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城市独居老人精神养老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字数:7810】

2023-02-14 11:11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城市独居老人精神养老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摘要
现代社会中老人和子女由于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都要求有自己的“自由空间”,而这些独居老人他们因为丧偶等原因就得习惯一个人独自生活,子女偶尔打来的电话和问候是他们老年生活获得的最大幸福。本研究通过收集、分析城市独居老人的访谈资料了解到城市独居老人精神支持不足、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对精神自养的认识很低;城市独居老人的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子女的生存压力,独居老人自己对精神养老的认识很低,社区对独居老人的关注度低等,本文认为可以尝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个案、小组、社区分别进行介入,一方面鼓励服务对象多多参加社区活动,提高对社区的参与度,另一方面帮助独居老人明白树立精神养老自养意识。期望从新的视角帮助城市独居老人解决精神养老问题,让社会民众了解这一群体和来引起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城市独居老人,精神养老,社会工作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城市独居老人
目前学术界的研究人员在分析“城市独居老人”时,并未对其有清晰的界定,“独居老人”一般而言涵盖以下几点含义:
(1)独居老人是有孩子但并不和他们一起居住,或因为婚姻状况而分居的老人。
(2)独居老人是年龄大于60岁、独自一人居住、连续居住时间超过12个月的老人。
(3)独居老人是独自一人、和妻子或丈夫一起居住,但不和孩子一起居住或周围没有他人照顾的老人,没有孩子的老人也属于独居老人。
大体上分析,在研究独居老人时大致有以下两种见解:首先没有孩子或没有人照顾的,即使夫妻双方均在仍旧属于独居老人;其次不和孩子或照顾人居住的,同时出现丧偶情况的方才属于独居老人。
结合以上定义和社区独居老人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将城市独居老人定为:城市中那些不和子女同住独自居住和身边没有其他亲戚的老人。
  2.精神养老
目前学术界对精神养老的研究很少,大多数是从精神慰藉、精神赡养等方面展开研究的,事实上精神养老不同于精神慰藉和精神赡养,精神养老是精神慰藉和精神赡养更深层次和更深度的延伸,它不仅仅是给予情感上的关怀和对精神层次上赡养,还包括老年人自己对精神方面的个性化追求、自己对老年生活的期许和规划、自己对未来的生活的所做出的努力,精神养老是和物质养老对应的一种追求精神层次的养老模式,在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上有重要的作用,我所认为的精神养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年人获得的精神支持,即亲人、朋友、邻居、社区、社会组织、政府等支持网络;二是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即情感支持、休闲文化娱乐、社会人际交往、尊重等等;三是老年人对精神自养的认识和自己的主观努力。
  3.社会工作
在澳洲举行的2014世界社会工作者联合大会对社会工作概念重新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职业,是促进社会改变和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赋权并解放人类的一门学科。社会工作的核心准则是追求社会正义、人权、集体责任和尊重多样性。基于社会工作、社会学、人类学和本土化知识的理论基础,社会工作使人们致力于解决生活的挑战,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二)精神支持方面的状况
  1.亲属支持不足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它既是人们生活和进行日常互动的主要场所之一,也是个人获得帮助和满足需要的最直接来源,中国几千年的家庭养老传统使得老年人最主要的精神支持来源于家庭成员,而独居老人的精神支持则是偶尔的回家看看、一通通电话、每月按时到来的没有温度的一串串数字等等,通过与独居老人的交谈,发现他们很希望子女能够多回来看看他们,与他们多说说生活或工作方面的事,但又害怕这样会影响子女的工作,他们处在这样的一个情感矛盾中,只希望子女能够多打电话回来与他们聊聊天,在周末能回来看看他们。
问题:子女多久来看您一次?子女多久给您打一次电话?
访谈对象A:他们有时一周有时两周来看我一次,电话一天一次吧,每次回来都带着一些东西,有吃的蔬菜、日常生活用品、老年保健品等等,我知道他们打心里想孝敬我,可他也有家庭、有工作,他们很忙的,有一次我晚上打电话给他,他还在加班,我心疼的嘱咐了几句就挂了电话;每次打电话来,主要是让我注意身体、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天冷了多穿点衣服,虽然我知道他们都很孝顺,但我还是想他们能陪在我身边。
访谈对象B:我只有一个孩子,在外地工作,他在那边也结婚了,他一年回来2次,他要接我在那边住,我过去了2个月,实在觉得待不住,就回来了,他每周会给我打4次电话,我孤独的时候就出去到处转转,哎,每次看着别人一家其乐融融的逛时,心里很是羡慕,我虽然想让他回来,但他在那边干的好好的,回来又得重新开始,这心里就不落忍,想想就放弃了。
  2.朋友支持贫乏
朋友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朋友在我们遇到困难时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独居老人的朋友支持是他们缓解孤独、寂寞情绪的一个良方,棋友、牌友、茶友等一系列名词足以说明朋友在老年群体中占有的份量,在访谈中发现,有些独居老人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不愿出去,与朋友的会谈次数也十分的少,朋友支持作用发挥不了作用,相反的有一些独居老人他们喜欢出去与社会接触,每天清晨去附近的公园散步,活动活动身体,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午间时分休息后去街道的树荫底下看别人下棋,或去社区附近的茶室坐坐,与茶友品茶怡情。
问题:爷爷在社区中有没有几个要好的朋友呢?
访谈对象C:有呢,我们几个吃完饭就到老地方约着下棋,我的棋艺在他们当中还不错,只是下雨天就去不了,只能待在家中。
  3.邻里支持匮乏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邻睦风亦暖,家和人自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无一不印证着邻里关系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邻里关系变得十分的冷淡,许多人对住在对门或楼上楼下多年的邻居一问三不知,不知姓名、不知做啥工作、不知哪里人,独居老人独自生活更需要邻里的帮助,尤其是年龄偏大的和身体不太好的,然而在访谈中了解到,独居老人与邻里之间联系不多,关系也不是很紧密。
问题:奶奶,您的邻居有没有在您需要别人帮忙时伸出援助之手呢?
访谈对象E:我的邻居是一对刚结婚不久的年轻人,我平时都看不到他们。他们好像很忙,晚上回来的也很晚,有一次周末,我看见他们在家,就想着和这小两口聊聊天,解解闷,谁知我刚和他们俩打完招呼,告诉他们我是住对门的,他们俩连忙说他们很忙,就把我给打发了,哎,人老了,连话都说不上了。
  4.社区支持欠缺
社区是社区居民最基本的活动场所,社区居民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在社区中进行的,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和政府对养老的重视,社区养老的呼声越来越高,社区养老将在老人的晚年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老年公寓、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等服务已经出现,但由于中国多年的官僚体制,社区虽名为基层自治组织,却由于繁重的任务行政的倾向化严重,不能切实的了解独居老人的需要和不能为独居老人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因此,社区对独居老人的照顾在内容和方法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社区支持对独居老人来说还有待提高。
问题:爷爷、奶奶对社区里的活动有什么看法呢?
访谈对象A:社区里的活动内容我不喜欢,我们老年人喜欢听听戏曲、说书和我们那个时代的歌曲,可每次参加活动都会有一些人穿的怪怪的衣服唱着听不懂的歌,小孩和年轻人听的可高兴了,可我们听不懂,活动的内容我们这些老人是没法欣赏,去了就找几个认识的拉拉话。
访谈对象F:社区一年当中举办的活动也就两场,中秋节和端午节,邀请社区里的人去观看表演,我每次去的特别早,坐在最前面,可是却听不懂、看不懂,但听别人笑的很开心,看法就是希望能从我们的需求出发弄几场活动。
  (三)精神需求方面的状况
  1.情感关怀不足
在生活中每每与老年人交谈,话题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我们深知他们不是为了怀旧,他们只是太久没与人交流,渴望情感上的慰藉;而一个人生活居住的独居老人在情感上更孤独和寂寞,在访谈中,这些独居老人谈话的热情很高,十分配合访谈工作,这些独居老人大多是希望儿女多回家里,多与他们聊聊天,在不忙的时候多打打电话。
问题:您平时有孤独寂寞感觉吗?
访谈对象H:会有这种感觉,那时心里特别希望此时能有个人陪我说说话,哪怕是坐旁边听着也行;也会想念我的老伴,怪他撇下我一个人住在这房子里,有时觉得和老伴去了也挺好。
  2.休闲文化娱乐方式单一
在走访中发现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仅仅是一间不大的房间,光线很不好,房间还落满了灰尘,像是许久都没人在一般,社区的休闲娱乐设施也十分单调,老人们大多是三五成群的打太极、或在傍晚时分聚在一起跳广场舞锻炼身体,社区并不能给老人们尤其是独居老人提供实质性的娱乐方式。
问题:爷爷、奶奶平时闲时都喜欢干啥呢?去社区的老年活动室吗?
访谈对象B:我身体还算不错,没事时就去散散步,或者去和几个和我差不多年龄的去下棋,要说也没喜欢的,老了,就想着打发时间。去了几次发现没我想玩的,也不太喜欢人多,就再没去。
访谈对象D:奶奶我眼睛花了,看不清东西,闲时就去找几个同伴拉拉话,聊聊年轻时的事,社区的活动室人多很吵,我不喜欢。
  3.社会人际交往能力低
人生来就处在一个相互互动的环境当中,与人、与社会、与周边的环境,由于独居老人长期一个人在家,身边没有人和他们交谈、沟通,心里的话没法倾诉,再者因为身体状况不佳,更容易产生孤独、空虚、寂寞的情感,也出现不想参加人员过多的活动,不愿意与人交流等情况,而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就显得弱了。
问题:您平时喜欢和社区里的人交流吗?
访谈对象B:自从老伴走后,我觉的做啥都没意思,也不太喜欢出去,也不想出去和人交流,平时也只是在出去买菜时和认识的人打个招呼,闲聊几句,就回家待着。
  4.得不到家人、社会的尊重
马斯洛的需要
层次理论中的尊重需要适用于每个人的一生。独居老人同样也需要得到家人、社会的尊重,在访谈中发现子女孝顺父母是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父母需要的是经常性的问候和回家看看,而大多子女则选择给父母物质支持,再者对父母对一件事情的看法认为是过时的,也不愿意为父母解释解释,社会对老年群体则普遍持有一种“无用论”的看法。
问题:您觉得子女或其他人尊重您的意愿和意见吗?
访谈对象E:现在生活水平好了,儿子一家总是去外面的餐馆吃饭,有次我对儿子说起这个,儿子很大声的对我讲:妈,你这想法落后了,挣钱就为了更好的享受生活,那能和你们那时候比呢,我本想让儿子对钱有个好的管理意识,没想到被数落了一番,我的心里很是难过。
  5.自我实现的意识低
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是个人通过不断努力,发挥自身能力,不断提高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完成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或目标,进而实现自我的理想抱负。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不断弱化,自身能力也在不断减弱,因此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比较困难。访谈中,当问及访谈对象对目前的生活是否满意时,访谈对象F回答:“自己老了,活一天赚一天,能有啥可实现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访谈对象对自己未来可以发挥作用的认识很低。所以自我实现对独居老人晚年生活色彩的添加很重要。
  (四)精神自养方面的状况
  1.对精神自养的认识低
我们大多人的养老观普遍停留在物质养老,对精神养老也仅仅是给予情感关怀,引导多多走出去参加社交活动,对精神养老也需要自己做出一份改变的认识很浅,然而精神养老也是自己的事,需要自己树立正确的养老意识和对老年生活的规划意识。
问题:您对精神自养是如何理解的?您是如何做的?
访谈对象:“精神自养”应该是自己在精神上的养老吧,我一直觉得养老是子女和社会对我们的义务,我们自己已步入暮年,遇到孝顺的孩子能多来走动走动看看我这个糟老头我就满足了,也没想着能在老年时做什么事。
  2.个人的主观努力欠缺
长期独自居住生活的独居老人大多有着消极的生活态度,面对将来的生活态度是过一天算一天,谁能知道明的事。
问题:您对您的未来生活有什么规划吗?
访谈对象F:都这把年纪了,能有什么规划,身体没什么大的毛病就好了,能每天知道孩子和孙子的情况,看着他们好好的,不给他们填麻烦,让他们放放心心的过自己的日子。
问题:您对您当下生活有做出改变的信心和勇气吗?
访谈对象G:我都是黄土埋进半截的人,还瞎折腾啥呀,每天晒晒太阳、了解下当下发出的大事,对未来没有想过,也不想打破现在平静的生活。
  根源探析
  (一)情感支持系统弱
独居老人的支持系统弱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独居老人子女不与老人同住、子女因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忽视了对老人精神上的关心;二是独居老人的身体机能、生理、心理退化,对人际交往的需求逐渐降低,使得与外界的交流减少,不喜欢走出去参加活动,没办法获得来自他人、社会的支持;三是社区在养老方面的服务内容不能切实的符合独居老人的需求,不能吸引老人参与社区活动,独居老人无法获得来自社区的情感支持。
问题:社区的工作人员经常来看望您吗?能带给您那些帮助?
访谈对象C:社区的工作人员来看过我一次,就是陪我聊了会,我感到很高兴,希望他们能经常来,但之后就没来了,我的经济状况还好,他们对我没啥帮助,我所在社区中的另一个一个老头,没有儿女,经济来源少,他们经常给他送些吃的米面、生活用品等等。
  (二)休闲娱乐方式单一
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适应社会。所以社会不仅在态度上应鼓励老年群体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应努力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条件。但现实情况是独居老人由于自身的原因,如身体方面的状况大不如前,生理、心理都处在一个衰退期,活动意愿也逐渐减少。在社区方面,其活动设施由于时间长、没有很好的维修,能用的不多,而在使用上小孩玩耍的居多,老人没有可以使用的锻炼工具;其次社区不能很好的整合资源,无法将具有同样兴趣爱好的老人集中在一起,也不能为他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娱乐场所;再者社区没有意识到建立具有文化氛围的社区的重要性,培养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创建文明和谐社区的重要性。
  (三)社会人际交往少
社交需要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第三层需要,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总希望在友谊、情爱、关心等各方面与他人交流,希望得到他人或社会群体的接纳和重视,但由于退休后身份、地位的改变,许多人的生活轨迹被打破,中国特色的职场交往方式使得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很是冷清,对社会和他人的交往久而久之减少;其次,社会大众对老人的认知还仅仅是认为他们应该回归家庭,颐养天年,对老人也需要人际交往的认识很低;最后社区不能对老年人如何适应角色的转变、培养新的生活方式、增强老年时期社会适应功能有一个很好的引导。
问题:您平时闲的时候都做什么呢?有什么兴趣爱好?
访谈对象D:平时没事时就待在家里,打扫家里其他也不干啥,身边也没个人,也没心思出去,以前出去看到别人一家高高兴兴的出来转,心里羡慕极了,看看自己一个人就觉的没意思,老了老了,身边却一个人也没有。老了能有啥喜欢的,年轻时喜欢打乒乓,现在老了身体不灵活了,也动不了,也不想动。
问题:社区有没有什么好的对您们生活有帮助的活动?比如说如何让老年生活更好?
访谈对象C:社区平时的活动大多是在咱们国家传统的节日春节、中秋节等有意义的节日时举办,对我们如何更好的度过老年生活这方面没有什么活动,其实我特别希望社区能有这样的活动,让我们的晚年生活过的好点。
  (四)生活态度消极
独居老人的生活态度对晚年生活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大多数的家庭都把子女作为家庭的中心,所以父母可以牺牲自己的兴趣爱好、事业,都只为孩子的未来能拥有更好的,而当孩子长大后为了有更好的发展与父母分居两地,却因为城市生活与工作的繁忙无暇顾及家中的老父母,父母就会逐渐对生活失去了希望,而独居老人的情况最是突出,一是独居老人长期的独居生活使得他对生活的期望逐渐降低,对任何事情都抱有一种消极的看法;二是他们身边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不能及时的排解生活中的负面情绪,负面情绪会一直积压,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影响老人的健康。
问题:您平时闲的时候都做什么呢?为什么呢?
访谈对象D:平时没事时就待在家里,打扫家里其他也不干啥,身边也没个人,也没心思出去,以前出去看到别人一家高高兴兴的出来转,心里羡慕极了,看看自己一个人就觉的没意思,老了老了,身边却一个人也没有,有时觉着这大半辈子白活了。
得不到尊重
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年事已高、身心衰弱、不适合继续担任社会角色而应该撤离社会,独居老人撤离社会后对没事做的生活的适应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当角色转变为退休人员,角色从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撑者变成了需要家人照顾的弱势者时,就会发现得不到家人的重视和社会的尊重。尊重需要是老年人晚年生活获得幸福的一个环节,而现实是老人并没有感受到尊重,首先,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和社交能力的弱化,在社交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经常被人忽略;其次,由于老人与年轻人存在的代际差异和成长的环境的不同,致使许多人因观念不和、无法交流,进而表现的不尊重老人;最后是社会对老人“无用论”的看法,还有我国在尊老敬老这方面的宣传做的不是很好。
  三、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1.独居老人精神支持需要介入
城市独居老人的精神支持主要来源于家人,而家人不在身边给予的支持并不能满足老人,社会工作是专业化的助人活动,可以为独居老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能真正的帮助到独居老人。所以就独居老人在精神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社工需要在了解原因的基础上制定服务计划,运用专业的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等等为独居老人进行专业化介入:获得来自家庭支持、增进与邻里关系、加强与朋友的联系、更好的融入社区,来改善独居老人支持不足的情况。
2.独居老人精神满足需要介入
长期独居生活的独居老人在精神需求方面普遍得不到满足,这将对老人的晚年生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社会工作者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城市独居老人的精神需求问题,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社会工作者则可以给独居老人情感关怀,让独居老人感受温暖;社会工作者可以扮演资源链接者的角色,为独居老人提供休闲娱乐设施,满足休闲娱乐的需要;可以开展社交小组活动,加强独居老人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帮助独居老人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增强自信和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社会工作者可以倡导人们尊老敬老,让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老人体会到来自人们和社会的尊重。通过这些介入方法让独居老人精神需要得到满足,使独居老人能够体会到“老有所乐”,做到积极养老。
3.独居老人精神自养意识的树立需要介入
社区独居老人的养老观依然是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消极的养老,他们对精神自养的认识很低,自己如何在精神上养老的方法也不知道,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帮助独居老人树立精神养老的意识,明白精神自养的重要性;运用小组工作方法把独居老人聚集在一起向他们讲述如何精神自养,在生活中可以做些什么排解孤独、郁闷的情绪;帮助服务对象充分发掘自己身上的潜能并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优势,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别人、去学习充实自己,去旅游感受自然风光,来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
  (二)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
1.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价值理念
助人自助理念是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独居老人精神养老问题的优势。助人自助是指社会工作者帮助案主提高自我解决问题、挖掘潜能的能力,在服务工作结束后,仍然能够独立解决或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老年人在身体、生理等各方面衰退的情况下,变得缺乏自信,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尊重、接纳他们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176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