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论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2021-01-15 11:2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是中国传统艺术精髓与现代创新有限结合的一次成功实践。本文通过对青春版《牡丹亭》的剧本情节、唱腔配乐、演员选择、服饰选材、舞台呈现进行研究,分析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构思,总结其艺术创新,加深理解当代昆曲经典剧目的发展现状与要求。青春版《牡丹亭》的创编,体现了当代戏曲艺术在发展中保存的根本原则,迎合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要,拓展了当代昆曲艺术的发展方向,为传承和发展我国昆曲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概述1
(一)青春版《牡丹亭》的主旨 1
(二)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构思2
二、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艺术特色分析 2
(一)青春版《牡丹亭》的剧本特色 2
(二)青春版《牡丹亭》的音乐特色 2
1.青春版《牡丹亭》的唱腔曲牌2
2.青春版《牡丹亭》的配乐伴奏2
(三)青春版《牡丹亭》的舞台美术特色 3
1.青春版《牡丹亭》的服饰选材3
2.青春版《牡丹亭》的舞台呈现3
三、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艺术特色创新4
(一)青春版《牡丹亭》剧本改编上的创新 4
(二)青春版《牡丹亭》音乐上的创新 4
(三)青春版《牡丹亭》舞台设计上的创新 4
(四)青春版《牡丹亭》演员选择上的创新 4
致谢 5
参考文献5
论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引言
昆曲融合中国古戏曲文学作品、舞蹈表演、音乐曲式,是一种集中体现传统戏曲特色的古老艺术,被誉为“百戏之祖”。青春版《牡丹亭》立足于传统,既体现传统昆曲艺术的精华,又在表现形式上大胆创新,以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青春版《牡丹亭》艺术特色的研究,在加深对昆曲经典剧目理解与诠释的同时,拓展了当代昆曲艺术的发展方向,对昆曲在当代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概述
(一) 青春版《牡丹亭》的主旨
《牡丹亭》剧本取材于明话本《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杜丽娘慕色还魂》,描写了南宋时期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与贫寒书生柳梦梅的爱情故事。《牡丹亭》剧本诞生于明代中期,当时封建社会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民族手工业兴起,反对君主专制、呼吁思想解放的热潮涌起。
戏曲在一定程度上寄托时代思潮,产生于中国特定的人文环境。[1]青春版《牡丹亭》完整地保留《牡丹亭》原著的主旨,即反对封建礼教,反映当时人们对幸福爱情的追求,对人性自由解放的向往。全剧的艺术手法深刻细腻,虽然带有浓重幻想主义元素,但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真实可信,剧中人物的精神面貌皆是情理所有,对现代社会仍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二) 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理念
青春版《牡丹亭》以“青春”为主旋律,把当代年轻观众作为主要观赏群体,在演出形式上与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趣味保持一致,以继承传统版原著的主旨为基础,充分地保护了原著中追求自由的宗旨,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传统艺术精髓,保证了戏剧审美趣味与形式特征的完整性,完整地体现了原著中“至情”的中心思想。同时,在演出形式上融入现代元素,真正实现古典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和谐统一。
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为昆曲在当代的传承创新做出很好的榜样,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既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价值,又激发当代观众对美的向往与热情,迎合当代年轻观众的文娱需求,为激活当代昆曲市场的发展,传承保护古老的昆曲剧种做出卓越贡献。
二、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艺术特色分析
(一)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剧本特色
《牡丹亭》是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昆曲剧本之一,集中表现了昆曲之美。《牡丹亭》剧本既体现了对传统的继承与认同,也反应了自身所隐含的现代意味。青春版《牡丹亭》在剧本改编中坚持不改变原著的宗旨,尽可能地继承原著的精神,在原有的剧本长度上,删减与主题相去甚远的部分。把原剧本的55折择其精华删减为27折,各折的曲白完全继承原作, 裁选得当,适当选录反映宋、金对峙局面的戏。剧本的删减在一定程度上,使剧情更加紧密流畅,增强节奏感,符合当代观众的文娱需求。
全剧本每本9折,分为上中下三本,以“情”字贯穿全剧。[2]剧本从第一本的《标目》到最后一出的《圆驾》基本保持了剧情的完整性,突出情感主线,重在保护原著的古典精神,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著的经典场次。第一本“梦中情”表现杜丽娘对爱情矢志不渝的追求,虽然是以杜丽娘为主角,但为了让剧情连贯统一,特别添加了柳梦梅的场次,为后文埋下伏笔,重在表达当时社会背景下,封建礼教思想对自由爱情的束缚。第二本“人鬼情”描绘杜丽娘凭借自己的意志,并在柳梦梅的努力下,得以重生,体现爱情的伟大力量,此本剧本强化了柳梦梅的艺术形象,增强戏剧的真实性。第三本“人间情”由虚转实,表现为爱情付出的实践和勇气,充分体现“至情”的中心思想。青春版《牡丹亭》剧本改编,使剧情更加紧密、流畅,更符合传统戏曲艺术在现代舞台上传播的规律。
(二)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音乐特色
1.青春版《牡丹亭》的唱腔曲牌
昆曲艺术表现以歌舞抒情为主,风格细腻婉转,词语高雅,旋律优美。[3]昆曲在行腔、字声等方面有极为严格的规则和节奏的要求。昆曲念白多用吴侬软语,其音乐是南、北曲两大系统的集成,曲调婉转清丽,有独特的声腔系统,属曲牌联套体。[4]
青春版《牡丹亭》的曲牌尽可能保持南昆“原汁原味”的艺术特色,立足于继承原谱,将传统版本中428支曲牌截取308支,把留下的120支精心改编。完整保留十四个传统折子戏的经典唱段,尽可能完整保持了原著的精髓,保证了审美趣味与形式特征的完整性。在其他各折中, 青春版《牡丹亭》根据清乾隆年间的《纳书楹牡丹亭全谱》,依据剧情的发展、情感渲染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润色。全剧以上本的声腔曲牌为基础,三本的风格保持和谐统一。青春版《牡丹亭》将昆曲严谨的唱腔与细腻的做功在细节表现上发挥的淋漓尽致,既不违背原著主旨,同时也符合了现代的审美需求。
2.青春版《牡丹亭》的配乐伴奏
昆曲传统曲目的伴奏乐器种类丰富,主要由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节拍通常使用一眼板、三眼板、流水板和散板。青春版《牡丹亭》配乐在借鉴以往演出版本的经验上,设计采用了一系列主题音乐穿插在全剧的前奏、间奏和尾奏中,剧情与配乐和谐统一,渲染出动人的氛围,令人印象深刻。特别在《惊梦》、《回生》等折中,大段主题音乐交替变换,对气氛烘托、剧情推动起到重要作用。
青春版《牡丹亭》在配乐中融入了许多的现代新鲜元素,音乐主要由单线条与多线条交织展开,层次变化鲜明,情感表现丰富。唱腔的配乐以淡雅、婉转的风格为主,通过伴奏乐器的合理选择配搭、音色的巧妙处理,与唱腔抒发的情感相互映衬。全剧重视配器的选择,改变以往以曲笛为主的伴奏特色,更多地强调其他中国古典器乐的特色,增加大段高胡、箫与古筝的独奏、重奏,且创新性地加入西洋乐器,丰富音乐色彩。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byzy/43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