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不同种植密度对沙氏鹿茸草寄生生长的影响【字数:7457】

2024-02-25 17:47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近年来随着沙氏鹿茸草市场需求量增大,仅靠野生采挖的沙氏鹿茸草资源供不应求,开展人工栽培是保障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种植密度是保障其产量和质量的有效手段。本实验以马唐作为沙氏鹿茸草的寄主,设计了四个密度水平2株、4株、8株、16株,探究沙氏鹿茸草在4种不同的种植密度下寄生生长的情况,将苗高、根长、叶片数、总根数、吸器数、鲜重和干重作为观测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七个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盆栽条件下,每盆种植8株沙氏鹿茸草时,其苗高、根长、叶片数、总根数、吸器数、鲜重和干重均显著高于2株、4株和16株,生长最好;每盆种植4株,生长优于每盆16株;每盆种植2株时,生长最弱。因此,在盆栽条件下,以马唐为寄主,最佳种植密度为每盆8株沙氏鹿茸草。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实验材料2
2实验方法2
2.1寄主马唐的栽培和处理2
2.2沙氏鹿茸草种子的处理密度设计2
2.3指标测定3
2.4数据分析3
3结果分析3
3.1不同种植密度对沙氏鹿茸草苗高的影响3
3.2不同种植密度对沙氏鹿茸草根长的影响3
3.3不同种植密度对沙氏鹿茸草叶片数的影响4
3.4不同种植密度对沙氏鹿茸草总根数的影响4
3.5不同种植密度对沙氏鹿茸草吸器数的影响5
3.6不同种植密度对沙氏鹿茸草鲜重的影响5
3.7不同种植密度对沙氏鹿茸草干重的影响6
4结论与讨论7
致谢8
参考文献8
不同种植密度对沙氏鹿茸草寄生生长的影响
引言
引言
沙氏鹿茸草(Monochasma savatieri Franch.ex Maxim),又名绵毛鹿茸草、千年艾、千重塔、白路箕、龙须草、土茵陈、毛茵陈等,为玄参科鹿茸草属多年生草本半寄生植物[1]。全株有白色茸毛,生于向阳山坡上[2],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等地[3]。沙氏鹿茸草是我国传统的优良林源药用植物,以全草入药,具清热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解毒、祛风止痛和凉血止血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感冒、肺炎发热、咳嗽、吐血、赤痢、便血、牙痛、乳痈、月经不调、风湿骨痛等疾病[4]。沙氏鹿茸草的主要药用有效成分有黄酮类、生物碱类、皂苷类和多糖类[58],其中黄酮类成分木犀草素含量较高,具有抗氧化、镇咳、抗菌抗炎、增强免疫和抗癌等作用。
目前沙氏鹿茸草来源仅靠野生采挖。近年来随着沙氏鹿茸草的市场需求量增大, 而其野生资源有限,再生能力差,过度采挖和环境变化使沙氏鹿茸草资源濒临枯竭[9]。因此,为保障沙氏鹿茸草原料的持续供给,开展野生抚育和人工栽培是保障沙氏鹿茸草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此外,国内外对于沙氏鹿茸草的研究主要包括药材质量监控、药效评价以及化学成分分析等方面[5,10,11],张舒婷等[5]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沙氏鹿茸草中木犀草素的含量,经检验此测定方法简便可行,且重复性良好,适用于沙氏鹿茸草药材的质量监控;郑巍等[10]在研究沙氏鹿茸草的化学成分时,采用柱层析法第一次从原植物中提取出化合物7,8dehydroboschnialactone,并分离出argyol, liquirtigenin, βsitosterol, phydroxycinnamic acid, 2hydroxy4methoxybenzonic acid, phydroxyphenylethanol和protocatechuic acid等七种化合物。之后又采用小鼠戊四唑癫痫法,发现沙氏鹿茸草氯仿提取物具有较显著的抗癫痫作用。关于人工栽培技术方面,夏晨等[12]采用野外观测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发现种子成熟之后,若不能遇到适宜萌发条件,会很快失去生命力,而造成更新率极低。陈艺芳等[14]通过研究不同赤霉素浓度和发芽温度对沙氏鹿茸草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等萌发特性的影响,发现沙氏鹿茸草种子在一个月内不存在休眠现象,且种子在浓度为800 molL1的赤霉素中浸泡24 h之后以温度为25 ℃的条件下发芽快、发芽率高、且出苗整齐。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种子生物学特性 [1213],以及种子的萌发、组培苗的愈伤诱导与培养等方面[1417]。
任何一种植物的生长,往往受其种植密度的制约,不科学、不合理的种植密度会影响栽培作物的品质和产量[18]。因此研究种植密度对沙氏鹿茸草寄生生长的影响是保证沙氏鹿茸草药材品质与产量的有效手段。通过张广菊等[19]对玉米适宜栽培密度的分析,可总结出在栽培生产上不合理种植密度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影响:① 主观认为株多则产量多;② 农机农艺不配套;③ 栽培技术应用方面不够灵活;④ 粗放型管理。在其他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使其产量达到最优化[20]。而合理的种植措施有:① 因地制宜;② 根据品种特性进行密度种植;③ 对不同的植物配套不同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
沙氏鹿茸草是一种半寄生植物,靠吸器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能进行光合作用,在无寄主植物的条件下亦能生存一段时间[21],但无法完成其生活史[22]。本研究以马唐作为寄主,进行不同种植密度水平实验,探究在盆栽条件下,沙氏鹿茸草适宜生长的种植密度,以期为生产栽培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依据。
1实验材料
沙氏鹿茸草果荚于2017年5月采自江西永丰,原植物经大学郭巧生教授鉴定为玄参科沙氏鹿茸草Monochasma savatieri Franch.ex Maxim,经自然风干,4℃冰箱保存[14,23];马唐种子(购自市场,种子经大学郭巧生教授鉴定为禾本科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48个同等规格的花盆(底部直径11.5 cm,顶部直径21 cm,高12 cm);细河沙;营养土;多菌灵;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直尺;BH200电子显微镜。
2实验方法
2.1寄主马唐的栽培和处理
2018年3月15日,将细河沙和营养土以2:1(体积比)的比例混匀,每盆装入等重的混合基质,用多菌灵浇透。试验共设4个处理,每组12个重复。3月16日将马唐种子撒入花盆(表面面积约为346 cm2)中,每盆30粒,两周后待其生长稳定进行间苗,每个花盆保留7株长势一致的马唐,保证马唐均匀分散生长。
2.2 沙氏鹿茸草种子处理与密度设计
4月15日,将沙氏鹿茸草果荚在清水中浸泡2小时,采用水剥法获得沙氏鹿茸草种子,置于800 mgL1赤霉素溶液中浸泡24小时,用蒸馏水冲洗35遍[14]。将经过处理的沙氏鹿茸草种子直接播种在已经种有寄主马唐(苗高约7 cm)的花盆表面,为保证出苗数,每盆播50粒种子。四周后,待沙氏鹿茸草生长稳后定进行间苗。每个处理分别保留2株,4株,8株,16株长势一致的沙氏鹿茸草,且间苗后保证沙氏鹿茸草均匀分散生长。每个处理12个重复。期间日常浇水管理。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zyx/564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