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在中学音乐课程教育中的传承研究以潜山第四中学为例【字数:12460】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2
一、黄梅戏进入中学音乐课堂对黄梅戏文化传承保护的意义2
(一)中学生可以促进黄梅戏文化的活态传承2
(二)音乐教育是黄梅戏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2
(三)黄梅戏音乐教育引起中学生对黄梅戏文化传承的重视2
二、黄梅戏在中学音乐课程中传承的可行性 3
(一)政府政策支持3
(二)学校具备黄梅戏音乐教学的条件3
(三)黄梅戏进入中学音乐课程有深厚的群众基础3
(四)新媒体崛起为黄梅戏进入中学课堂提供全新的平台3
三、黄梅戏进入中学音乐课程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4
(一)家长和学生对于黄梅戏的传承意识淡薄4
(二)黄梅戏教学挑战——教材编纂、师资培训、课程设计4
(三)中学生关于黄梅戏学习的问题——理论灌输、唱腔风格、舞台表演5
四、黄梅戏在中学音乐课程教育中传承的对策5
(一)运用新媒体更正家长和学生认知5
(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6
(五)各方面积极鼓励和帮助中学生接触了解黄梅戏7
(六)优化资源配置7
结语7
致谢8
参考文献9
黄梅戏在中学音乐课程教育中的传承研究
——以安徽省潜山市第四中学为例
引言
黄梅戏,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在2006年5月20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形成时就位列其中。原名黄梅调、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后发展于安徽安庆,起初在农村逐渐形成,一度传唱度极高,随后流传至城市发展壮大起来的一种传统剧种。安庆黄梅戏从各方面将当时人们的生活与思想都以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散发着浓厚的传统戏曲文化气息,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受众的艺术欣赏能力及道德修养,同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我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1]2015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强调:“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内容的教育教学。”[2]由此可见,我国课程标准要求提倡地方传统音乐文化进入基础教育阶段,国家给予了民族音乐极高的重视。因此,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合理地进行安庆黄梅戏的课程设置,使之成为音乐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拉近中学生与黄梅戏的距离,有助于促进黄梅戏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
黄梅戏进入中学音乐课堂对黄梅戏文化传承保护的意义
中学生可以促进黄梅戏文化的活态传承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曾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活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静态保护,而活态保护的关键是传承人。”[3]中学生可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人,其基本建成了基础知识体系,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有利于学习新知识,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中学这一特殊阶段,随着生理、心理的重大变化,知识的增加以及能力的提升,中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价值观。显然,中学生是黄梅戏传承发展工作中有待开发并重视的重要资源,也是黄梅戏研究不可多得的领域,对黄梅戏在中学音乐课程教育的传承研究有助于中学生对黄梅戏文化的进一步了解与传承,对黄梅戏文化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音乐教育是黄梅戏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
同时,以音乐教育的方式来欣赏学习黄梅戏文化是一种更有效传承发展黄梅戏的方式。艺术教育是戏剧发展的基础,必须要从艺术教育抓起。[4]黄梅戏是一门集歌唱、舞蹈、音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有极强的表现力,黄梅戏音乐大多旋律优美、曲调动听,只要认真聆听就很容易沉浸其中。音乐教育要求学生真正地去欣赏音乐、感受音乐并体验音乐,因此学习黄梅戏音乐有助于中学生对黄梅戏更真实的理解,唤醒中学生积极传承保护黄梅戏文化的意识。
黄梅戏音乐教育引起中学生对黄梅戏文化传承的重视
黄梅戏在中学音乐课程中传承的可行性
政府政策支持
学校具备黄梅戏音乐教学的条件
黄梅戏进入中学音乐课程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时,“黄梅戏”一词出现在大众视野。在此之前,采茶歌(黄梅戏的前身)就早已风靡一时,后来结合了宋代民歌和元代杂剧的一些特点,才有了黄梅戏的雏形,明清时代,黄梅戏开始被人们所认可,民间戏歌开始流传。一开始是民间艺术家的个人或小集体创作,以业余或半职业的班社黄梅戏的形式存在,形式随意,人员较少且以娱乐为主。随着其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黄梅爱好者参与到黄梅戏的创作与传唱当中,慢慢就形成了职业化的黄梅剧团,进而在全国各地进行演出,每场演出也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比如服装、道具及演出前的排练。至今,黄梅戏早已融入了安庆人民的生活,成为安庆人家喻户晓也为之骄傲的传统戏剧。黄梅戏来源于生活,但绝不是简简单单的生搬硬套,而是基于日常生活,从中获取素材进行相关创作,通过戏曲的方式演绎出来,最终成就一部部优秀的戏曲作品。正是这种特性使黄梅戏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新媒体崛起为黄梅戏进入中学课堂提供全新的平台
21世纪以来,电视、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逐渐崛起,这也为中国传统戏曲的推广和传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2001年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正式开播,以发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戏曲艺术,至今已有二十个年头,黄梅戏的著名唱段和代表人物频繁进入大众视野,广泛传播,获得大量的观众,黄梅戏的受众基础由之建立起来。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倾力制作的全国首档校园戏曲节目《戏聚校园》日前在CETV二套、三套、四套和早教频道陆续播出。该节目的最大亮点是让来自全国十余省市的三十多所大中小学的400多名学生唱主角、唱大戏,精彩演绎了京剧、昆曲、评剧、越剧、豫剧、黄梅戏、川剧和粤剧等八大剧种的经典剧目。[7]互联网的日益发达,信息化时代步伐越来越快,在互联网大平台上,中学生可以很轻松地搜索到黄梅戏音乐和视频,可以通过微信和微博等社交软件与黄梅戏艺术家相互联系,交流一些心得感受以及创作灵感,还可以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网络上供大家一起欣赏观看,同时可以随时随地的在爱奇艺、腾讯视频、土豆等视频软件中欣赏黄梅戏作品。近年来黄梅戏的专用软件被开发出来,比如黄梅迷这种方便实用的手机软件,简直是黄梅戏传播发展的助力器,智能手机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易获取且便捷的工具,感兴趣的中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网络课程来进一步地学习黄梅戏,同时可以通过网络与现实中难以接触的黄梅戏艺术家进行互动,交流一些学习经验和技巧;学校还可以邀请黄梅戏传承人及演员给学生进行黄梅戏的网络课程学习。新媒体帮助黄梅戏进一步推广和传播。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gsygl/605520.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