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宁心除烦丸急性毒性及药效学实验研究

2022-03-05 13:51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引发了人们的压力不断的增加。许多人出现了情绪低落、失眠多梦、惊恐易怒、不思饮食、胁肋胀痛等一系列症状。临床将这些症状称为“抑郁症”。为了缓解人们的这些“抑郁”状态,医院都开始抗抑郁药物的研究。本论文中的宁心除烦丸是陕西中医医院的院内制剂,主要由连翘心、莲子心、黄连、香附、巴戟天、柏子仁等十五味中药组成,用来治疗焦虑症、抑郁症。 本文观察小鼠接受过量的宁心除烦丸产生的急性中毒反应,为多次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设计剂量、分析毒性作用的靶器官、分析人体过量时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宁心除烦丸按45.5%的最大浓度及40mL/kg的最大给药体积,24小时给KM小鼠灌胃3次,观察14天。实验结果是小鼠无1只死亡,也无明显中毒反应,因而测得宁心除烦丸最大受试药物量为54.5g/kg,相当原生药154.78g/kg,为临床人拟用量的363.3倍。通过药效学实验[1]建立小鼠“失望”、“不动”模型小鼠悬吊法实验、游泳法实验;异烟肼致小鼠惊厥验证宁心除烦丸抗抑郁、抗焦虑作用,进一步为宁心除烦丸的临床作用提供依据。在实验时取昆明小鼠60只,将实验的昆明小鼠依次分为水组照组、大、中、小剂量组各一组、中药阳性组、西药阳性组总共6组,每各组别10只小鼠。在对小鼠进行给药14天后,①记录小鼠“失望”、“不动”的时间;②记录惊厥潜伏期,各组出现惊厥死亡的数目。比较各给药组指标水组照组间差异。与空白组比较,宁心除烦丸具有小鼠“失望”、“不动”的时间减少和,有效剂量为3.0g/kg(P<0.05);宁心除烦丸具有显著延长小鼠惊厥潜伏期作用,有效剂量为1.5g/kg(P<0.05)。因此得出宁心除烦丸灌胃给予小鼠具有丸抗抑郁、抗焦虑作用,起效剂量为1.5g/kg(P<0.05)。
目 录
1.绪论 1
1.1主题的目的和意义 1
1.2传统医学对抑郁的认识 2
1.3郁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2
1.4西医对于抑郁的认识 3
1.5复方中药物的组成 4
1.6药物的功效 4
2.实验研究 5
2.1急性毒性实验 5
2.1.1实验条件 5
2.1.2实验方法 5
2.1.3实验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结论 7
2.2药效学实验 7
2.2.1药品与试剂 7
2.2.2动物与仪器 8
2.2.3药物的配置 8
2.3宁心除烦丸对小鼠“失望”“不动”行为的影响 8
2.3.1悬吊法 8
2.3.2游泳法 9
2.4宁心除烦丸对异烟肼致小鼠惊厥的对抗作用 10
结 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1.绪论
1.1主题的目的和意义
伴随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人们的社会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加,因此许多人开始出现情绪低落、失眠多梦、惊恐易怒、不思饮食、胁肋疼痛等一连串与“抑郁症”相关的症状。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网站数据调查结果说明,2020年,抑郁症将在2020年成为全世界的第二大疾病,抑郁症的发病率仅仅只是在缺血性心脏病之后。在中国,据推算抑郁症患者已达到9000万[2],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抑郁症的患病人数在不断呈上升趋势。“抑郁症”有关治疗也已经成为一个人们所必须重视的问题。
近些年来,祖国传统医药在不断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祖国的传统医药文化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选择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时,许多的患者都在犹豫,西医在治疗抑郁时,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患者必须长期服用药物,且西药的价格昂贵;因为一些患者的经济能力有限,承担不起相应的费用。所以许多患者在逐步接受并开始使用中药进行治疗。中医中许多经方都有治疗抑郁的作用。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以及一些新的复方。例如,本文中的宁心除烦丸。对于抑郁的治疗,中医的观点有很多种,但大多治疗药物都有抑郁的作用,所以,中医对于抑郁的治疗,主要治疗方法是以疏肝为主,体现了中医中“治郁调肝”的作用。
中药作为我国的传统药物,具有着毒副作用较小、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价格便宜等特点。本文中的宁心除烦丸是陕西中医医院的院内制剂,主要由连翘心、莲子心、黄连、香附、巴戟天、柏子仁等十五味中药组成,用于心阴虚、心火炽盛之焦虑不安、情绪低落,可用来治疗焦虑症、抑郁症。本文将通过急性毒性实验及药效学实验,观察宁心除烦丸的急性毒性作用以及抗焦虑、抗抑郁作用,进一步为宁心除烦丸的临床应用提供现代药理及安全用药的科学依据。
1.2传统医学对抑郁的认识
抑郁和焦虑被认为是同一种情感障碍的两个步骤,不同阶段的比例症状不同,有研究表明,最初被诊断为焦虑症的患者有24%到最后被更改为抑郁症[3]。抑郁症在当代社会中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心理性疾病,临床以情绪低落、失眠多梦、惊 恐易怒、不思饮食、胁肋胀痛为主要临床特征。虽然在我国古代医书典籍中没有明确的出现“抑郁症”这一病名,但是在许多的医书中都有与“抑郁症”临床症状相似的病症。例如古籍中记载的“梅核气”、“噎膈”、“癫证”等,在临床上都有许多类似的症状。这些疾病的病因都与“情志”有着很大的因素,患者大多数都有忧愁、焦虑、恐惧等临床症状。所以将这些病症统一归于“郁症”的范围。
抑郁症,属于中医内科学中情志病的范围,传统医学将其称为“郁症”。郁症的起因是由情志不舒、气机阻塞而引起的。“郁症”,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情志病。在许多医书典籍中,关于情志病的记载有很多,最早记载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人有五脏配五气,以生喜怒思悲恐,肝志在怒,心志在喜,脾志在思,肺志在悲,肾志则在于恐[4]。在我国古代医书中,有许多的医书中都有着关于郁症症状的相似记载。例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就记载了五郁的有关治疗方法,木,在人体五脏所对应的是“肝”,所以,有关木郁病症,在治疗时就因该以“疏散为主”;火对应的五脏为“心”,故火郁的治疗,则是以“发散”火邪为主;土所对应对的为脾,土郁的治疗,则应该借助脾的特性,在治疗时应该祛除湿邪;金对应的是“肺”,金郁的治疗,应当以宣泄为主。《丹溪心法》中提出六郁分别为:气郁、血郁、火郁、食郁、湿郁、痰郁[5]。
1.3郁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从古至今,大多数医者对于抑郁症的病因的观点是由于情志失调、脏气素虚、思虑劳倦所引起的,郁症的发生,与人体脏器“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与心与脾的关系。肝在中医中主要是具有“通畅”的功能,古代的众多医家以木的生长、舒畅调达来比喻肝的疏泄功能。脾主要只对于食物的汲取以及消耗,脾出现异常,就会导致人体的情绪出现异常。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在人体中心脾不足,就会导致人出现健忘、乏力等一系列现象。《景岳全书郁证》提到:“要是因为人体的心情所引起的情志变化,就可能会导致郁症的出现。”着重说明了“心”在抑郁症发病时期所产生的重要作用[6]。
中医医学大家宋修英先生认为,一般古籍中都有记载有悲乃肺之志,在声为哭,在液为涕等,但对悲哭的具体论述少之又少。所以当人体脏器平和、气血充足时,人的五志自然而然就会稳定,不至于表现出一些太过或者气血不足的表现,如果人的脏腑出现异常,脏腑不论是虚亦或者是实,人的五志就会有不同的症状出现。当人体自身肺气壅实,“则病喘咳上气,肩背痛、汗出”;当人体肺气不足之时不足,人体自身就会出现“声嘶,说话无力,人体的少气不够时,就会产生虚寒乏力”以及“恐惧、皮毛竖立起来”。由此可知:悲伤哭泣之证,乃肺气不足之症候。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zyx/69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