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浦东实验学校宿舍楼设计(附件)【字数:18623】

2024-03-07 16:5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我本次毕业设计的题目是淮安市浦东实验学校宿舍楼设计。该楼位于江苏淮安地区,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整体为层,总建筑面积约,抗震设防烈度度,场地类别为类场地,该地区基本风压为,基本雪压为。本次设计贯彻“美观、实用、经济、安全”的设计原则,总共包括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两个部分。建筑设计中包括剖面设计、立面设计和平面设计;结构设计中包括结构选型、结构布置、结构计算、施工图的绘制等。在本次设计中框架结构计算部分先是初步确定计算简图和梁柱的截面尺寸,然后进行荷载计算,再计算竖向、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计算框架活荷载最不利布置,接下来计算内力组合,最后进行了框架梁柱截面设计,楼梯楼板设计和基础设计。根据最后的计算结果并结合相应的结构构造要求,绘制出结构施工图。计算书中所有计算内容均以现行规范为设计依据。手工计算完成后,本设计还应用了中国建筑研究院研发的结构分析软件PKPM进行了整体框架计算。关键词 框架结构,内力计算,结构设计,建筑设计
目 录
1 引言 1
2 建筑设计说明 1
2.1 工程概况 1
2.2 工程设计依据 1
2.3 建筑平面设计 2
2.4 建筑立面设计 3
2.5 建筑剖面设计 3
2.6 构造和建筑设计措施 4
3 结构设计说明 7
3.1 结构选型 7
3.2 框架结构的布置原则 8
3.3 基本假定 9
3.4 荷载计算 9
3.5 内力计算及组合 9
4 结构计算说明书 10
5 确定计算简图 10
5.1 计算简图 10
5.2 梁和柱的截面尺寸 11
5.3 荷载计算 11
6 框架内力计算 21
6.1 弯矩系数分配 21
6.2 杆端弯矩 23
6.3 活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 30
6.4 计算地震作用下的横向框架内力 36
6.5 计算地震作用下横向框架内力 42
7 内力组合 48
8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框架梁柱截面设计 63
8.1 框架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63
8.2 框架柱正截面压弯承载力计算(Mmax) 69
8.3 框架柱正截面压弯承载力计算(Nmin) 74
8.4 框架正截面压弯承载力计算Nmax 79
9 楼梯结构设计 91
9.1 计算梯段板 91
9.2 休息板计算 92
9.3 计算梯段梁TL1 93
10 现浇楼面板设计 94
10.1 跨中弯矩 94
10.2 A区格 95
10.3 E区格 96
11 基础设计 98
11.1 荷载计算 98
11.2 确定基础底面积 99
11.3 抗震验算 100
11.3 设计基础结构 103
12 电算 105
总结 128
致谢 129
参考文献 130
1 引言
本次我选做的毕业设计的课题是淮安市浦东实验学校宿舍楼设计。该建筑物位于淮安市,地震设防烈度为七度,层数为六层,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查阅资料,综合各种结构体系的优缺点及设计要求,决定将该宿舍楼的结构型式定为框架结构。
本次毕业设计总共包括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两部分,建筑设计包括建筑总平面图、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建筑构造详图;结构设计包括结构布置说明、荷载计算、内力计算与组合、构件及节点设计、地基与基础设计与计算。本次设计采用AutoCAD绘制图纸,PKPM进行复核。
本次设计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采用取一榀框架进行结构设计和配筋的方法,计算结果可能与实际工程会有较大出入,但设计原理相同。我相信通过毕业设计这个过程我不仅能学到设计相关的知识,发现自身的不足,还能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和设计方法,使我对建筑结构有更深一层的了解,这也是本毕业设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2 建筑设计说明
2.1 工程概况
本次设计的课题是淮安市浦东实验学校宿舍楼设计,该建筑位于江苏省淮安市,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共层,每层层高,楼板及屋盖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2.2 工程设计依据
2.2.1 工程设计原始资料
(1)冬季主导风向西北风,平均风速,夏季主导风向东南风,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可不考虑风荷载)
(2)常年地下水位低于,水质对混凝土没有侵蚀作用。
(3)最大积雪厚度,基本雪压, 基本风压,土壤最大冻结深度。
(4)抗震设防烈度:度,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5)地质条件 表21
序号
岩石名称
厚度(m)
fak(kPa)
1
杂填土
0.5
70
2
粉土
4.7
150
3
粘土
7.4
190
2.3 建筑平面设计
本次设计的课题为淮安市浦东实验学校宿舍楼设计,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建筑地段、地块形状、道路交通情况、主导风向、建筑朝向、气候条件等),做出总平面设计。
总平面布置基本原则:
应根据建筑的组成和使用功能,结合所处位置、用地条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总体布局。
1)结合地形地质条件,有效组织地面排水。
2)建筑物的布置应符合通风、防火等规范,满足交通要求。
3)合理组织场地内的各种交通,考虑风向及人员出入的便利安排好道路的出入口。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zgc/tmgc/564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