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社会工作视域下如何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精神救助问题
数据及案例来说明现在救助弱势群体精神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个问题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来探究如何解决弱势群体的精神救助问题,同时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为解决问题的提供思路和方法,使弱势群体可以成为体格健壮.精神健康的建设者和创造者.1本科生弱势群体的一般表现.本科生弱势群体是指因自身问题.家庭经济等因素导致的能力或机会的相对缺乏,从而或多或少的被排斥在一般群体之外,同时也是处于相对不利情况下的学生群体.本科生弱势群体主要表现为经济上的弱势.能力上的弱势和心理上的弱势.有些学生可能存在一个方面的弱势也可能面临多种弱势.1.1经济上的弱势.广东某大学在2014年曾选取该校的45名弱势学生就因何感觉自身为弱势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将经济困难排在第一位有30.2%,排第2位的有17.5%,两项共计占47.7%.由此可以推出,经济困难是弱势群体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此可见,本科生弱势群体在经济上是无法支付学杂费的,唯有依靠资助或依赖于亲戚帮助,平时个人生活还得省吃俭用,除了必要的开销外,几乎没有娱乐.休闲可言.目前,供养一个本科生一年的费用需1.5-2万元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在2014年发布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看,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有989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有28844元.这个数据比往年都有提高,可对于要支付一个本科生一年的费用来说,还是负担不小.1.2能力上的弱势.第一个表现为学习能力的不足.根据广东河源某大学在2014年针对弱势群体对学习压力的调查,感觉学习压力比较重的有18.0%,感觉学习压力重的有30.2%,另外有40.7%认为一般.由此可见,弱势学生在学习方面比一般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困难.第二个表现在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不足.同样来自广东某大学的2014年的数据,有30.%的弱势群体的学生自我感觉与老师的关系比较疏远,有24.6%的学生自认为自己与老师的关系一般,两者合起来已超过50%;另外,有8.4%的学生感觉自己与舍友等同学的关系比较疏远;有25.4%的新生对新的校园生活比较不适应.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弱势群体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处理能力比一般的学生要差,这也直接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导致自卑,缺乏自信.第三个表现在就业创业能力不足.由于对就业未有所准备,因此会有有强烈的无助感,无法助其实现就业的愿望.1.3心理上的弱势.在心理上,主要表现为性格.心态.情绪方面的不足,如自卑.害羞.孤僻等,缺乏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障碍.广东某大学在2014年就心理问题对部分弱势群体进行过访谈.在访谈中,反映出自己由于有经济困难,感觉压力大,影响情情绪,情绪经常低落,觉得很无奈.一位即将毕业的大三女生,由于在宿舍中,经济是最困难的,没有零花钱,无法融入到宿舍整体氛围中,不敢与同学交往,逐渐变成多疑,后来病情发展为恐惧症,不得不休学回家休养.其实,心理上的弱势比较难界定,同时也很难发现,这主要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未能被重视,也未被社会所看重.一方面,由于现在的教育环境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造成学生有问题也不能及时发现,因而耽误了最佳的救助时间.另一方面,由于心理咨询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也是造成问题的原因之一.2本科生弱势群体救助的现状.2.1集中在物质方面的救助.现在,对于本科生弱势群体的救助大多停留在物质生活的关注上.由于他们无法通过自身或家庭的努力来解决学杂费的问题,唯有通过他人的帮扶才能真正解决.现在社会各界,包括学校都在积极实行各种资助政策,比如很多学校设立了新生资助.奖助学金等诸多资助举措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问题,这些举措实施后,学生的经济问题多都解决了,可因经济问题引发的精神问题尚未纳入到学生的资助体系中来.2.2缺乏针对精神救助方面的举措.现在社会各界都慢慢的意识到只是一味的给予弱势群体以经济等物质生活帮助是无法解决其本身存在的症结,因此对待弱势群体,一是要提供必要经济生活帮助,二是重点强调要做好精神帮扶工作,只是现在精神的帮扶工作还未付诸于实际行动之中,无论是学校还是政府部门都只是一味地强调物质生活的救助,精神救助仍未提及.其实,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可以发现,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生不仅需要物质生活的救助,还需要精神方面的救助,减轻弱其的心理压力,重塑其自信,让弱势群体能将精力全部投注在学习中,这样方能提升自己的能力,达到自我成才.3弱势学生群体在精神方面易出现的问题.3.1自信心不足.由于自信心不足从而导致无法肯定自己,不能认可自己,对自己持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对遇到困难,往往表现出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丧失勇气和信心,经常采取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消极地对待人生,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3.2人际交往困难.自尊与自卑是弱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因此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感情上的强场经济下的全能人才观.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使他们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人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问题导进步,也正因为有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3.3问题行为较多.弱势群体的精神方面的问题往往表现为综合性问题.当众多因素同时发生时,情况就更为复杂.调查中发现,除人际交往问题之外,比较典型的问题还有学习方面的,弱势群体本身就是因为学习能力不足.经济困难等问题而不能很好地将精力集中在学习上,所以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方面就有所欠缺,自然知识或者是其他方而的能力就落下于非弱势群体.据统计,因学业不良而留级.退学.试读.结业的学生中,弱势群体比例明显偏高.3.4发展性障碍.弱势群体比较容易遇到发展性障碍,如家庭经济困难生,如果他们在大学里一直处于自我认知是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话,那么这些贫困本科生在将来的发展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其最大的限制就是来自于他们的对自己能力的不认可等方面的自我限制,然而这种自我限制又会限制外界对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4探究社会工作在本科生弱势群体精神救助中的运用.4.1个案工作的运用.个案工作这种方法就是为精神状况方面不是很好的弱势群体学生提供服务与咨询,先从其心理方面进行剖析剖析,诊断其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再加以处理和治疗.下面就以一个个案为例子剖析个案工作在弱势群体精神救助方面的应用.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0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