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沟埋还田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字数:5265】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试验地概况 2
1.2试验设计 2
1.3取样方法2
2结果与分析3
2.1沟埋深度3
2.1.1 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变化3
2.1.2 土壤有机碳,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变化3
2.2 沟埋量4
2.2.1 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变化4
2.2.2 土壤有机碳,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变化4
2.3 还田方式 5
2.3.1 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变化5
2.3.2 土壤有机碳,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变化5
3 讨论6
致谢6
参考文献6
秸秆沟埋还田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引言
引言:据统计,我国农作物秸秆年产量约8亿吨,随着作物产量的提高,秸秆过剩及不合理利用等问题日趋突出。目前,我国秸秆还田技术仍面临因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长期连续耕作造成的土壤耕层变浅、秸秆浅旋还田造成的土壤漏风跑墒,以及秸秆粉碎还田质量差等问题[1-5]。随着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发展,在稻麦轮作区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逐渐出现了一种新型秸秆沟埋还田技术。该技术是一种将全量秸秆安全还田和土壤局部轮换深耕有机结合起来的新型土壤耕作技术,并进行了诸多试验推广与配套机具的相关研究[6-7]。现有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能有效缓解少免耕条件下秸秆难还田的矛盾,在改善土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壤特性、增加土壤耕层深度、降低农田碳排放、 减轻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正效益,具有推广价值[8-11]。
秸秆沟埋还田通过开沟填埋秸秆,可以弥补高产田秸秆还田不均匀、 翻耕困难、 不易全量还田等缺点,而且能够有效改善农田土壤结构和环境条件,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并初步表现出促进作物生长和增产的能力,具有推广价值。但目前秸秆沟埋还田模式与效应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需要长期试验跟踪研究来积累资料以确定其正负效应和对土壤的调控机理。
本课题组提出将秸秆沟埋还田的新思路。秸秆沟埋还田是一种将当季收获的作物秸秆以埋于占全田面积10%的深沟中,通过逐季轮换挖沟位置,实现全田渐进式深翻的新型土壤耕作技术[10]。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本试验在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进行,该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性气候,雨热同期,年均温为14.8℃,年均无霜期215 d,≥10℃r的活动积温3812℃,≥0℃的活动积温为5221℃;水汽充足,降水充沛,年均降水量1049.8 mm,年均降水日数135.7 d。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2007.3 h,日照百分率45%;供试土壤为典型的冲积土,有机质含量为20.45 g/kg,总氮含量为1.62 g/kg,速效磷为12.75 mg/g,速效钾为44.41 mg/kg。
1.2 试验设计
整个秸秆沟埋还田试验由3个单因子试验组成。
试验一:沟埋深度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沟埋深度因素分别为:空白对照(免耕不还田)、20 cm、30 cm、40 cm。所有秸秆还田处理均为全量还田,即300 kg秸秆/亩。所有处理均采用人工集中沟埋,随机排列,每处理重复3次。
试验二:沟埋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还田量因素分为:空白对照(免耕不还田)、半量 (小麦150 kg/亩)、全量 (小麦300 kg/亩) 和倍量 (小麦600 kg/亩)。所有处理均采用人工集中沟埋,埋深20 cm,随机排列,每处理重复3次。
试验三:还田方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稻秸还田方式分为:空白对照 (免耕不还田)、常规粉碎旋耕还田 (稻秸粉碎长度为510cm ;旋耕深度为10 cm)、机械沟埋还田 (深度20 cm)、人工沟埋还田 (深度20 cm)。所有秸秆还田处理均为全量还田,即 300 kg秸秆/亩。随机排列,每处理重复3次。
实验将当季收获的小麦秸秆以整秆的方式埋于对应的埋草沟中。每个小区规格都为3 m×6 m,每个小区都设置三条相同埋草沟,两两间距为2 m,沟宽20 cm,沟长3 m,即当季的麦草沟只占总耕作土地面积的十分之一。全量还田以当地小麦秸秆4500 kghm1为标准还田,折算后秸秆还田量为2.7 kg/沟,其余半量、倍量按照比例折算[14]。
试验采用稻麦两熟制,水稻品种为南粳5055,小麦品种为扬麦 13。水稻全生育期总施氮量为 300 kghm2,分基肥、分蘖肥和拔节肥施入,各占60%、30%和 10%。小麦全生育期总施氮量为180 kghm2,分基肥、分蘖肥和孕穗肥,按总量的70%、10%和 20%分次施入。稻麦季磷 (P2O5)、钾 (K2O) 均作基肥一次性施用;基肥使用复合肥(N:P:K= 15:15:15),除基肥以外均施用尿素 (N=46%)。其他田间管理按照当地常规生产方式进行。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swgc/swgc/561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