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与基肥减氮后移对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字数:8123】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2
引言2
1 材料与方法3
1.1 试验设计 3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3
1.2.1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3
1.2.2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4
1.2.3 群体茎蘖动态4
1.2.4 叶面积指数4
1.2.5 叶绿素含量(SPAD)4
1.2.6光合速率4
1.2.7 叶绿素荧光参数4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4
2 结果与分析5
2.1 产量及产量构成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因素5
2.2 氮肥利用效率5
2.3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6
2.4 氮积累与转运6
2.5 群体茎蘖动态7
2.6 叶面积指数及旗叶面积8
2.7 叶绿素含量(SPAD)8
2.8 光合速率与叶绿素荧光参数9
3 讨论与小结10
3.1 密度与基肥减氮后移对小麦产量的影响10
3.2 密度与基肥减氮后移对氮肥利用的影响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密度与基肥减氮后移对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
引言
氮素是决定小麦产量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1],为了满足产量需求,氮肥施用量逐年增加,但小麦产量没有随施氮量的提高而上升,还因此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威胁[2]。许多研究表明,我国氮素利用率仅为40%左右,氨的淋洗和挥发等途径将近损失施入土壤氮素总量的50%,同时氨挥发等途径会产生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3],有研究表明提高氮素利用率可以减少因过量施氮造成的环境污染[4]。
因此,在保证小麦产量的前提下,减少基施氮肥量、提高氮肥利用率是小麦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Peng等[5]研究表明,营养生长阶段,减少30%的施氮量,作物的产量稍微增加,并且氮肥利用率也有提高。卜冬宁等[6]研究发现追氮时期适当后移能够显著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实现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有研究表明,小麦群体数量与质量受密度的影响,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同化和分配也受密度的影响,最终种植密度影响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710]。目前关于种植密度和氮肥互作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密度和氮肥水平组合的互作研究,基施氮肥减量后移与密度互作的研究较少。研究表明,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会显著影响小麦籽粒的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不仅可以提高籽粒的产量,还会提高氮素的利用效率[11,12]。
从目前来看基施氮肥减量后移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大多数研究提出的基肥减量后移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小麦品种类型、生态环境、土壤肥力条件等多因素的制约,在减少基肥施用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氮素运筹,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提高氮素利用率,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本项目通过大田试验,以长江中下游主推品种扬麦16(中筋小麦)为供试品种,设置两个施氮处理和三个密度处理,在各氮肥处理下设常规基施(L0)、4叶期施(L4)2个施氮时期,通过测定不同处理之间的产量指标和生理指标,明确不同密度下基肥减氮后移对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积极探究基肥减氮后移的稳定模式,为构建适合不同生态区域的最佳基肥减氮后移方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20172018年在大学江浦试验站进行大田试验。试验品种是扬麦16。播种前,0~20 cm土层的土壤中含:有机质10.95 g kg1、全氮1.33 g kg1、速效氮16.25 mg kg1、速效磷9.85 mg kg1、速效钾74.30 mg kg1;试验小区面积:3×3=9 m2;行距:25 cm。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240 kg N hm2 (N240)、180 kg N hm2 (N180) 2个氮肥处理。以常规氮肥施用方式(240 kg N hm2,基肥:50%;拔节肥:30%;孕穗肥:20%)为对照,各氮肥处理下设常规基施(L0)、4叶期施(L4)2个施氮时期;设置三个不同的种植密度,分别为:225×104株 hm2 (D225)、300×104株 hm2 (D300)、375×104株 hm2 (D375),随机排列,3次重复。拔节期追氮72 kg hm2,孕穗期追氮48 kg hm2,每个处理都相同。同时一次性施入的基肥有磷肥150 kg hm2(P2O5)和钾肥150 kg hm2(K2O)。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试验处理的密度、施氮量与基肥施用时期
Table 1 Plating density, nitrogen rate and basal fertilization stage in the experiment
处理编号
Treatment code
密度
Density
(×104株hm2)
施氮量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swgc/swgc/563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