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sim的淮海南路公交站台优化仿真设计(附件)
目 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 研究内容及手段 2
1.4 本章小结 3
2 淮海南路公交站台交通现状调查分析 4
2.1 水门桥南公交站台 4
2.2 淮安市二院公交站台 6
2.3 问题总结 7
3 基于公交站台不同特征优化方案设计 8
3.1 公交站台分类 8
3.1.1 直线式站台与港湾式站台 8
3.1.2 交叉口站台与路段站台 8
3.2 公交站台参数 9
3.2.1 站台选址优化方案 9
3.2.2 站台布局优化方案 11
3.2.3 站台站位数与泊位数优化方案 15
3.3 本章小结 15
4 基于VISSIM的淮海南路公交站台优化仿真设计 17
4.1 VISSIM仿真软件介绍 17
4.2 建立仿真模型及输出仿真结果 17
4.2.1 VISSIM模型建立 17
4.2.2 仿真结果输出 20
4.3 参数校准 23
4.4 本章小结 28
5 提出优化方案并评价方案 29
5.1 优化方案设计 29
5.1.1 水门桥南公交站台 29
5.1.2 淮安市二院公交站台 29
5.2 仿真结果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对比评价 29
5.2.1 水门前南公交站台 29
5.2.2 淮安市二院公交站台 30
5.2.3 优化方案总结 32
5.3 本章小结 34
结论 35
致谢 36
参考文献 37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出行总量增加,从而对交通工具的需求日益增加。交通工具的增添致使城市交通问题严重,拥堵或事故频发,因此,城市的公共交通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公交站台作为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其安排的合理性,实用性与便捷性对城市的发展尤其重要。
淮安市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的建设也日益发达。公交站台的合理设计优化,对于淮安市对外形象以及公交客运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经过多方面的调研勘察发现,淮安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避开公交站台设计的通病,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公交站台的长度大小不合理、交叉口停靠站位置不合理和站台的设计不美观等等。为了将淮安建成全国大都市,推进其全面发展,本课题以淮海南路作为基点,对此条道路上公交站台的布局、大小、选址、合理泊位数和站位数等进行设计优化。使其满足城市居民需求,适应环境需要,缓解交通的压力,进而推广到全市,建立一个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通过对国外文献的搜索与网上调查研究,我发现国外对于公交站台的研究处于前列。对于站台的选址,JL Moura和B Alonso采用顺序应用的两阶段模型分析了最优公交停车位置[1]。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实际情况,敏感性分析和研究不同的交通流、总线流和信号序列在公共汽车站的位置变化,最终确定选址。对于站台泊位数及站位数方面,公共汽车的到达和服务将遵循传统的泊松分布,但这与实际的交通情况有很大的不同。Y Liu采用一般分布代替泊松分布,通过计算排队系统相对度的相关值来计算公交车站泊位,然后将模型与现有的M/M/1和M/M/N模型进行比较,确定最佳泊位和站位数[2]。
2.国外研究现状
通过对国内众多资料的查阅,我发现国内也有许多专家在此方面进行过研究。
在对公交站台的尺寸大小研究方面,李东岳、焦朋朋[3]等人通过分析国内外常用的公交站台尺寸设计方法,基于排队论模型引入了公交到达率、服务台数、站台服务率等参数,建立公交站台尺寸设计模型。而罗钿[4]在分析公交站台区域长度的计算方法时,在对比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特点及局限性基础上,分别研究了单泊位和多泊位条件下,公交停靠站区域长度与泊位数、最大通行能力之间的关系。基于马尔可夫链,建立了公交停靠站平均排队长度模型。在高峰时段,车辆到达满足泊松分布,基于马尔可夫的停靠站区域长度模型,确定停靠站的区域长度。
公交站台的选址方面,戴炳奎[5]主要通过对公交站间距的研究来确定选址。他从各个方面研究公交站间距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站间距优化的一般原则,进而通过研究常用的优化模型,选择科学的目标函数,分析其约束条件,改进站间距模型。并分别对路段和交叉口两种情况的选址进行对比研究,提出选址建议。
对于公交站台泊位数和站位数研究方面,龚晓兰与魏中华[6]通过Vissim建立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的仿真模型,并结合相关数据,对不同泊位下公交停靠站的有效泊位进行了分析计算。东南大学的吕林[7]致力于站位数的研究,对于合理站位数的确定,他采用理论和实际调查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加以分析。主要运用站点通行能力计算方法、排队论及车头时距概率分析等方法,结合公交站点调查数据,分析站点通行能力与站位数、公交线路数、公交发车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适合我国交通情况的直线式和港湾式站点的站位数与站点通行能力的对应范围表。
1.3 研究内容及手段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tgc/jjtys/63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