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域汉语国际教育口语教材人物设计的对比分析 ——以中国教材和美国教材为例【字数:7350】
摘 要
教材作为教学的最主要的工具是教学的根本,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的设计,一直是国际汉语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目前,更是越来越多的教材中出现人物角色。但汉语国际教育口语教材中的人物角色的研究考察较少,且人物角色设计与安排各异。怎样的人物角色设计能最大程度地推动学习?本文选取了受汉语学习者欢迎且具有代表性的两套分别由中国和美国出版汉语国际教育口语教材,就汉语国际教育中口语教材的人物角色设计问题展开思考研究,为汉语国际教育口语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一点建议。希望对今后的教材人物设计有所帮助,以达到更高质量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口语教材;人物设计;中国教材;美国教材
一、引言
(一)选题缘由
当前,在汉语教学中,教材作为教学的最主要的工具是教学的根本,因此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对汉语学习尤为重要。随着文化越来越全球化,汉语的学习变得越来越广泛。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与世界的交流和联系越来越紧密,学习汉语成为一股不可阻挡潮流趋势。近几年“汉语热”的热潮也在美国逐渐掀起,其次历年来国内汉语国际教育学家对美国的汉语教学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查找资料了解使用美国出版的汉语教材的使用情况以及学习者对该汉语教材的看法后,发现美国各界积极推动汉语教学的发展。目前,汉语已经走入了美国的主流课堂。同时进入了中小学课堂,美国一些公立学校还将中文列为必修课。市政府每年拨款资助开设了48所汉语学校,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国力的增强,使中美中企业联系和各种商业活动越来越密切。从而导致政府希望用通过推广汉语的方式,发展进一步推动中美企业的联系和对接,更加说明了汉语在当代美国社会的重要地位。
《你好》是一套由国外本土资深汉语教育者所编写,针对青少年汉语学习者,繁体字版出版于美国,在这一系列书籍的设计中采用了人物对话的形式进行汉语口语教学。语言功能和概念被系统地纳入所有主题和设置中。并且《你好》在北美被广泛使用,受到广大的汉语学习者青睐;《跟我学汉语》是一套专门为海外青少年学习者所编写的教材。在编写时,与北美多位老师请教讨论,通过调查问卷等多种途径了解特别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为对象,在编者和北美老师的帮助下,作为汉语学习教材与《你好》地位相当,作为对比对象是十分合适的选择。
最后,笔者之所以选择口语教材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第一作用就是与人交流,所以大部分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目的是为了使用汉语交流。而口语教材中,使用人物对话的方式呈现课文和汉语知识点,是非常贴合学习口语的目的。为此笔者选择了教材编写受众为青少年的教材进行研究对比,原因是青少年比起幼儿已经不仅在乎人物插图的形象,比起成人又更需要教材中人物所带来的趣味性。而笔者选择研究的教材为初级汉语学习教材,因为在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一开始接触一门全新的语言时,难免会有畏难情绪,这时教材中使用一些轻松,贴近生活的人物来陪伴学习,会一定程度上减少学习者的畏难心理;在陌生文字的教材里,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会十分依赖教材中的图片,然而如何使图片不仅仅是图片,也能发挥汉语教学的意义,因此出现了人物,使用人物这一媒介,把学习者慢慢带入汉语氛围,如何使学习者不抵抗反感教材中的人物,对于教材中人物有着不低的要求。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使教材具有留住学习者的能力,关键还在于教材中唯一的生命——人物角色,人物角色是学习者的学习工具,也是一种文化载体。一部影视作品的“演员”,一个优秀的演员对一部影视作品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何让如重要的角色重复发挥它的教学价值是十分值得推敲研究的。然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极少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研究文献,即较少立足于对对外汉语教材具体到从人物角度展开分析的研究成果。由此看出:对外汉语的教材具体到研究人物的研究是一个有待开发的领域。
(二)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美国与中国出版的汉语教材,重点从人物设计的优缺点、异同,以母语非汉语的中小学生汉语学习者为对象研究,调查教材的使用现状。由此,展开对汉语国际教育教材关于人物设计的探索;与此同时,选择两本不同地区出版的汉语国际教育教材,试通过归纳对比异同点,得出教材优缺点结论。后就两者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可行性建议。
具体方法如下:第一、文献资料法,查阅一些权威性的图书、期刊,从中了解不同地区出版的汉语国际教育教材文化等因素的理论研究成果。并查阅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的人物设计方面寻求升华。
第二、教材分析法,笔者将考察国内出版的汉语国际教育口语课教材以及美国出版的汉语口语教材,立足于两国出版的教材关联度,就汉语国际教育口语教材人物设计方面提出现实性与可操作性的建议,
第三、图表对比法,根据教材对比分析得到的数据,将制成统计表,以便对比观察,从而利用数据分析结果,分辨得出所需的相关结论,以及其合理性与不合理性,作为建议、思考以及研究的依据。
第四、实际调查法,可询问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不同地区出版的汉语教材使用的观点和看法作为本文的辅助参考。
在作了一系列考量后,本论文最后依照以下四个原则选取研究教材。
第一,教材为汉语国际教育口语教材。
第二,教材受众为以英语为母语的青少年学习者。
第三,教材为汉语国教育初级教材。
第四,教材在当地知名度高,使用率广泛,且获得大部分学习者的好评。
最后选择了《你好》第二册、《跟我学汉语》的第一册,作为研究教材。
(三)文献综述
赵金铭先生(1998)在《论对外汉语教材评估》中曾表示,“教材作为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工具,判断它编写的成功与否,若是只靠清晰的条例和思路,那么这本教材不能称得上是一本成功的教材。一本好的教材,也可以说是最适合学习者的教材,假如教材仅是有着清楚的条理,那这本教材是没有灵魂的肉体,试问一个行尸走肉,如何取得学习者的兴趣?使学习者在退去新鲜感后还能坚持学习?教材也占学习者是否有继续学习下去的热情的比例。”
李泉(2006)在《对外汉语教材研究》中也表示,“教材中的人物角色,可以不用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角色一般,端端正正刻板的呈现。毕竟教材编写目的是为了服务学习者,所以人物角色的设计,也要时时刻刻地想着所服务的受众——学习者。要使受众满意,必定是提供对方所需,投其所好,想其所想,才能使对方满意,并受到欢迎与好评,从而一定程度上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刘弘,孙梦苏(2014)在《对外汉语教材中虚拟人物的刻板印象研究》中,提出教材中的人物设计往往受着国别带来的刻板印象。比如一个国家的人,在每一本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几乎一致,这会使得不了解该国人的学习者,容易被教材上所呈现的人物形象影响,导致对该国的人的形象深入人心。但要知道“千人千面”,即使是一个国家,也有千万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再者说,就算是同一个人,也会随着年龄经历等产生人物形象性格等变化。因国别带来的刻板的人物形象,对学习者来说在一方面也可能会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伍俊霞(2016)在《对外汉语初级教材虚拟人物研究》中,认为现在大多数的教材中对于虚拟人物的设计不够重视,使大多数虚拟人物有着单一性,个性不够鲜明。如何使学习者在退去最初的新鲜感,坚持漫长的学习,教材上也需要做出一定的设计考量。同时,也建议人物设计应该多元化,丰富各种职业,每种职业设计不同的语言,站在全面了解不同角色的角度说的话。“寓教于乐,其乐无穷”并呼吁大胆创新。
这些学者的一系列想法与研究,为本文提供了不小的理论支持,也可见教材中虚拟人物的重要性。但如何使汉语国际教育口语教材中的虚拟人物更加受学习者喜爱,以及发挥它最大的汉语学习牵引功能和价值,还需要努力作进一步的研究。
(四)选题意义
教材作为一个学习“载体”,在学习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使母语非汉语的汉语学习者对汉语保持“兴趣”,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更与教材的设计分不开。在汉语国际教学中教材里的插图往往给学习者最直观和直接的提示说明,所以插图对于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理解与学习的工具,扮演着“中介语”的作用。然而,插图中的人物,在对话时,因为有了插图,也就是人物的模样,使得对话对象更加立体,比起使用会说话动物来进行对话,增添了不少实际感,也有效地拉近了学习者与教材的距离。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来说汉语作为一门语言,更多是一种交流工具,所以在教材中,比起具体的物品,人物的形象设计更为重要,这直接影响了学习者的交际学习。如何做到具有趣味性且写实并被学习者所接受,笔者希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析,了解和认识汉语国际教育教材中关于人物设计方面相关问题,希望通过对比研究调查结果,积极作为传播汉语文化的有利助推器,进一步拓宽汉语国教育教材的编写思路,促进汉语国际教育。
二、两套口语教材人物设计的情况
(一)两套教材的基本情况
《你好》是初学者的基础课程,自1991年第一次出版到2008年。它介绍了中国语言和文化,旨在传授口语和书面汉语交流。课文的场景设置在该国的教室、操场上和当地社区等语境使用汉语,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以及身边说中文。课文内容丰富,对话场景贴近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刺激性的语言学习工具。
《你好》教材中的每个文本单元均包含三个小节:图解文本,学习句子新单词和新词,在插图文本中写出字符和一些须知。每次会话都基于日常生活,并且语言呈螺旋结构,这使得每一段的对话,在学习之后甚至可以直接用于日常生活交际,起到了即学即练即用的效果,让学习者在学习中得到成就感满足感。这些插图有助于对话的解释,使对话更易于理解,同时十分日常的对话也非常适合角色扮演。汉语学习者也可以使用此部分
与伙伴进行对话。这套教材能够在不失系统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明显的功能性;在不失科学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明显的实用性;在不失严肃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明显的趣味性,该部分旨在增进文化理解并激发学习语言的兴趣。
《跟我学汉语》可以称得上是为海外中学生量身打造的一套汉语国际教育教材,主要是提供给以英语为母语的中学生或者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且年龄在15岁至18岁的少年使用。这套教材以前人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成果,以汉语为第二语言学习,特别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对外汉语教育研究最新的研究成果,以此来安排设计教学框架和选取语言材料。教材的编写者和学习者有着一样的角度——都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同时也向学习者传授着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因此更加能够从自己亲身进行学习以及教学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材,编排内容。在编者编写的过程中,编者不仅依照自己的思考与想法,同时也多次征求并采纳了海外一线教师以中学学习第二语言——汉语进行教学的意见,这些通过实践得出的意见为编写工作提供思想源泉,并使教材不断改善、精进,跟适用于汉语国际教育教学。
《跟我学汉语》对于学习者从零开始,主要编写的目的与主要思想是使海外中学生提高对汉语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教材内容上的安排十分自然、尽最大程度地贴近生活且不失趣味性,同时也符合第二语言的学习规律。教材语法点的设计与安排遵循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表达需求而以此编排,每一课都有有着教学目的话题来主导整篇课文的走向,从而使教材不失条理性且能很好地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跟我学汉语》每一个设计的话题都来自于该教材的受众——海外广大中学生。2001年编者在北美地区对两个城市的中学生进行了“你感兴趣的话题”的问卷调查,这套教材的话题即是从500多份调查材料中精心选出来的,因此可以说是为北美地区的学生量身打造一个教材。
(二)两套教材中主要人物的基本情况
教材中的人物角色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本文主要对教材中的主要人物角色进行研究。
1.《你好》第二册中关于人物的基本情况
表2-1《你好》第二册中主要人物的基本情况
姓名
性别
年龄
国籍
职业
肤色
李兰兰
女
少年
中国
中学生
黄色
白大伟
男
少年
澳大利亚
中学生
白色
王小明
男
少年
中国
中学生
黄色
由此可知,在主要人物角色中,男女比例为:男的占 2/3(66.7%),女的占 1/3(33.4%);不同的国籍比例为:中国人有两位,2/3(66.7%),外国人为一位1/3(33.4%),为加拿大学生。
表2-2《你好》第二册中主要人物的发言次数
课别
本课合计发言次数
李兰兰
白大伟
王小明
第一课
30
15
10
0
第二课
40
18
14
3
第三课
13
0
0
7
第四课
18
4
0
6
第五课
26
0
6
5
第六课
40
0
12
21
第七课
36
6
17
0
第八课
30
9
10
0
第九课
10
0
0
5
合计
243
52
69
47
发言次数占比
21.4%
28.4%
19.3%
由表统计可得,这套教材中主要人物角色共有3位,发言次数占总发言次数的19%以上的有三位。其中发言次数最多的是白大伟,一共发言69次,占所有人物角色发言的28.4%;发言次数第二多的是李兰兰,一共发言52次,占所有人物角色发言的21.4%;王小明在主要人物角色里面发言次数最少,一共发言47次,占所有人物角色发言的19.3%。
2.《跟我学汉语》第一册中主要人物的基本情况
表2-3《跟我学汉语》第一册中主要人物的基本情况
姓名
性别
年龄
国籍
职业
肤色
王家明
男
少年
中国
中学生
黄色
大卫
男
少年
中学生
白色
林老师
女
青年
中国
老师
黄色
杰克
男
少年
中学生
白色
玛丽
女
少年
加拿大
中学生
白色
由此可知,在主要人物角色中,男女比例为:男的占3/5(60%),女的占2/5(40%);不同的国籍比例为:中国人有两位,2/5(40%),其余皆为外国人,具体国籍不明确,其中有一名加拿大中学生。
表2-4《跟我学汉语》第一册中主要人物的发言次数
单元别
本单元合计发言次数
王家明
大卫
林老师
杰克
玛丽
第一单元
23
9
2
4
3
0
第二单元
31
13
4
2
2
1
第三单元
26
10
5
0
0
6
第四单元
26
13
3
0
0
4
第五单元
32
7
3
0
6
5
第六单元
32
10
6
0
5
4
合计
170
62
23
6
16
20
发言次数占比
36.5%
13.5%
3.5%
9.4%
11.8%
注:一单元为六课
由统计表可得,这套教材中主要人物角色共有5位,发言次数占总发言次数的3%以上的有 5位。其中发言次数最多的是王家明,一共发言62次,占所有人物角色发言的36.5%;发言次数第二多的是大卫,一共发言23次,占所有人物角色发言的13.5%;发言次数第三多的是玛丽,一共发言20次,占所有人物角色发言的11.8%;发言次数第四多的是杰克,一共发言16次,占所有人物角色发言的9.4%;林老师在主要人物角色里面发言次数最少,一共发言6次,占所有人物角色发言的3.5%。
由此两组统计数据可得知,在主要出场人物中男性比女性多。其中第一组数据中,白大伟的发言次数最多,从名字上我们就不难得出白大伟是音译的汉语名字。他并不是中国人,但却是此教材中的“男一号”。由此数据再加上此教材是美国当地出版的教材,可知教材人物中的“男一号”,受当地编者主观意识影响,会稍有偏向。在第二组数据中同样的人物发言次数分布情况(王家明发言占比最大),再一次说明了此推想。第二组数据中表示,人物王家明的发言次数超过整个教材中虚拟人物发言次数的三分之一。比起第一组数据的教材虚拟人物发言次数占比,可以说是占了十分大的比重。在教材中,面对各种各样的学习者来说,让某个虚拟人物占绝对的发言次数比,可能引起学习者产生强制被接受的逆反心理。就此矛盾来说,笔者更倾向于把教材中虚拟人物的发言次数尽可能地“平均化”,以缓解此矛盾。对比两组数据发现,除掉主要人物的发言次数后,教材《你好》第二册相比教材《跟我学汉语》第一册,次要人物发言占比重较大。两本教材的主要人物的年龄都是少年,这与教材的设计受众相吻合。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学习者和教材中人物角色之间的距离。但进过表格统计发现,在中国出版的《跟我学汉语》中有大卫、杰克、玛丽等外国留学生,在主要人物中人数所占比重非常大。但他们却统一为金色头发,该教材的受众是否只为北美白人?这一点容易引起文化冲突和误会,甚至给部分学习者带来消极影响。
三、两套口语教材的人物情况
对口语教材中的虚拟人物设计研究,是本文的目的,但同时也是难点。本章将从两个方面对教材中的虚拟人物进行对比研究。第一个方面是人物外在形象,也就是学习者第一眼便能捕捉了解到的外在条件形象。如:种族、年龄、穿着打扮等。另一个方面是人物内在特点,对人物角色立体上进行思考分析。学习者需要通过对人物角色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从人物角色一些举手投足以及穿着打扮等综合表现,整理思考得出的。比如:人物性格、与社会关系、成长变化、品质等。
(一)口语教材中人物 “外在”形象分析
人物角色的外在形象是人物的一张“名片”,是学习者对该人物的“第一印象”。所以人物的外在形象符合人物角色在该教材中的设定是人物设计的基础,也是人物设计是否成功的第一步。有很多教材会有专门的人物角色介绍栏,但同时也有很多教材没有人物角色的介绍。本文选取的两种教材都是没有人物角色介绍的,那么在没有官方介绍的人物角色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外貌、对话、生活环境等,来推测得知该角色的基本情况。比如:
李兰兰:妈,我明天和大伟去钓鱼,可以吗?
李兰兰妈妈:不行!明天要上学!
(语料《你好》第二册第一课课文2)
(人物角色:李兰兰、李兰兰妈妈、白大伟)
从语料中我们可以得出,李兰兰现在还需要上学,那么身份就是学生。再结合李兰兰的外貌形象:双马尾、穿着短裙、长运动袜等外貌特征,我们不难得出,李兰兰,十多岁,学生,课文中的对话可知和父母一起住。
再比如:白大伟,穿着短牛仔裤竖条T恤衫、脸上有斑、与李兰兰是同学。因此白大伟也是十几岁的学生,白大伟的人物形象是教材中非常经典的欧美人形象;王小明,穿着短牛仔裤横条T恤衫、会穿工字背心,与李兰兰、白大伟是同学,那么王小明自然也是十多岁的学生。李兰兰、白大伟、王小明三人是该教材的主要人物,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该教材的主要人物以青少年学生为主,次要人物主要是三个主要角色的家人、老师以及售货员。
在教材《跟我学汉语》第一册中,王家明的形象为黑头发、黄皮肤、大多数的时候穿着短袖白衬衫和棕色长裤,是教材中非常经典的中国东方形象;大卫的形象为金色卷发、白皮肤、大多数的时候穿着青色短袖衬衫和绿色长裤、戴着眼镜;玛丽的形象为头发是金色大波浪、大多数的时候穿着粉色背心和蓝色牛仔长裤;杰克的形象为金色头发、大多数的时候穿着青色卫衣和蓝色长裤;最后林老师的形象为扎着黑色丸子头、大多数的时候穿着蓝色长袖和棕色裤子。
根据分析了两本教材的人物外形特征后,我们可以得知,在美国出版的教材《你好》中白大伟有着经典的欧美形象,中国出版的《跟我学汉语》中王家明有着经典的东方形象。这点不禁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因为出版地区与编者不同,导致美国出版的教材中欧美人的形象贴切写实且具有经典性,是欧美人实打实的“大众脸”。但教材中中国人王小明,却没有像中国出版的《跟我学汉语》中王家明的人物形象那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6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