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桑螟幼虫期优势寄生蜂特征生物学研究(附件)【字数:12564】

2022-11-06 13:37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摘 要 桑螟是桑树重要害虫,近年来在我国各主要蚕区多次暴发,严重制约蚕桑业发展。开展以寄生性天敌控害利用为核心的桑树害虫生物防治,是桑树害虫综合治理的新途径。本研究通过寄主龄期非选择性及选择性试验及微观结构观测,探究混腔室茧蜂的特征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混腔室茧蜂的寄生率、子代体型大小、茧重与寄主龄期无显著依赖关系;2)混腔室茧蜂发育时间与寄生时寄主龄期密切相关;3)混腔室茧蜂对不同龄期寄主桑螟不存在寄生选择性;4)混腔室茧蜂幼虫啮出寄主体腔后,存在继续取食寄主行为,取食行为持续时间约为4.5h,消耗寄主资源彻底而迅速;5)混腔室茧蜂的触角存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I、刺形感器II、板形感器、Bӧhm鬃毛和锥形感器等6种化学感器。本研究获得的数据和结论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寄生蜂发育模式的理论和假说,对于开展桑树害虫生物防治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桑螟;混腔室茧蜂;生物防治;特征生物学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前言 1
1.2 寄生蜂的生活史策略 2
1.3 寄生蜂在桑树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6
1.4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9
1.4.1 选题目的 9
1.4.2 研究意义 9
1.4.3 主要研究内容 10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10
2.1 实验材料 10
2.2.1 寄主非选择性实验 11
2.2.2 寄主龄期选择性实验 11
2.2 触角感器电镜观察 11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12
3.1 混腔室茧蜂对不同龄期寄主桑螟的非选择性试验 12
3.2 混腔室茧蜂寄生桑螟幼虫后的子代蛹重 13
3.3 混腔室茧蜂寄生桑螟幼虫后的子代体型大小 14
3.4 混腔室茧蜂寄生桑螟幼虫后的子代发育时间 15
3.5 混腔室茧蜂寄生不同龄期桑螟幼虫后的成虫寿命 16
3.6 混腔室茧蜂寄生不同龄期桑螟幼虫后的子代性比 17
3.7 混腔室茧蜂对不同龄期桑螟幼虫的寄生选择性 19
3.8 混腔室茧蜂幼虫啮出后取食寄主的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特征行为观测 20
3.9 混腔室茧蜂触角超微结构观测 24
结论 28
致谢 29
参考文献 30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寄生蜂(parasitic wasp)是膜翅目(Hymenoptera)中营寄生生活的一类昆虫。寄生蜂将卵产入寄主后,在寄主体腔内或体表完成发育直至结茧化蛹。大多数的寄生蜂集中于膜翅目的细腰亚目(Apocrita),以姬蜂总科(Ichneumonoidea)最为常见,其寄主(Host)多为鳞翅目昆虫的幼虫。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寄生蜂对寄主的寄生作用能够动态调节寄主的种群数量,使寄主——寄生蜂的食物链趋于稳定。在实际的害虫生物防治中,寄生蜂作为一类有效的控害天敌因子而被广泛使用。探讨寄生蜂对昆虫种群动态平衡及发挥生物防治潜能的作用,必须对寄生蜂生物学特性进行充分研究。
1.2 寄生蜂的生活史策略
由于寄生蜂一般依赖于单头寄主完成发育,并进化出与这种单一资源有效利用相适应的生活史策略[1] (图1.1),因此,寄生蜂—寄主系统就成为研究动物行为与进化的优良模式和理想材料[23]。根据寄生蜂幼虫取食方式的差异,可将寄生蜂分为内寄生蜂(孵化后在寄主体内完成幼虫期的发育)和外寄生蜂(孵化后在寄主体外完成幼虫期的发育)。根据寄生蜂寄生寄主后的资源利用策略,可将寄生蜂分为容性寄生蜂和抑性寄生蜂,前者是指寄主被寄生蜂寄生后,继续保持存活状态直至寄生蜂的幼虫啮出寄主结茧,后者是指寄主被寄生蜂寄生后表现麻痹或死亡,即发育终止。一般而言,外寄生蜂对应抑性寄生策略,内寄生蜂对应容性寄生策略。
图1.1 寄生蜂生活史的一般模式图
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着内寄生蜂的案列。较之外寄生蜂,内寄生蜂的寄主由于不立即死亡,其活动性、反抗性及持续发育的特性,增加了研究寄生蜂——寄主互作关系的复杂性。寄生蜂发育依赖于单个寄主提供的资源,所以选择应该偏好于进化出最佳利用这些有限资源的机制。在容性寄生蜂——寄主体系中,寄主被寄生后持续取食和生长[4],表现为一个开放的资源体系,依据利用资源的方式形成了多种发育模式。寄生蜂主要的发育策略主要表现为体型大小和发育时间之间的权衡:以延长发育时间为代价来增加个体大小,还是以减小个体大小为代价来缩短发育时间[12]。就植食性昆虫而言,发育时间的增加经常导致死亡率增加。如果植食性昆虫已经被寄生,寄生蜂死亡率也随之增加。虽然个体大小通常是成蜂选择寄主的首要指标,但考虑死亡风险后可能会作出其它的选择。寄生蜂面临高死亡风险时偏好减小大小加快发育,而面临低的死亡风险时偏好延长发育增加大小。Harvey和strand(2002)通过比较寄生不同取食生态学寄主的容性内寄生蜂的发育模式发现,寄主取食生态特征不同,即使是近缘寄生蜂,它们的发育模式也存在差异。“慢生长高死亡率假说(slow growthhigh mortality hypothesis, SGHM)”预测寄生暴露取食的寄主面临较高的死亡风险,寄生蜂偏好快速发育胜过增加体型大小,而寄生隐蔽取食寄主的寄生蜂则采用相反的模式。因此,基于死亡风险引起的发育策略的改变,研究人员又提出了“寄主龄期—品质”假说。该假说认为寄生蜂的子代发育适合度参数与寄主龄期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极可能是曲线关系[5](图1.2)。
/
图1.2寄主龄期和适合度参数之间的关系[13]
此外,寄生行为发生时的寄主体型大小与成蜂体型密切相关,继而影响其他的适合度指标,如:交配能力、寿命以及最重要的生活史特征:生殖成功率[6]。因此,寄主体型大小也被认为是预测子代性比分配策略以及生殖策略模型最重要的适合度指标。寄主品质(如寄主大小和龄期)是调控寄生蜂子代性比的一个重要因素[2][27],特别是寄主体型大小,通常与寄生蜂子代性比(♂∶♀)呈反比关系。雌性寄生蜂总是选择在更适宜的寄主中产卵,所以在产卵时偏好将受过精的卵产在品质好(体型大)的寄主体内,相反,将未受精的卵产在品质差(体型小)的寄主体内。这就是为何寄生蜂在体型较大的寄主体内产下更多雌性后代的原因之一。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swgc/swgc/78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