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饲喂频率对猪生长性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字数:7157】

2024-02-25 12:0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为了探究饲喂频率对猪生长发育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本研究以24头45日龄(初体重15.45±0.15kg)的杜长大三元猪为试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M1、M3和M5三组(M1组一天饲喂一次, M3组一天饲喂三次,M5组一天饲喂五次),单栏饲喂,每组8头。每头仔猪的每日饲喂量相同。试验期30天,试验结束后分析猪的生长性能和肠道菌群结构。结果表明,M3组和M5组试验末重显著高于M1组,M3组和M5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M1组,M3组和M5组料重比显著低于M1组(P<0.05),三组猪的器官重和相对指数均无显著变化(P>0.05)。不同的饲喂频率对空肠-回肠连接处和结肠菌群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影响。属水平上,M5组显著降低了空肠-回肠连接处Turicibacter的丰度(P<0.05),显著增加了结肠Phascolarctobacterium的丰度(P<0.05)。结论在相同的营养条件下,不同的饲喂频率影响了猪的生长性能,但不能显著改变猪肠道的微生物多样性。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 材料与方法2
1.1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2
1.2 生长性能指标测定3
1.2.1 指标记录3
1.2.2 屠宰采样3
1.3 肠道菌群指标测定3
1.3.1 样品采集3
1.3.2 基因组DNA的抽提与检验3
1.3.3 PCR扩增3
1.3.4 高通量测序3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4
2 结果与分析4
2.1 饲喂频率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4
2.2 饲喂频率对猪肠道菌群的影响5
2.2.1 饲喂频率对猪空肠回肠处菌群的影响5
2.2.2 饲喂频率对猪结肠菌群的影响7
3 讨论 9
3.1 不同饲喂频率下猪生长性能的差异分析9
3.2 不同饲喂频率下猪肠道菌群的差异分析9
4 总结 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饲喂频率对猪生长性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br /> 引言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养猪业的迅速发展,消费者对优质猪肉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由于饲料的短缺,以及对饲养成本的考虑,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探索更加节省饲料资源、提高饲料利用率的饲喂方式。因此,猪的饲喂方式开始由传统的自由采食模式向限制饲喂的模式转变。许多养殖户依旧采用传统的自由采食模式,虽然在这种模式对猪的动物福利较高,但自由采食模式不利于饲料的有效利用,易造成饲料浪费、提高饲养成本。因此,在日增重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料重比更低的限制饲喂模式是目前急需探索和更新的。而且限制饲喂模式会对猪肠道菌群的构成产生影响,肠道菌群的构成又会影响宿主的健康状况,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多样性低的人更容易被弯曲杆菌感染[1],健康、稳定的肠道微生态会对某些病毒产生拮抗作用。因此,探索不同的饲喂模式对猪的生长性能、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可以为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预防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关于限制饲喂对猪的生长发育、肠道菌群和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是近期的研究热点。有研究表明,饲喂频率的改变会影响猪对养分的消化、吸收,在自由采食的模式下,猪的干物质、总能的总消化道表观消化率低于一天饲喂一次或两次的猪[2]。J.Hee[3]等研究发现,一天饲喂两次或者三次的猪,餐后的胰液、胰蛋白酶等消化液的分泌量高于自由采食。且限制饲喂可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肉猪体型,提高肉质等[4]。王旭莉[5]等研究发现,育肥猪阶段自由采食能提高日增重,但限制饲喂可明显提高饲料转化率。饲喂频率的不同也会对肠道菌群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肠道微生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仔猪出生时从环境和母猪的阴道、乳头、乳汁等处获得原始微生物,并形成较稳定的微生态环境[6]。而后期饲喂环境的改变对会猪的肠道菌群产生很大的影响。曹山川[7]等研究发现,饲喂频率的改变对肠道微生态有显著影响,在自由采食和每天饲喂两次这两种模式下,门水平和属水平的菌群丰富度均有显著变化。饲喂频率对生产性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不容小觑,但国内目前在此方面的研究方法不一。本试验在统一营养水平的条件下,对饲喂频率影响生长性能和肠道菌群方面进行基本的探究,为日后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综上,饲喂等量饲料、饲喂频率不同的条件下,猪的生长性能如末重、平均日增重、料重比的差异会对经济效益产生重要影响,在饲料消耗量、日增重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料重比更低的猪,会更加节省饲料资源、增加经济效益;猪肠道微生态的构成和多样性也会对宿主健康有重要影响。目前关于饲喂频率影响生长性能和肠道菌群的研究不常见,且研究结果不一,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的饲喂频率对猪生长发育和肠道菌群的影响,筛选出有利于猪生长发育、建立健康稳定的肠道菌群和节省饲料资源的饲喂频率,为生产实践中饲喂频率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且研究饲喂频率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可以为许多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本试验选择24头45日龄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初始体重无显著差异,随机分为三个组:M1、M3、M5,每个组8个重复,单栏饲养。M1组一天饲喂一次,于7:00喂食;M3组一天饲喂三次,于7:00、12:00、17:00喂食;M5组一天饲喂五次,于7:00、9:30、12:00、14:30、17:00喂食。饲喂量根据国家研究委员会的标准饲养要求(NRC; 2012)满足营养需要,并随日龄增加饲喂量,每天20:00称量并移除剩余饲料。试验期间自由饮水,猪场常规饲养,饲喂期为30天,期间记录生长性能相关指标试验结束,屠宰所有试验猪,对采集空肠回肠连接处和结肠段两部分食糜,用于菌群分析。
试验路线图如下:

1.2 生长性能指标测定
1.2.1 指标记录
在测量第14天和屠宰前对每头猪进行空腹称重,计算三个组的平均体重。试验结束后,计算三个组的小猪在试验期间的饲料采食量,结合初始体重和最终体重,计算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平均日增重(ADG)=(最终体重初始体重)÷饲喂天数30天;料重比(F:G)=饲料采食量÷(最终体重初始体重)。
1.2.2 屠宰采样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dwyx/562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