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梵志《最后的晚餐》说起
摘 要
本文首先通过对曾梵志《最后的晚餐》个案介绍,透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核心价值观及批判的意义,以及他用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来转化的意义,和发现“转换”成为一种当代艺术的时尚,然后阐述了它的广泛影响力和它的市场价值与画作本身的艺术影响,最后探讨了其背后的不同观点的两面性问题,并进行了总结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带来的市场影响力。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面子文化意义批判与认同转换市场与拍卖艺术
目 录
1.引 言 1
3.曾梵志《最后的晚餐》的创作灵感 3
3.1《最后的晚餐》 3
3.1(1)从达芬奇到曾梵志 3
3.1(2)《最后的晚餐》所折射的面子文化 4
3.2《最后的晚餐》广泛的影响力 5
3.2(1)市场的影响力 5
3.2(2)学术的影响力 6
3.3 学术的批判性 7
3.3(1)学术批判语言 7
3.3(2)社会的质疑和认可 7
4.《最后的晚餐》看出的市场与拍卖艺术 9
5.结 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1. 引 言
2013,香港苏富比拍卖行宣布,将拍卖尤伦斯夫妇委托的两件中国油画,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是最面积最大的,到十月六日,苏富比“进入亚洲40周年”的拍卖会上,这幅画以1.8亿港元成交,《最后的晚餐》是“面具”系列中最受欢迎也是一个转换型时代的缔造,它标志着中国油画艺术时代进入另外一个高峰,人们的目光不再是以写实为最终更多去发现新的风格。这幅《最后的晚餐》现在是被盖伊.尤伦斯男爵和米莉恩.尤伦斯男爵夫人所收藏,而它的天价拍卖,更是吸引了各界人士的瞩目与评论。
2. 《最后的晚餐》的作者曾梵志的凝望
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这幅源自于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油画家、数学家、建筑学家达芬奇,画幅的大致内容不变,但这幅作品把耶稣和犹大为主的信仰徒们转换成了带着红领巾的人且面前的桌子上放着许多西瓜。而这一切的转化是对目前越来越发达的中国国民现象的一种暗喻,红领巾是我们中国人的标志,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中的犹大戴上了象征西方的金色领带。从金色领带和红领巾的对比中曾梵志表达了一种我们中国人对自己国家传统的一种放弃与破坏。“有艺术家曾说:金色领带代表的是物质——钱。而物质又经常与资本国家画上等号,以及画中改编的犹大就是一种共产社会向资本的暗喻”[1]。
“曾梵志被认为是目前中国画坛的具有一定影响和代表的艺术大师之一,1964年出生于湖北
3曾梵志《最后的晚餐》的创作灵感
3.1《最后的晚餐》
3.1(1)从达芬奇到曾梵志
《最后的晚餐
3.1(2)《最后的晚餐》所折射的面子文化
不得不说,曾梵志和其他的艺术家不同他给人是时髦贵族的印象:他做过某品牌手表的代言人,参加娱乐时尚趴,也上过杂志大片。只要曾梵志出现的场所名表,雪茄,奢饰品必定是他的基本配件,如同他的作品面具成为代表。也因为这些过于时尚性似乎与艺术家不符合的物质装扮. “有人就说曾梵志=“时尚”,甚至到了后来又个别媒体拿着曾梵志的标配照片做市场调查让路人猜猜他的职业:A艺术家、B明星、C 形象代言人”[4]。在大众的心中早就有了固定的艺术家形象便很难想象这也是一位艺术家,破衣长发、不修边幅似乎早就是艺术家的代言,而媒体工作者也早就知道会是这个结局,他们也只是想拿曾梵志开刷而以,当这件事传达曾梵志耳朵那时,他说“这都是我当的”。但是作为明星、形象代言人他们的时尚穿搭是有要求的有人问他是如何在明星这个角色上看形象,他说“我并没有刻意的去了解时尚也没有刻意的注重自己的外表,对艺术的形象也没有刻意的要求。在我艺术人生刚开始时,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清爽干净。虽然当时自己没有一定的物质能力更没有所谓的名牌,但我一直都要求自己整洁清爽,只有自己干净才能表现自己的讲究,有些艺术家不修边幅,不洗衣服我却认为洗与不洗还是有差别的”[2]。曾梵志在自己穿着上的要求也和他“面具”的要求是一样的,衣服象征着个人,面具也是一种中国现时代的诡异文化的象征。
曾梵志的“面具系列”更是他艺术人生的转折点。在这个系列里每一个人都带着一个和自己完全融为一体的面具,不仔细看会觉得那就是真实的脸,白色的面具加上几乎一致的表情,让人感到不安的同时曾梵志的绘画独特的语言强度也让人难忘,它的画面形象不过与注重比例结构特别是过大的痉挛的手,运用更多的偏冷色的色彩体制来表达主人公的惶恐与虚伪。“曾梵志也经常把自己放在自己的作品中,并通过面具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安定感,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交流下的面具总是另外的状态,以前或现在的,只要能追溯的,我们从未彻底明白”[5]。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msx/2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