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伏马菌素b1的分离纯化【字数:9302】

2024-02-25 16:07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由镰刀菌引起的生物毒素超标问题在世界各地高频发生,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玉米作为易感作物,在采收前后及贮藏阶段易受污染,导致伏马菌素严重超标。伏马菌素B1(FB1)是一种热稳定性好的水溶性真菌毒素,是一些镰刀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致癌性。关于FB1的风险评估及毒理学研究需要消耗大量毒素标准品,但其制备存在一系列问题。笔者从被污染的谷物样品中分离到一株FB1高产菌,接种于大米培养基中发酵产毒,通过C18柱联合高速逆流色谱,发明一种产量大、回收率高的FB1分离纯化技术。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1 文献综述 1
1.1 伏马菌素的概述 1
1.1.1 伏马菌素的理化性质和毒性 1
1.1.2 伏马菌素的污染现状 2
1.1.3 伏马菌素的研究进展 2
1.2 伏马菌素的检测和制备方法 2
1.2.1 伏马菌素的检测方法 2
1.2.2 伏马菌素B1的制备方法 2
1.3 本研究的目的 3
2 材料与方法 3
2.1 伏马菌素高产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3
2.1.1 实验材料 3
2.1.1.1 供试培养基 3
2.1.1.2 供试试剂 4
2.1.1.3 实验仪器 4
2.1.2 产毒菌株的筛选 5
2.1.3 镰刀菌的种群鉴定和产伏马基因检测 5
2.1.3.1 镰刀菌的DNA提取 5
2.1.3.2 镰刀菌种群鉴定 5
2.1.3.3 镰刀菌产伏马基因检测 5
2.2 伏马菌素B1提取及检测 6
2.2.1 实验材料 6
2.2.1.1 供试培养基 6
2.2.1.2 供试试剂 6
2.2.1.3 实验仪器 6
2.2.2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伏马菌素B1含量 6
2.2.3 不同处理方式提取伏马菌素B1 7
2.2.4 镰刀菌产毒能力测试 7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2.2.5 固体培养基发酵产毒 7
2.3 伏马菌素B1的分离纯化 7
2.3.1 实验材料 7
2.3.1.1 供试试剂 7
2.3.1.2 实验仪器 7
2.3.2 利用C18柱分离伏马菌素B1 8
2.3.3 利用高速逆流色谱进行分离制备 8
2.4 数据处理 8
3 结果与分析 8
3.1 伏马菌素高产菌的筛选 8
3.2 伏马菌素B1的检测方法的建立 9
3.2.1 标准曲线 9
3.2.2 回收率 10
3.3 伏马菌素B1的分离纯化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伏马菌素B1的分离纯化
引言
引言:由镰刀菌造成的粮食污染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镰刀菌毒素污染是现今威胁粮食质量安全的重大问题。百奥明公司在2016年对81个国家16511个样品的检测验证了真菌毒素分布的地域性[1],结果发现镰刀菌适宜在非洲、亚洲等地温暖、湿热的气候条件下生长。镰刀菌所产毒素最常见的有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 NIV)及伏马菌素(Fumonisins, FBs)等[2]。
1 文献综述
1.1伏马菌素的概述
1.1.1伏马菌素的理化性质和毒性
伏马菌素(FB)是一类主要由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层生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等在一定温度、湿度条件下产生的水溶性次级代谢产物,有A、B、C、P四类[3],其中FB1毒性最强最为常见[4]。FB1具有系统免疫毒性、神经毒性,对人畜构成严重威胁,可引起猪肺水肿和心包积液、马脑白质软化症,可能造成人类食道癌、肝癌[5]。由于其潜在的致癌性,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将伏马菌素列为可能致癌物。
1.1.2伏马菌素的污染现状
伏马菌素广泛污染各种粮食作物和饲料等谷物制品,对人类健康和畜禽养殖业造成巨大威胁。关于其污染作物和饲料的情况,国内有大量相关报道:郭聪聪等对甘肃省玉米籽粒样品进行了检测,发现2011年FB污染率为30.5%,2012年则达到50.9%[6]。李仁杰2012年测定了河北、辽宁、山东等全国十七个省的596份玉米样品,污染率达50.2%,其中西南地区、黄淮海及其周围省份的污染水平显著高于北方省份[7]。王燕等检测山东省2013~2014年的玉米样品的结果表明,该年限下FB的超标率达33.46%[8]。蒋玉寒等对2013年西南地区玉米样品检测发现伏马菌素检出率为100%,超标率达7.69%[9]。程传民等在2014年对全国的饲料进行真菌毒素含量排查,发现仔猪配合饲料中FB超标严重,西南地区超标率达到16.0%,显著高于华南地区的1.9%[10]。由于区域气候及贮藏条件差异较大,谷物和饲料中FB含量差异显著,但污染情况都很严峻。我国对饲料中的FB有明确的限量标准,但在食品中没有提及,事实上,FB的毒理研究和风险评估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1.1.3 伏马菌素B1的研究进展
粮谷作物在生长和贮藏过程中容易被镰刀菌代谢的真菌毒素污染,去除谷物中的毒素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先决条件。占总量70%~80%的FB1在伏马菌素中最为常见。FB1具有热稳定性,不易在加工、储存及烹调过程中被损坏[11]。近年来兴起的生物脱毒法,即通过微生物吸附或降解毒素,成为现阶段研究的热点[12];各地区粮谷类作物、食用油和饲料等谷物制品的FB污染水平分析与风险评估一直是许多研究者工作的重心;FB1的基础研究和关于其毒性作用的动物实验仍在进行;这些研究需要大量高纯度FB1,而FB1结构复杂,难以通过人工合成途径获得,现阶段其制备仍然存在产量低、回收率低等缺点,因此售价一直居高不下,加之国内标准品大多需从国外购买,这大大限制了相关研究的进行。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swgc/swgc/563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