户互联网信息获取及应用的数据都是基于实地调查和发放问卷得来,通过在特定区域内选择合适的调查对象进行调查访谈,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定量分析法
回收问卷后,将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纳,运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和Excel工具研究江苏省农村网络使用现状,并且利用SPSS软件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户应用网络的相关因素。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1.关于“互联网+农业”的研究
在与“互联网+农业”相关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很早就开始关注互联网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张晓莉(2019)认为互联网和农业的融合发展能够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包括生产环节中技术的提升和产品管理水平的提升,使得整个农产品信息化系统得到进一步优化,将互联网应用到电子商务中能够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严方(2006)则将网络上的农业信息资源与传统农业信息做对比,总结出网络农业信息具有实时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姜同华(2019)认为农业技术发展在传统产业链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且传统农业缺乏竞争力,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在农业中能够合理更加合理地分配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延长农业产业链,从而提高农业的竞争力,激发创新活力。在农业产业链方面,有学者认为,互联网能够建立起全新的农业经济上游产业链,其不仅为农资企业提供了线上的销售平台,也为农户提供了购买渠道,农户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直接选择需要购买的农机设备,使得农户与农资企业直接对接,增强了农户与农资企业之间的联系;在下游产业链中,互联网平台可以帮助农业实现自主销售,改变农产品滞销的尴尬局面,直接提高农户的经济利益,同时因为互联网具有溯源性,问题农产品也能找到源头,使得食品安全有所保证,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宋斌,2019)。杜晨浩(2017)总结了当前有关“互联网+农业”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促进互联网与农业产业融合方面,而如何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促进传统农业产业升级,探索农业产业链重构则是研究难点。陈红川(2015)认为,当前“互联网+农业”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资金短缺,农业技术人才缺乏,部分农村网络基础建设不完善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寻找到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合理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升级农业生产,将互联网运用的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大力促进智慧农业的发展,提高智能化水平。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605912.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