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氨基四唑异丙酸配体的zn(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字数:15194】
目 录
1前言 1
1.1配位化学概述 1
1.1.1配位化学发展简史 1
1.1.2配位化合物简介 3
1.2含氮杂环类配体配合物的性能研究概述 6
1.2.1.抗癌方面的研究成果简介 6
1.2.3.含能方面的研究成果简介 11
1.2.4.在吸附领域的研究成果简介 13
1.2.5.磁性方面的研究成果简介 16
1.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7
2实验部分 19
2.1试剂和仪器 19
2.1.1试剂 19
2.1.2仪器 19
2.2配体5氨基四唑异丙酸(Hatzipa)的合成 20
2.3配合物的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合成 20
2.3.1配合物[Zn(atzipa)2]n的合成 20
2.3.2配合物[Zn(atzipa)2(H2O)(EtOH)]n的合成 20
2.4晶体结构的测定 20
2.5红外光谱测定 23
2.6细胞迁移和MTT测定 23
3结果和讨论 25
3.1制备 25
3.2红外光谱分析 25
3.3晶体结构分析 27
3.3.1配合物[Zn(atzipa)2]n(1)的晶体结构 27
3.3.2配合物[Zn(atzipa)2(H2O)(EtOH)]n(2)的晶体结构 29
3.4配合物的抗癌性能分析 31
4小结 34
参考文献 36
论文发表情况 38
致谢 39
1前言
1.1配位化学概述
配位化学作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发展迅猛。现在我们做的配合物基本上都是将无机或有机配体与无机金属离子结合到一起形成的一种化合物。我们知道化合物内部之间都是通过化学键连接起来的,同样,配合物之间也是通过化学键连接的,配合物之间的化学键被称为配位键。具体的结合方法为金属离子提供空轨道,作为配体的原子诸如N,O原子他们提供孤对电子进入金属离子提供的空轨道形成配位键[1]。配位化学的出现开始让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出现交叉,不仅如此配位化学与其它学科诸如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固体化学也相互渗透,从本质上讲这门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他可以将无机金属与有机化合物结合起来从而生成一种新的配合物,该类化合物相对于传统的化合物具有一定的优点。配位化学具有着蓬勃的发展潜力,现在已经成为研究的热门领域[2]。我们可以利用不同金属与不同配体的组合,得到一些在生物或者化工领域具有优越性能的配合物,这些配合物根据配体的结构和金属的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最开始我们选用的配体只是为单纯的有机分子或离子,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对于配合物性能的需要,配体的范围已经变得极为宽广,一些无机分子例如氢(H2),氮(N2),磷(P),硫(S),二氧化碳(CO2)等也开始作为配体与金属进行配位;而中心原子方面也发展迅速,我们一开始只是选用过渡金属与稀土金属作为中心原子,现在也开始选用主族金属甚至非金属作为中心原子。正因为可以作为配体的元素数目与作为中心原子的元素数目增多,配位化合物的数目也有了一个长足的增长。我们对于配合物的研究主要为配合物的结构和配合物的应用,现在我们对于配合的结构已经探索的足够完全,现在的科学仪器可以及理论以让我们了解微观中配合物的具体结构和成键的方式。所以我们现在着重研究配合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配合物在光学方面,磁性方面,吸附分离方面催化和生物活性方面等具有着优越的性能。
1.1.1配位化学发展简史
在国外对于配位化学认识开始于19世纪初期,而对于配位化学进行系统的阐述是在19世纪中叶。1893年瑞士化学家维尔纳(Werner)在德国《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杂志上发表了名为《Contribution to the structure of inorganic compounds》的文章,这标志着配位化学的面世。而我国早在2300年前的周朝就有了配合物的使用记录,根据史书记载,当时使用的配合物应该就是二羟基蒽醌与铝钙离子生成的配合物,当时我国的对于配合物主要的应用为当做染料对衣服上色,而此时比国外发现第一个配位化合物早了将近2000年,虽然我国对于配合物的应用比国外早如此长的时间,但是我国古代的炼金术师并没有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普鲁士蓝(Fe4[Fe(CN)6]3)作为第一个配位化合物为大家所认知,普鲁士蓝是在1704年,柏林的一位科学家Diesbach发现的[4]。下一个比较有名的配合物就是法国的分析化学家Tassaertassaert发现的[Co(NH3)6]Cl3,该配合物的发现非常偶然,他是一个分析化学家所以要进行大量的分析化学实验,当他在测定物质中Co含量时,它将沉淀用的NaOH转变为NH3H2O.滴定时出现了黄色的晶体([Co(NH3)6]Cl3)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有限,所以他对这种黄色的晶体结构分析不清楚将其称为Complex。其实在此之后之后他再次进行试验合成了Co Cl36NH3, Co Cl35NH3,Co Cl34NH3, Co Cl33NH3,Co Cl32NH3。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hxycl/hxsf/83626.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