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不同时期遮阴对小麦主茎与分蘖籽粒品质的影响【字数:7595】

2024-02-24 16:5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大田人工模拟遮阴方式,以扬麦1号、扬麦158和扬麦16为材料,设置拔节至开花遮阴30%(T1)、拔节至开花遮阴50%(T2)、开花至成熟遮阴30%(T3)、拔节至成熟遮阴30%(T4)处理,研究不同时期遮阴下小麦主茎与分蘖籽粒品质性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花前遮阴增加了主茎与分蘖籽粒宽度、周长、面积,提高千粒重、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面粉粘度,降低了蛋白及其组分含量、GMP含量、沉降值和面筋指数,较高强度响应更大。花后遮阴处理与拔节期至开花期持续性遮阴处理对主茎与分蘖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与花前遮阴处理相反,且持续性遮阴处理的影响作用弱于花后直接遮阴处理。分蘖较主茎对弱光的响应更显著,三供试品种响应一致。
目录
摘要3
Abstract3
引言3
1材料与方法4
1.1实验设计 4
1.2测定项目和方法 4
1.3数据分析5
2结果与分析5
2.1环境小气候与生育期5
2.2千粒重8
2.3籽粒形态8
2.4淀粉、蛋白质含量及产量10
2.5淀粉组分含量10
2.6蛋白组分含量11
2.7面筋含量12
2.8沉降值13
3讨论与小结14
致谢15
参考文献15
不同时期遮阴对小麦主茎与分蘖籽粒品质的影响
引言
引言
太阳辐射对植物光合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太阳辐射的变化[14]、大气气溶胶的增加[57]、持续性阴雨天气[8]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我国小麦主产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长季节寡照的环境条件[912]。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品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势在必行。弱光环境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已有研究报道多集中于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等,对粮食作物研究较少。前人对弱光条件下小麦品质形成的研究多集中于研究花后不同强度遮阴,且强度大,持续时间短[1316]。对长时间低强度的遮阴处理也有研究报道[1720]。小麦籽粒品质受栽培措施和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同一品种在不同的栽培环境下,因环境因子的影响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其品质可形成一定的差异。光照是影响籽粒品质的重要环境因子,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小麦的生长及品质的形成[21]。
小麦具有分蘖特性,合理的茎蘖比例有利于小麦品质的形成[22]。已有研究表明,小麦主茎与分蘖穗部性状以及整齐度差异显著,主茎品质性状稳定,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分蘖小,主茎穗粒重显著高于分蘖[23]。在弱光下,如何平衡主茎和分蘖长势使得分蘖品质等性状显著提高进而提高小麦整株品质亟需解决。为此,本文以扬麦1号、扬麦158和扬麦16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人工模拟遮阴的方式,设置不同时期以及不同强度遮阴处理,研究遮阴条件下,小麦主茎与分蘖籽粒品质形状的变化,以期为弱光天气环境条件下,通过调整主茎与分蘖的生长发育,为小麦优质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大田试验于20162017年在大学江浦农学试验站(118.637°N,32.040°E)进行,供试品种为扬麦1号、扬麦158和扬麦16。设置4个遮阴处理:拔节至开花期遮阴30%(T1)、拔节至开花遮阴50%(T2)、开花至成熟遮阴30%(T3)、拔节至成熟遮阴30%(T4),用白色防虫网于处理期置于小麦冠层上方约1.2m处遮去自然光的30%左右,以自然光照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为3m×4m=12 m2,三次重复,人工条播,行距25cm。小麦于2016年11月11日播种,基本苗18×106 hm2。施氮量为240 kg•hm2,基追比(基肥:拔节肥:孕穗肥)5:3:2,磷(P2O5)、钾(K2O)各150kg•hm2作基肥一次性施入。生育期间其余管理措施同大田高产栽培。收获日期为2017年5月27日。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1.2.1 环境小气候与生育期
处理期间用温湿度记录仪NZ52(南京能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连续性记录小麦生长期冠层温湿度,数据见图1。用ASD FieldSpec 4于开花期与灌浆期测定各遮阴处理条件下不同叶位可见光波段光谱图2、图3。用AccuPAR植物冠层分析仪测定各遮阴处理条件下不同叶位光合有效辐射。从播种之日起,记录关键生育期,数据见图5。
1.2.2 籽粒灌浆和产量
在小麦开花期选择同日开花、长势良好一致的麦穗挂牌标记。于花后每7天取20个长势一致的代表性穗,测定籽粒灌浆动态。成熟期每小区选取有代表性的1m长、4行小麦计算穗数,随机取20穗计算穗粒数。每小区收获1 m2测定实际产量和千粒重。
1.2.3 主茎与分蘖取样
于生理成熟期每小区挖取10株小麦,分为主茎和分蘖(所有分蘖穗作为一个样品),分别测定主茎和分蘖的穗粒数、千粒重。籽粒收获后贮存2个月后,制全麦粉和面粉,用于相关品质指标的测定。
1.2.4籽粒形态
随机选取400700粒籽粒样品,采用Microtek scanmaker i800plus扫描测定单粒籽粒形态(长、宽、周长、面积),去异常值,求平均。按宽度大小排列,取中部10粒拍照。
1.2.5 籽粒品质指标
总淀粉含量测定按GB/T156851995旋光仪法测定,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测定用双波长法。
全氮含量采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上海植物生理学会,1999 ),全氮含量乘以5.7即为蛋白质含量Winkleman,1990),并折合成14%的含水量。
蛋白质组分:采用连续提取法蛋白质组分测定(Mendel和Osborne, 1914;张学林等,2008):依次用蒸馏水、10% NaC1溶液、75%乙醇溶和0.2% NaOH溶液提取清蛋白(重复四次)、球蛋白(重复四次)、醇溶蛋白(重复三次)和麦谷蛋白(重复三次),倒入消煮管中,将消煮管放入70℃烘箱中烘干,最后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其氮含量,以含氮量乘以5.7计算籽粒蛋白组分含量,同样折合成14%的含水量。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swgc/swgc/561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