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多园”模式下郑洛新自创区科技创新协同管理机理研究参考文献【字数:7521】
摘 要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由xx认可并授权的国家级别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国家发展自主创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这些方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立起的特殊经济区,对推动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如此,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一些和自建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正逐步显现。正因如此,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必须对自主创新体系进行自我分析,并与其他领先的国家和园区进行比较,发现优势和差距,不断完善“一区多园”模式下的自创区发展协同,对实现“成为国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采用了访谈法、扎根理论、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首先,本文针对既有研究“自创区科技创新管理协同机理”相对欠缺的现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的回顾与梳理,并且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资料对自创区科技创新管理协同影响因素的扎根理论分析,构建出了相关的影响因素框架,形成了“制度和文化环境—资本和人才流动—产业和技术合作”的分析框架。其次,在此基础上,以扎根理论选择性编码结果为基础,构建“一区多园”模式下郑洛新自创区科技创新协同管理的影响机理模型,以期把握不同维度对郑洛新国家自创示范区科技创新管理协同的内在机理。再次,通过对实际调研数据的分析和结构方程验证得出制度环境、企业资产、企业人才、技术合作这四个影响因素均对科技创新管理协同都具有显著影响的结论。最后,在影响机理整体把握基础上,围绕郑洛新自创区科技创新管理协同的进一步完善和效果提升,探讨并提出相关的路径对策:一是着力改善郑洛新自创区科技创新政策支持环境;二是打造区域科技资源协同创新共享共建服务平台;三是加快“政产学研用”这一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和完善发展;四是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人才配套政策。
关键词:一区多园;国家自创区;科技创新;协同管理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指,由xx认可、获其批准的国家级别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国家发展自主创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这些方面起到标兵示范作用[1]。中国科学技术部的专家认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规划和建设将会加速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发展,让技术创新体系、及其机制更加丰富健全,同时也将促进创新型发展,促使经济发展的方式发生与以往不同的积极转变[2]。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承载对象,将有能力打造出一个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并将成为开放式创新的试验区,转型及现代化的主导区,技术转让的聚集区,以及创新创业的环境区[3]。同时,作为xx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决定,示范区的快速建设离不开城市的协调发展。因此,区域城市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推动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4]。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立起的特殊经济区,对推动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5]。尽管如此,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一些和自建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正逐步显现。在中国较为发达的地区,限制创新示范区扩大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劳动力成本提高和土地资源的稀缺。在欠发达地区,尽管土地,劳动力和其他因素足够,但由于系统不完善和其他原因,工业发展仍然很低。在这种背景下,“一区多园”模式作为一个新兴的区建设自我发展,引起了地方政府的关注,特别是它在促进区域经济联系中的作用[7]。“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已逐步发展为加深中国地区产业转移与经济合作的桥梁[8]。
与此同时,由于“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是由地方政府为促进区域经济合作而探索出来的,因此这种发展模式赋予了管理委员会和相关企业相应权利,让他们可以在许多地方经营和管理园区,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区域间的格局和大规模的产业设置将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结构产生重大影响[9]。因此,本文借鉴多区位企业在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方面的相关研究,探究影响郑洛新国家自创区科技创新管理协同的主要因素,并从我国目前存在的国家自创区为研究案例进行相关实证分析,为更好地发挥自创区的引领带动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价值。
1.1.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现阶段, “一区多园”模式在中国的研究仍处于初始时期,如何将区域之间的关系作为自主创建地区经济活动与管理部门的关系进行协调有待考察。它所建立的“一区多园”模式的形成机制和管理体系尚不完善。主要受场地本身的影响,对其技术创新和治理机制的影响关注较少。因此,本文从当前的国家地区科技创新和管理机制入手,着重分析“一区多园”模式对自主创新示范区功能的影响机制,以更好地理解“一区多园”模式,园区与技术创新与管理机制的内在联系。
现实意义。自主创新示范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近年来,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全国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因素。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自主创新示范区必须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并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和全面发展。自主创新示范区可以在欠发达地区创建工业园区来实现额外的利益,得到互惠互利的结果,进而消除部分自主创新示范区现阶段拥有的在经济方面上的消极影响,并促进资源的更高效分配。本文研究了相关典型案例,剖析了自主创新示范区在“一区多园”模式下,相互之间的管理机制,为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决策提供支持和参考。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近年来,围绕高新区或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研究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化而相对深入。然而,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检索与查阅,围绕“一区多园”模式下的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管理管理协同机理的研究相对缺乏。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本研究则体现出对以往不同领域、主题、视角的集成与创新。同时,我国“一区多园”模式的发展还处于实践探索领域,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查阅,可以得出结论,到目前为止进行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一区多园”模式的管理体系进行的研究,二是对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的功能进行研究。为此,相关研究主要从以下主题进行展开。
1.2.1 “一区多园”自创区管理模式研究
相关研究领域主要围绕“一区多园”的模式划分、模式特征和模式功能等方面进行展开。
第一,“一区多园”模式划分研究。尽管“一区多园”是当前国内自创区发展与管理的主要趋势,相关研究对“一区多园”一词的使用达成了统一,但对“一区多园”的深层次理解、相关模式的内部分类却存在区分。一方面,根据不同建设与管理的特征与侧重,现阶段,我国高新自创区的建设及其管理的类型大致有“区园合一”、“一区一园”、 “一区多园”等几种,其中主要体现出管理主体、管理侧重、管理类型、管理导向等方面的差异[10]。其中,就“一区多园”而言,同样存在两种不同的子类型划分,比如:一被称为虚拟的“一区多园”体制,“一区”指的是由高新区管委的进行规划一片区域,“多园”指的是高新区管委在规划的一片区域里建设的多个科技产业园区。这种模式被人们认为发展到一定阶段经常会遇到空间上的阻遏;二则是指由管委会管理协调的,分布在不同城区的规划建设的科技园区。
第二,“一区多园”模式特征研究。王文成(2017)从制度惯性以及路径依赖等多个角度出发,阐明了创新示范区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王文成认为,“整合和分权”这一管理模式不仅很好的协调了两地区之间的资源分配和利益协调之间的关系,而且对制度惰性的抑制也非常有效[10]。赵今明等详细分析了在“一区多园”模式下创建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各种发展战略和管理方式,也分析了各自管理方式中的优势和劣势。不仅如此,他们在最后还探讨出了“一区多园”模式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及建议[11]。刘剑(2018)在业务管理中引入了“业务模型”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政府间区域间合作的分析。他认为,“一区多园”发展模式中的区域自治的合作一定要在政府间区域合作的过程中进行[12]。地方政府只有依据其区域所在地的优势和互补资源,同时以价值链为基础对劳动资源进行合理分工,从而对产业进行整合和创新,“商业模式”才能具有不断创新性和牢固稳定性[11]。此外,李珊珊(2019)与他人合作,以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为背景,分析了“一区多园”模式下的产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协作创新机制,发现协作水平低,协作目标不同,共享不足。指出了资源是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活动的制约因素[13],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适的建议,让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背景的“一区多园”模式的发展有了更好的新指导思路。
第三, “一区多园”模式功能研究。一些专家学者也在研究“一区多园”的功能。例如,李欢(2016)认为,“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可以促进创新示范区中某些园区的特定产业的集聚,扩大园区之间的差距[14]。分工合作建立了一条合适的产业链,但同时建议“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也应相对增加管理联系,增加区自治团体的管理成本。也有学者在进行产业转移的研究中应用社会资本理论,以自建区共建模式为基础,构造了阐述产业转移与社会资本互动的著名的“三角模型”,并深入分析了江苏省共同创建的自建区这一典型案例[7]。楚王辉(2018)研究发现,与自创的一般区域对比,自创的公共区域可以借助政府提供的机构优势,从而促进创新示范区的集聚,并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由此提出自创的公共区域可以促进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这一观点。并促进其创建区中每个区的发展[15]。王晓红(2019)认为,沈阳高新区的主要发展水平与每个工业园区的发展水平明显不同,客观地塑造了产业梯度的差异,因此核心地区的产业可以反过来到工业园区[16]。也有学者认为,“一区多园”模式打破了自建区的既定界限,将优惠政策推广到其他园区,意识到每个园区的产业功能互补性,促进了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发展[10]。
1.2.2 “一区多园
”自创区评价维度研究
Hai-Lu发现,美国三角研究园区创新的快速发展和显著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园区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发展规划,良好的管理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后续发展的顺利[17]。从模型实证研究的角度,有学者从科研人员流动、政府支持等八个角度研究了科技园区运行机制的内容和特点[18]。Z. Zhu以科技园区发展和运行的动力机制为出发点,研究并分析了近些年来“硅谷热”当中对科技园区的评价标准图[19]。同时,Bing对硅谷和128高速公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区域创新系统类型的获得成功的经验与遭受失败的教训进行了对比分析。他提出,硅谷的区域创新发展模式不能轻易被其他国家的高新区或科技园区效仿,因为硅谷发展成功的获得有其时代必然性和发展展现出来的独特性。高新区和科技园区的发展不仅需要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发展规划,还需要提高高新区和科技园区的区域融入性。由此可见优越的制度环境的营造和社区文化建造的必要性,这样才能使高新区和科技园区更加顺畅成功的发展[20]。仲伟俊等则以市场、投资、人力资源、技术等方面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内湖科技园和新竹科技园的发展模式。他发现不同的公园有不同的功能和重点[21]。因此,在资源分离中,要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科学规划。我们不能照搬其他园区的战略政策,要制定适合本园区发展的战略政策,由充分认识到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对于园区价值的提升的重要意义。在科技园区发展的理论基础方面,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适合科技园区发展、管理和创新的深刻而有影响的理论,如增长极理论、技术创新理论等,这些具有长期影响的理论为其他学者对科技园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1.2.3 “一区多园”协同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针对科技创新协同管理影响因素研究,分为对企业效率、跨区域合作和创新主体合作等方面展开。
第一,针对企业发展效率的影响研究。早期部分学者在科技创新协同管理影响因素研究中,提出了市场构成和股权构成与企业效率的高低之间有紧密联系的观点。Xiang以美国制造业工作效率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调查,发现企业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市场壁垒的影响[22]。然而,Dong song和Chen对企业规模与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了与Xiang完全不同的结果。他们认为,市场集中化对企业效率的抑制作用小于规模经济对企业效率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市场集中化并不能从根本上促进企业效率的提高。同时 George对市场竞争和股权结构进行分析,得到了市场竞争和管制政策能够长久促进企业效率的结论[23]。对于企业运营效率问题,我国研究人员也做了大量研究,选取劳力投入、经济投入、资产投入作为主要输入指标,同时选择经济效用、运营成效作为主要输出指标来分析企业运营效率[24,25]。孙琳等研究中国家用电器产业中上市企业的科技效率、效率非静态变动的 Malmquist 指数等问题时,就将企业资产、基础成本与所需费用定为输入指标,而将企业收益、所得利润定为输出指标[26]。分析此类其他研究不难发现,相关研究大多借助DEA 模型测度效率,之后用纯技术效率模型、综合效率模型、和规模效率模型逐一分析,最后用Tobit模型对其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从而确定某一因素对效率影响的相关性[27]。
第二,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影响研究。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影响研究。国际创新合作对增强国家竞争力、提高应对重大挑战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已成为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模式。Y. Ye等人利用科学网数据库中有关太阳能技术的研究文献发现,各国和地区在这一领域存在着广泛的创新合作,这些创新合作有效地促进了技术进步[28]。Xiao等人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医药相关科学出版物的国际合作进行了分析,表明创新越来越具有合作性和国际性[29]。陆尤尤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结合来自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和国际合作与交流报告的庞大数据,定量分析了中国与其他G20国家之间的科技合作,并发现创新合作与国家创新实力正相关[30]。国内区域创新合作是基于知识和创新的空间属性,有利于创新要素的区域流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任向英从产学研院创新主体的角色、地域等多维度构建了创新合作网络,并对京津冀地区生物医药领域产学研合作网络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创新合作能够有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31]。袁琳以2002-2016年京津冀地区跨区域专利数据为数据源,通过组织所在省市构建行政区域合作网络,分析京津冀地区创新合作的演进,并发现创新合作有利于促进区域协同发展[32]。李雯等人基于高水平科研合著论文的数据,分析了长江中游地区创新合作的现状,发现地理、社会、技术和人力资本的邻近性对创新合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3]。江文文利用生物医药技术领域的科技报告数据,构建了省市科研合作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各省市的科研区域合作结构,并发现区域创新合作具有集群效应[34]。
第三,针对创新主体合作的影响研究。机构作为创新合作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机构间科技创新合作是所有创新最直接形式 。Yue等以葡萄牙科学与技术基金资助项目为数据,分析高等学校科研合作,表明创新合作能够积极推动科学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35]。王立勇等以中国专利数据中农业领域的专利合作为对象,利用社会网络和空间计量方法构建了我国1985—2014 年间农业领域“政产学研”网络,并分析创新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及演化[36]。创新主体是科技企业和科技人员,并逐步在创新绩效、创新水平与创新支撑等方面构建了针对园区创新能力的科学评价体系。还有学者从多角度出发对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或创新成果做了研究。例如,从创新环境的角度,构建研究园区创新绩效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园区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产生间接影响[37-39]。从模型验证的角度,运用 Logit 模型显示园区研发中心数量、高新技术企业个数、园区研发人员数对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具有正影响[40]。钱家乘等基于“大学-企业-政府”三螺旋模型确定影响因素,认为基于知识的人力资本、企业创新投入密度、主体自主创新、资本开放程度是影响区域协同创新产出的主要因素[41]。Liang基于拓展的知识生产函数构建实证检验模型,得出以下结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创新经费投入溢出效应不明显,与之相反的则是信息化水平正向溢出效应极为明显,同时创新人员数量对附近地区创新产出为显著的负效应[42]。X.Wang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对影响区域间技术转移的因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技术接纳地的吸收知识的能力、产业结构匹配程度、科技创新能力是影响技术转移的关键因素[43]。张军亮等从我国企业与大学在 2001 年—2018 年合作文献出发分析我国“产—学”构成的知识生成网络,以此来分析机构的创新合作结构,并研究其对区域创新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和制度发展程度产生的影响[44]。
1.2.4 “一区多园”自创区协同管理机制研究
国内外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科技园区管理机制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的科技园区改革机制和合理规划措施,探索使科技园区顺畅成功发展的最优战略,以及保证科技园区的科学有效管理的最合理机制。本文以各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来总结有助于自创区的发展规划的科学原则[9]。不少学者都是通过构建创新指标,依靠统计数据对创新进行衡量,探讨并剖析影响创新发展的原因,最后依照分析结果给出促进创新发展的恰当对策和建议,从而对创新能力评价进行研究[45-47]。本文借鉴并参考了示范区创新能力评价方面其他学者提出的指标体系,来评估分析创新能力。另外,大多学者都是以某个科技园区为标准,来研究科技园的发展进程、战略定位,进而分析科技园区的发展路径。其中对路径问题的探讨所存在的局限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国内专家学者对自创区的研究尚不完全,还未总结出针对各示范区发展的合适路径[48-50]。因此本文把研究出针对不同的示范区的有区别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路径作为研究的重点。
针对河南而言,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就河南省机构创新合作开展了相关研究。焦敬娟等以河南省高校发明专利为数据源,分析高校协同创新特征,表明河南省整体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51]。还有部分学者以对河南省 60 家创新企业调查为基础,分析河南省企业创新网络运行机制,表明河南省的企业积极参与创新合作[52,53]。张军亮等以南阳市为例,分析河南省欠发达地区的产学研合作状况,表明通过创新合作能够有效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54]。
同时,一些学者有针对性地研究了郑洛新自创区发展与管理。比如,李新建提出了深化郑洛新自创区,在化管理体制、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强化协同机制等方面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55]。申向东系统通过研究、整理国内自创区发展的一般经验,提出了郑洛新自创区的发展方式[56]。袁金星提出自创区应采用市场交易带动型发展模式的观点,并且在他的看来,自创区发展模式可以被划分为:制度创新引领型、科教资源依托型、产业转移承接型和高端人才带动型四种不同类型[57]。袁瑜容从政策体系完善角度,提出需要从纵向、横向两种角度的结合,对自创区发展进行政策配套,又分析了当前自创区在政策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需要从政策和管理角度加强政策创新的支持、完全政策管理的覆盖、提升管理的效果[58]。孙琳从推动创新发展的制度性供给角度对郑洛新自创区的政策优化和创新进行了探讨,特别是需要对相关的政策体系进行创新,进而推进自创区连片化、区域化、协同化的发展[26]。在推进郑洛新高质量发展方面,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一区多园”的自创区发展进行了分析。比如,从整体角度对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破解路径进行了相关阐述[59-62]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178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