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宝一级公路a标初步设计(附件)【字数:21336】
目 录
1引言 1
1.1道路生态设计理念 1
1.2道路安全设计理念 2
2设计资料 4
2.1项目背景 4
2.2线路概况 4
2.3工程地质分区及特征 4
2.4工程地质层概况 5
2.5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岩土 6
2.6设计任务 6
3道路技术指标与等级 7
3.1主要技术指标 7
3.2设计依据 10
4路线设计与计算 12
4.1路线方案选择考虑的因素 12
4.2路线方案的拟定与比选 12
4.3各方案经济技术指标 13
5道路平面设计 16
5.1平面设计要求 16
5.2圆曲线要素计算 17
6道路纵断面设计 21
6.1道路纵断面设计基本步骤 21
6.2竖曲线设计 22
7道路横断面设计 32
7.1基本设计 32
7.2中央分隔带形式及开口 33
7.3路拱横坡 34
7.3其他说明 35
8路基设计 36
8.1路基设计要求 36
8.2路基的压实 36
8.2填料选择 37
8.3路基边坡防护 38
8.4土石方量计算 38
9路面工程设计 44
9.1理论准备 44
9.2软件操作 46
9.3导出计算成果 48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9.4方案选择 53
10路面排水设计 55
10.1路面排水 55
10.2路基排水设计 55
结 论 57
致 谢 58
参 考 文 献 59
1引言
1.1道路生态设计理念
道路的生态化环保化已成为道路设计发展的主要目标。将生态环保理念和技术引入道路设计中,是实现生态化道路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对运行车速进行设计或检验,有利于改进道路设计,提高行车安全。
道路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先导工程,起着引领经济建设发展,道路的通畅与安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道路建设需求得到了快速的增长。与此同时,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绿色环保经济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进行道路的生态化设计和建设,在城市道路的设计中融入生态学原理,减少道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已成为道路设计的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道路的生态化设计,就是要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之中,在道路开发和建设的所有阶段均考虑环境因素,在道路的生命周期过程中全面地降低对环境生态平衡的破坏性影响,最终引导并建设实现具有可持续性、绿色环保、功能高效、社会、经济、自然关系和谐统一的生态道路。
同样针对目前道路设计中普遍存在的安全问题, 以人性化设计为前提, 提出一些道路规划设计中应该采用的安全新理念, 并就目前存在的最为广泛和严重的问题, 给出解决措施, 有助于提高道路安全水平。
节约自然资源,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就是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索取与破坏,保存自然环境的原生态,是最有利和最有效的环保方式。在道路的设计中对于材料资源的节约一直是设计过程中的基本要求,是设计优化中一以贯之的根本目标。道路的生态设计应继续以此为基本原则,以资源节约、材料使用以及对土地、水、能源、高效利用作为最为主要的生态设计原则。
向生态系统中输入过量的废弃污染物,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是人类破坏生态平 衡的主要方式。因此,道路设计的生态化应充分考虑道路生命周期内的废弃污染物排放,减少道路在生产、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对土壤、水和大气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尽量减少带污染源材料的使用,提高低污染、可回收再生材料的利用。
不论何种时期、何种社会发展模式,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的发展。道路是居民生活出行的主要基础设施,是方便居民生活的重要基础服务设施,道路的生态化设计必须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应考虑道路使用者安全舒适性,道路路线线形、道路景观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还应注重缓解和减少道路对周边居民生活活动的影响,保证居民的生活品质。
设计中应充分重视对当地特有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保护,尊重各地的发展历史,减少对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减少道路工程占地,在设计和规划过程中注意合理布设路网,避免重复选线,合理利用道路设计指标和标准,节省土地占用,减少工程挖填方。对于具有特别保护意义的区域还需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在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工程建筑物和构造物的实现,还应考虑在工程完工后,运用各种科技手段对工程施工中遭破坏环境的恢复性设计或补偿性设计,增强对工程后设计环保作用的认识,提高工程后设计和补偿设计对生态环境的恢复性补偿性能力和效用。如利用施工前已保存的原植物地皮或地表土,待工程完工后铺于裸露的土表上,起到迅速恢复环境的作用。道路只是当地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它本身并非一个完整的自我稳定的生态系统,它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休戚相关,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作用而存在发展。应该将道路放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综合考虑,考虑生态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不同地域间的生态位差异构成了不同的地域特征,道路的生态设计中应当根据当地的生态状况,顺应当地的土壤、植物、材料、文化、气候、土地条件,选择有利于本地可持续发展的并与自然相融合的设计。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zgc/tmgc/564946.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