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锋派小说中的死亡叙事__以余华小说的创作为例
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毕业论文外文摘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先锋派,余华小说,死亡叙事
目 录
1 引言 1
2 有关核心概念的阐述 1
2.1 死亡的概念 1
2.2 先锋派小说的概念 1
2.3 叙事的概念 2
3 先锋派小说中的死亡叙事概述 3
4 余华先锋时期小说中的死亡叙事 4
4.1 死亡的荒诞 4
4.2 死亡的宿命 5
4.3 死亡的残酷 6
4.4 先锋时期余华小说死亡叙事的审美特点 7
4.4.1 零度情感的死亡叙事 7
4.4.2 荒诞不稽的喜剧效果 7
4.4.3 个人死亡体验的想象 8
5 余华热衷死亡叙事的原因 8
5.1 生活阅历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8
5.2 外国文学思潮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9
5.3 时代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9
结论 10
致谢 11
注释 12
参考文献 13
1 引言
因为人不能活着经历死亡,而死亡又是人类生命所不可避免的,所以人类将死亡这个“斯芬克斯之谜”视为生命中的永恒主题,并引得无数的文学大家们追随这一主题进行创作叙述。海德格尔对此也有自己见解“当人类没有真正感受到死亡存在的时候,就会把它遗忘,而存在却又是死亡的提前到来,是人们头脑思想内对死亡的惧怕。”[1]这种恐惧使人发抖,令人战栗。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作家在描述死亡这种极端现象时,大多选择避而不谈或者是一笔带过。而余华却剑走偏锋,他将读者推到死神面前,除去了似水柔情,直视鲜血淋漓的画面,伸手可及死亡。当读者看到这些如刺刀直击心灵的文字时,感受到四处存在的危机,猛然从安逸中醒来。他的笔调不轻信,不盲从,不愚昧。他用对苦难的细节刻画将“人性”最大程度唤醒,与死亡正面交锋,真切地“畏惧”死亡。
余华作为“人性恶主义者”的代言人,用极为超脱的方式编织着一个又一个和“死亡”相关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他用他积累下的精湛叙述方式,向世人描述着人性的暴力,血腥和苦难。他创作的长项是对于友谊、亲情、爱情的残忍谋杀。
2 有关核心概念的阐述
2.1 死亡的概念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是指生命终止,不继续生存。生命在其中的本质是生命机体内异化、同化过程这一矛盾事件的重复发生,是相对于死亡的生命体存在的生命现象,而死亡则代表维持生物生存的所有生物学功能失去其功能性的现象。
从哲学的角度上来说,是哲学家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人类的历史是一个对死亡之谜越来越深入研究猜测的历史。
2.2 死亡叙事的概念
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的大背景下,受到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得以正式确立。其“研究现有的叙事形式的共性与特性,意在将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描述”。[3]叙事学的发展令当代小说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先锋小说,更像是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先锋小说中故事真实性这一特性被颠覆,叙述者有时会在故事中出现将故事的虚构过程点破。通常历史学家会用以描绘人类历史中有顺序的变化,也可指一个历史学家用一种特殊的故事形式表现过去的技巧。
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怖是不会消失也永远避免不了的问题,所以在古今叙事文学中死亡的话题与爱情话题成为了并列的永恒话题。其实文学家渲染死亡也有对命运的担心,在文学作品中作家表达的是人类在死亡面前该如何表现的态度。
“文学创作中死亡始终穿插其中,这是文学创作的一大母题。”作家的思想是矛盾但又不冲突的,他们的头脑中存在生的意识,也存在有死的意识。对死亡的抒写,是80年代中期文学的创作方向。这些作品,一方面赞美生命的荣耀,吟唱“幸福来自痛苦”的诗句,另一方面在客观上承认了死亡的绝对性:死亡是人最初也是最终的选择,出生之日,就是死亡之时。
2.3 先锋派小说的概念
何为“先锋
先锋派在西方包括了“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
3 先锋派小说中的死亡叙事概述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批青年作家如格非、苏童、余华等纷纷登上了文坛,以不同寻常的叙述方式对小说文体形式进行实验,“先锋派”这一新兴派别由此而来。而他们对死亡的叙事刻画尤为喜爱(中国一向有着重生轻死的传统,死亡是一个难以体察,为生者所忌讳的领域。传统现实主义即使要表现死亡,也必定使死亡与一定意义和必然性相连,正所谓死得其所。)而先锋小说家们认为死亡本身不需要承载更多的意义,死亡变得毫无意义没有价值,人随时会遭到死亡,毫无理性,毫无因由。
先锋派作家无一例外地涉及到了死亡的命题,显然这是他们所钟爱的虚构形式。如余华的短篇小说《死亡叙述》中描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司机回忆自己开车肇事的情况。第一次将受害者撞死了,他逃逸了,第二次却无法逃脱良心的谴责,主动承担了肇事责任,却遭到了一顿残忍致死的毒打。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sgl/2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