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混合型基金与股票型基金的绩效比较研究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1
1.2 文献综述 2
1.3 研究方法 3
1.4 创新与不足 3
1.5 论文框架 4
2 数据来源与选取 4
2.1 基金数据的选取 4
2.2 模型中相关变量的选取与处理 5
2.3 基金数据预处理 6
3 收益与风险指标 7
3.1 收益指标 7
3.2 风险指标 9
3.3 风险调整收益指标 12
4 基金经理能力评价指标 17
4.1 TM模型 17
4.2 HM模型 19
4.3 综合分析 20
5 绩效持续性指标 21
5.1 交叉积比率法 21
5.2 经营状况法 21
6 主成分分析 22
6.1 相关原理 22
6.2 引入变量 24
6.3 主成分分析结果 24
6.4 基金总得分 28
结 论 31
致 谢 33
参 考 文 献 34
1 绪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一是基金的含义与发展。
基金是一种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间接投资方式,客户提供资金,由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托管人托管、管理人管理和运用于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进行投资,并按投资比例分配。相对其他投资方式,投资少、费用低、流动性强,而且这是一种组合投资,可以有效分散风险。
基金投资活动最早产生于英国,在20世纪20年代传入美国,二战后迅速遍及世界各地,现如今美国的基金投资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资产量和最完备的管理系统。
我国第一批投资基金是1991年10月成立的“武汉证券投资基金”和“深圳南山风险投资基金”,1998年“基金开元”和“基金金泰”成立,是封闭式基金发展的标志,2001年9月我国第一支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成立。近年来投资基金业发展迅速,基金品种日益丰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发展迅猛,经营业务活跃;同时法律规范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是基金评价机制的出现与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手中的余钱越来越多,自然将目光放在了投资上,但普通居民往往不具备专业知识,在投资基金时不能做出最有利的选择。为给投资者提出参考,有必要引入绩效评价模型,它是在除去基金收益和风险的偶然性的基础上,对基金经理的才能做出评价。
国外关于基金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理论已经十分丰富,自1952年Markowits从风险和收益关系的角度对资产投资定量分析开始,不断完善,先后建立Treynor指数、Sharpe比率和Jensen指数三大经典绩效评价指标,评价基金经理择时择股能力的TM模型等,以及单因子和多因子评价模型,不断创新运用高级计量工具、多角度全面的方法,评级机制已趋于成熟。
而国内评价理论研究开始较晚,缺乏创新,多借鉴国外成型方法对国内基金进行实证研究,但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研究[1]。
1.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一是研究基金绩效评价的意义。
对于普通居民来说,基金绩效评价模型可以很好的对基金运作状况作出评判,在参考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做出投资选择更有利于获得良好回报。
对于基金行业来说,一方面,基金绩效的科学评价能增强各方对基金运作的了解,督促基金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绩效评价可作为衡量基金管理人工作成效的客观工具,有助于基金管理人对基金运作过程中的不足进行调整,促进基金管理人和持有人的利益统一化,提高运作成效。当然基金绩效的评价也有助于基金投资策略的制定及监管者对监管法规的调整。
现今,我国在基金绩效评价机制研究方面比较滞后,因此重视并加强对基金绩效评价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二是选择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进行研究的目的。
当前我国市场上有股票型、指数型、债券型等多种基金,其中股票型基金由于是主动管理的,最能体现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能力,有一定评价价值,而混合型基金中也有股票型的成分,对这两类基金的选择有一定困难,有必要在基金绩效评价基础上对这两类做个比较。并且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是数量和规模上占比较大的两类基金产品,对这两种基金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我国当前基金产品的情况。
因此本课题主要研究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绩效比较。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Jack.L.Treynor(1965)[2]通过对过去十年美国共同基金的年收益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这些基金的绩效表现并没有超过市场组合标准。他提出Treynor测度,值越大,单位风险溢价越高,则可认为开放式基金绩效越好。
William F.Sharpe(1966)[3]利用夏普指数对过去近十年的美国共同基金年经营业绩进行分析,发现大多基金的绩效表现低于道琼斯工业指数,其收益率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金费用的不同。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sj/jsjkxyjs/60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