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探讨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策略
关键时期.思维是语言的先驱,语言是思维的补充,通过具体直观的教具操作,可视化的图画显示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思考,同时引导学生把理解的内容说出来,通过语言的表达,又促进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何通过说数学,达到学生喜欢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的效果,以我多年来数学教学的实践,谈谈我的看法.1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一年级的学生,思维特点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空洞的逻辑讲解,而是用直观的教具和具体的操作,更加形象地展现出整个思考的过程,让学生能够看到,感受到.用体验式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同时,在课堂中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说出整个操作的过程和思维推进的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由外部的体验式学习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6,7的分与合一课中教学6的分与合,让学生两次动手摆学具分一分,从第一次随意地分,到第二次有序地分,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一个数可以分成两个数,然后观察剖析这个数分解的特点,从而让孩子们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又对又快地记住6这个数的分解.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学习10以内数的分与合也是如些,都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数学概念.再如,9加几教学例题9加4.师: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9加4共有13盒饮料,9+4该怎样计算呢?同样可利用小棒来帮助理解.请你们用小棒摆一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的4盒饮料.边提问边指导操作: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了10盒?这个1盒是从哪来的呢?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了1盒后还剩多少盒?10盒与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从而引导学生用凑十法说算理,4可以分成1和3,9和1组成10,10和3组成13,所以9+4=13.看到9想到1,因为9+1=10,所以4可以分成1和3,10+3=13.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中,通过小棒操作这样的数形结合,达到了对数学知识的建构,边做边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直观形象,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在说的训练过程中,孩子们对算理的理解就非常透彻,把操作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对数学知识的理性认识,促进了思维的发展.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复述,理解数学知识.2利用直观图画,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故利用图画教学,很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精美的图案比抽象的数学符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学中,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让学生在表述图意的过程中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老师可以先行进行问题引导,带领孩子进行思考应答.由于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在发展,有时候学生无法用语言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甚至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这时候,老师要以更加耐心的态度,接纳学生的表现,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学习的愉快氛围,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经过不断的实践应用,反复地练习,学生就会在表述过程中,逐步形成对数学语言的感知能力,从而更加熟练地,准确地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比如,0的加减法纯粹是一幅图,没有半个文字.图上画的是什么?---鸟巢里一共有几只小鸟?---3只.接着呢?你又看到了什么?---飞走了3只.结果呢?---没有小鸟了.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还剩几只小鸟?最后让学生完整地说出图意:鸟巢里一共有3只小鸟,飞走了3只,还剩几只小鸟?一年级学生刚接触解决问题,说数学的能力比较弱,无法说完整,絮乱,没有条理,思维单一,教师在训练时可以提问引导,强调有次序,有条理性,培养语言的完整性.比如,一年级上册排队中的学问,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他们之间有多少人?先读,读是说的前提,找到相关的数学信息,在头脑中建立表象,转化为数学语言.这题中,知道了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这两个己知条件和他们之间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接着剖析题意,求他们之间有多少人,之间又是什么意思?既不包括小丽又不包括小宇.然后尝试找出解题方法,可以用数数的方法,接着往后数,小丽是第10,后面是第11.12.13.14.第15是小宇,中间就有4人;也可用画图形○表示,把数学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图式语言.一年级的小朋友年龄小,说话还不够完整,无法用简洁明了,直观的数学语言归纳,这时候,老师在教学中就要示范,引导学生模仿说,再独立说..总之,一年级课堂中,让学生说数学,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课堂中应该多安排说的训练,创设说的情境,可以是多种形式的说,让学生在说中学习,说中思考,说中发展.坚持不懈,我们的孩子在数学中的说话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参考文献[1]李鹏,傅赢芳.论数学课堂提问的误区与对策[J].数学教育学报,2013(4).[2]石辉玲,孔宪懿.培养学生数学课堂说话能力的策略思考[J].课堂教育探究,2015(30).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17698.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