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以蚂蚁花呗为例【字数:12320】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一)国外文献综述 2
(二)国内文献综述 2
1.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优势 2
2.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风险 2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现状 3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定义 3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特征 3
1.额度小 3
2.便捷性 3
3.消费平台的限制 3
4.大数据 4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风险成因及分析 4
1.信用风险 4
2.技术风险 5
3.市场风险 5
4.监管风险 5
四、蚂蚁花呗案例分析 5
(一)蚂蚁花呗的概述 5
(二)蚂蚁花呗的风险分析 6
1.监管风险 6
2.信用风险 6
3.技术风险 7
4.竞争风险 7
(三)蚂蚁花呗的风险管理 7
(四)现有风险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9
1.消费者实名认证工作不完善 9
2.数据来源不够广泛 9
3.“套现”案件频发 9
五、结论与建议 10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以蚂蚁花呗为例
引言
引言
201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6年3月,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最新意见表明了政府对消费金融领域的看重以及开发新型金融产品的重要性。随着政策的放松与扶持,消费金融市场前景一片光明,再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消费进步十分快,各大电商企业、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纷纷推出新型的消费信贷产品。2015年4月蚂蚁花呗开通使用,蚂蚁花呗一经开通,便颇受好评。为了能更好地吸引消费者,许多具有商业头脑的店家立刻开通了蚂蚁花呗的服务,开通之后,成交率果然上涨。如今,不过短短数年,蚂蚁花呗已不仅仅是初上线的模样,其业务早已扩展到其他的电子商务平台,甚至线下消费也可以使用蚂蚁花呗进行付款。由于互联网消费金融进步的十分快,其存在着不少问题与漏洞,也面临不少隐藏的风险,本文将讨论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对如何规避风险提出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美国学者Tufano(2009)认为可以从消费金融的用途来作为界定的依据,他发现消费者需要使用其来购物、存钱、理财或者是规避风险。Neave(1971)在消费者的消费过程中发现了消费者的风险偏好程度会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Hall(1978)的相对收入假说认为,居民以前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决定了后来的消费水平,但同时它也会受到周围其他人的消费行为影响。Cardak(2009)认为居民的未来消费是当前消费与随机误差项的和。
Brito&Hartley(1995)对于信用卡的用户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由于信用卡具有使用灵活方便的优点,虽然消费者需要支付的信用卡利息更高一些,消费者仍是更喜欢使用信用卡享受提前购物或者贷款。Diamond&Dybvig(1983)的调查显示金融中介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但同时他们也指出提供流动性的成本是为银行挤兑提供可能性,也就是说带来了金融危机的隐患。Gennaioli& Shleifer&Vishny(2012)提出了在金融产品创新中被忽视的风险这一假设,当金融创新产品发行或交易扩大之后,投资者意识到了这种被忽视的风险,他们就会立刻抛售掉手中的证券产品。Christie&Munro(2015)认为互联网消费金融无法追踪消费者的消费目的和贷款目的地。Jappelli&Pagano(2002)对于银行消费信贷的调查结果显示,信息透明度的高低决定了它所承受的风险的大小。因此银行间的信息透明化有利于银行规避风险。Horcher(2005)认为应扩展更多的融资渠道,例如资产证券化。
(二)国内文献综述
1.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优势
赵昕,王静(2006)认为第三方支付建立了消费者、商家和银行之间的联系,起到信用担保和技术担保的作用。邵腾伟和吕秀梅(2017)认为互联网消费金融已经改变了消费金融的格局,使传统的消费金融的优势变多,并且十分有利于减少成本,提升效率和便捷性,使消费金融进步十分快。王兵(2015)认为互联网消费金融有许多优点,分别是十分具有产品经验,互联网技术十分发达,如数据计算处理分析技术等,来源丰富,能给予客户更好的服务。孔晓文(2016)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分析了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发现他们使用的都是纯粹的在线模式,如京东、淘宝等,在消费金融业务模式上有较大优势。胡雪璐(2017)认为互联网消费金融可以提高市场的流通性,提高经济的流动性,大大降低了时间成本。李玉秀(2016)认为中国的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基础是供应链,核心是风险控制。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具有合作共赢的优势。
2.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风险
叶湘榕(2015)认为传统的消费金融是新兴的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有力竞争对手。陈舒琪(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平台更可能产生非法集资、欺诈、贿赂、洗钱、博彩等违法行为。尹一军(2016)认为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发展较晚,并且无法有效识别风险、防范风险、对风险进行管理。陈鸣(2016)认为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面临不少潜在的威胁,分别是监管体系有待完善,如何确定有利的发展模式,如何识别防范风险。周阳(2016)认为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监管风险是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经常遭遇的风险。陈月生(2017)认为提供信用支付方式的互联网公司需要承担信用违约风险,导致用户资金成本上升,从而造成分期付款的手续费率的优势并不明显。彭明旭(2016)认为互联网消费金融存在以下问题,助长超前消费,放贷标准低,不法分子套现。马春芬(2015)认为在电子商务信用卡支付产品的开发上,缺乏网上个人消费金融服务的接纳和运营的相关标准,比较难以控制产品信用违约风险,无法很好地保障个人信息安全。侯婷艳(2014)认为在线金融业务可以通过开放和虚拟的网络进行交易数据的实时传输,任何人都可以对此进行访问,这个过程中涉及大量的个人隐私信息,涉及巨大的经济利益,会吸引不法之徒进行攻击。刘玉(2017)认为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已经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信用体系。然而,我国如今的征信体系相对于国外而言十分分散,缺少一个完整的、覆盖范围广泛的征信体系。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561087.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