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辅助提取黄芪中多糖的工艺研究(附件)
目 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黄芪的概述 2
1.2.1来源 2
1.2.2形状 2
1.2.3分布 2
1.2.4功能主治 3
1.2.5主要化学成分 3
1.2.6药理作用 3
1.3提取方法 4
1.3.1水提纯沉法 4
1.3.2酶处理法 4
1.3.3超声波提取法 5
1.3.4碱水提取法 5
1.3.5微波辅助提取 5
1.3.6其他方法提取 6
1.4国内外现状 6
2实验部分 19
2.1试剂及材料 19
2.2仪器设备 19
2.3实验用试剂的配制 20
2.4实验方法 20
2.4.1原材料的预处理 20
2.4.2黄芪多糖纯度测定 21
2.4.3标准曲线的绘制 21
2.4.4 测定多糖的计公式 21
2.5黄芪多糖的单因素实验 22
2.5.1微波功率对黄芪多糖影响 22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 2.5.2微波提取时间对黄芪多糖影响 22
2.5.3提取溶剂PH值对黄芪多糖影响 22
2.5.4固液比对黄芪多糖提取量的影响 23
2.6正交试验 23
2.7结果与分析 23
2.7.1葡萄糖标准曲线 23
2.7.2单因素实验结果 24
2.7.3正交试验 27
2.7.4验证性实验 28
3结论 30
参考文献 31
致谢 21
1绪论
1.1研究背景
黄芪具有强心作用,可使心脏收缩振幅增大,输出量增加,对中毒或疲劳衰竭及心脏的作用更为明显;黄芪对血压有一定的双向调节作用;可降低葡萄糖及肾上腺素引发血糖升高的血糖水平[1],而对苯乙双胍及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有升高作用;黄芪中多糖具有降低血小板粘附率,减少血栓形成,增强造血及性腺、肾上腺皮质功能,有显著的增强免疫,抗疲劳,抗缺氧,抗骨质疏松等作用[2]。从黄芪中提取多糖传统方法使用直接加热提取法,相比较而言,微波辅助提取能缩短提取时间,降低提取用量,并能提高黄芪多糖产率。
该课题采用微波萃取黄芪中多糖的研究,探讨微波能对该提取过程的促进作用,并考察微波辐射时间,微波功率大小等单因素变量对多糖提取量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立萃取多糖的微波的最佳萃取工艺条件。常用的提取方法有传统水煎煮法、水煮醇沉法、碱水提取发、超声波提取法,这些方法提取各有各的优缺点。近年来,微波、超声波技术广泛用于有效成分的提取[3],其特点是提取时间短、溶剂耗量小、操作性强、选择组分得率高、分离的有效成分保留得多。微波是频率范围为3×103~3×105MHz的电磁波,已广泛应用于医学、通讯和家用电器。在微波的高能磁场作用下,黄芪细胞内的多糖等物质提取较完全。此法选择性强、操作时间短、溶剂使用量小、受热均匀,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人们对多糖的初始研究可追溯到1936年Shear对多糖抗肿瘤2007年第34卷第15期活性的发现。至20世纪50年代, 陆续发现一些真菌多糖和高等植物多糖具有明显的抑瘤活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发现多糖及糖复合物参与和介导了细胞各种生命现象的调节,特别是免疫功能的调节。多糖尤其是中药多糖因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及抗肿瘤等药理作用[4],而且几乎没有毒性,愈来愈引起国内外药理、生物和化学家们的兴趣,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相关的研究论文陆续见诸报道。研究表明,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抗病毒、抗氧化、抗辐射、降血糖、降血脂、保肝等多种功能,其中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倍受关注,是多糖研究的中心课题。
1.2黄芪的概述
1.2.1来源
黄芪系豆科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brabaceus(Fisch.)Beg或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brabaceus(Fisch.) Bunge var. mebrabaceus(Bunge.)Hsiao的干燥根[23]。黄芪亦名戴糁、戴椹、百本、箭芪、百药绵、二人抬等。相传古时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姓戴名糁,善针灸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后因救坠崖儿童而献身。老人形瘦,面肌淡黄,人们以尊老之称而敬呼之“黄耆”,老人去世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药称为“黄芪”,并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在民间广为流传应用。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古代写作黄耆[5]。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它来源于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的干燥根。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为补气要药。临床应用时习惯分为生用、蜜炙、麸皮拌炒3种,其药效各有不同,生黄芪多用于固表、托疮、利水等;蜜炙黄芪多用于补中益气;炒黄芪多用于益气健脾。
1.2.2形状
膜荚黄芪:多年生草本。主根粗长,圆柱形。羽状复叶,小叶613对,椭圆形或长卵圆形,两面被白色长柔毛。总状花絮腋生;花黄白色;雄蕊10枚,两体;子房被柔毛[6]。荚果膜质,膨胀,卵状炬圆形,具长柄,被黑色短柔毛。
内蒙黄芪:小叶1218对,宽椭圆形、椭圆形和长圆形。花冠淡黄色,子房与荚果无毛。
1.2.3分布
荚膜黄芪主产于黑龙江、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新疆等地。
内蒙黄芪主产于黑龙江、山西、内蒙古、甘肃等地。质量以栽培为主的蒙古黄芪为好。
黄芪属(Astragafus Linn)植物全世界共有11亚属,2000 余种,分布于北半球、南美洲及非洲,见于北美洲及大洋洲。中国有8亚属,278种,2亚种,35变种及2变型,南北各省区均产。其中簇毛黄芪亚(Subgen.Pogonphace Bunge)主产中国。《中国药典》[7]2005年版一部规定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作为正品药用,其道地药材产地分别为山西省浑源县和内蒙古武川县。其同属近缘植物如金翼黄芪(A. chrysopterus Bge.),梭果黄芪(A. ernestii Comb.),多花黄芪(A. floridus Benth.),茂汶黄芪 (A. maowenensis Hsiao.),云南黄芪(A. Yunnanensis Franch.)等在四川、云南、新疆等地也作为黄芪入药.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zygc/42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