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吸器诱导因子dmbq对沙氏鹿茸草吸器形成的影响【字数:7184】

2024-02-24 17:3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采用单因素变量法,研究5种不同浓度的DMBQ溶液对沙氏鹿茸草生长的影响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选择叶片数、苗高、根长、侧根数、根尖数、根基数、根分叉数、总鲜重、地上部分总鲜重、地下部分总鲜重和吸器数目11个指标进行隶属函数分析将11个隶属函数值计算并求平均值以评价DMBQ浓度对沙氏鹿茸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0.1 µmol·L-1、1 µmol·L-1、10 µmol·L-1、 100 µmol·L-1的DMBQ溶液对沙氏鹿茸草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它们的隶属函数均值分别为0.67、0.74、0.73、0.65,其中1 µmol·L-1 DMBQ溶液的促进作用最显著。0.1 µmol·L-1的DMBQ溶液对吸器数目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4
1实验材料4
2实验方法 4
2.1沙氏鹿茸草种子的处理 4
2.2不同浓度DMBQ水溶液的处理5
2.3指标测定5
2.4数据处理5
3结果分析5
3.1不同浓度DMBQ溶液对沙氏鹿茸草叶片数的影响5
3.2不同浓度DMBQ溶液对沙氏鹿茸草苗高的影响 6
3.3不同浓度DMBQ溶液对沙氏鹿茸根长影响 7
3.4不同浓度DMBQ溶液对沙氏鹿茸草根基数的影响 7
3.5不同浓度DMBQ溶液对沙氏鹿茸侧根数的影响 8
3.6不同浓度DMBQ溶液对沙氏鹿茸草根尖数的影响 8
3.7不同浓度DMBQ溶液对沙氏鹿茸草根分叉数的影响 9
3.8不同浓度DMBQ溶液对沙氏鹿茸草总鲜重的影响 10
3.9不同浓度DMBQ溶液对沙氏鹿茸草地上部分总鲜重的影响 10
3.10不同浓度DMBQ溶液对沙氏鹿茸草地下部分总鲜重的影响 11
3.11不同浓度DMBQ溶液对沙氏鹿茸草吸器数目的影响 12
3.12用隶属函数法对4个不同浓度处理进行综合评价 13
4结论与讨论 13
致谢15
参考文献16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吸器诱导因子DMBQ对沙氏鹿茸草吸器形成的影响
引言
引言
沙氏鹿茸草(Monochasma savatier Franch.ex Maxim)为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鹿茸草属多年生半寄生草本植物[1] 。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部主产于江苏、安徽、山东、浙江、江西等省份。干燥全草入药,名叫鹿茸草,别名千年艾、千重塔、龙须草、白路箕、毛茵陈、土茵陈[2]。味苦;涩;性凉。具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祛风止痛之功效。主治感冒;咳嗽;肺炎发热;牙痛;小儿鹅口疮;风湿骨痛;疮疖痈肿;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崩漏;便血;叶血;外伤出血[1]。
沙氏鹿茸草就是一种兼性半寄生植物,它可以在没有寄主的情况下可存活一段时间,并在没有寄主伴生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生活史,但在无寄主伴生情况下生长速度较有寄主情况下的生长速度慢了很多[3]。
沙氏鹿茸草与寄主植物建立联系的关键部位是吸器[4]。沙氏鹿茸草的吸器分为2类,初生吸器和次生吸器。种子萌发时即开始发育的吸器为初生吸器,初生吸器多生长于根的顶端;幼苗长成后发育的吸器为次生吸器,次生吸器多发生于侧生根或次生根[4]。吸器能够侵入寄主的根将寄主植物与寄生植物的维管组织连在一起,通过吸器连接寄生植物从寄主植物中获取水分和营养物质[4]。此外Tennakoon 和 Pate 的研究发现,铁青树属寄生植物O. phyllanthi与寄主植物Acacia littorea在氮类物质交流时吸器可以合成物质[5]。因此,吸器对于寄生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吸器诱导因子是寄主植物释放的一种次生物质,多数寄生植物通过吸器诱导因子识别寄主植物寄生植物的吸器,只有通过这种信号的诱导才能成功发育为功能性的吸器。吸器诱导因子能激活寄生植物的发生过程特别是在吸器形成时作用尤为突出[6]。吸器诱导因子共有类黄酮类(flavonoids)、对羟基酸类(phydroxy acids)、醌类(quinones)和细胞分裂素( cytokinins)4大类。DMBQ是吸器诱导因子中的一种醌类物质。Albrecht的研究表明,2,6DMBQ对于促进根寄生植物Triphysaria versicolor吸器形成与发育的作用最为显著[7]。但至今为止,沙氏鹿茸草的相关研究和报道较少且多集中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目前DMBQ对沙氏鹿茸草吸器形成的最适浓度的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本实验探究不同浓度的DMBQ溶液对沙氏鹿茸草吸器形成的影响,为研究DMBQ溶液对沙氏鹿茸草吸器形成提供科学依据。
1 实验材料
采集于湖北黄石的沙氏鹿茸草种子;50孔穴盘;DMBQ溶液;营养土;细河沙。
2 实验方法
2.1 沙氏鹿茸草种子的处理
将沙氏鹿茸草果荚在清水中浸泡2小时,采用水剥法获得沙氏鹿茸草种子,置于800 mgL1赤霉素溶液中浸泡24小时,蒸馏水冲洗35遍,置于铺有2层滤纸的培养皿(直径为9 cm)中,将培养皿放入温度为25℃、光照时间为12 hd1的光照培养箱中,连续培养33天。
2.2 不同浓度DMBQ水溶液的处理
将在光照培养箱中培养33天的幼苗取出(每棵苗只有2片子叶),移栽至穴盘中,栽培基质为营养土:细河沙=2:1,移栽前用1:2000多菌灵浇透。每个穴口移栽一棵幼苗后,放回光照培养箱中,连续培养15天。15天后分别配制0.1 µmolL1、1.0 µmolL1、10.0 µmolL1、100.0 µmolL1的DMBQ溶液浇灌幼苗根系,以蒸馏水浇灌的沙氏鹿茸草幼苗作为空白对照,每个处理进行20个重复,继续培养30天。
2.3 指标测定
将沙氏鹿茸草取出,用流水清洗干净根系后测定各处理的苗高、根长、叶片数、根基数、侧根数、根尖数和根分叉数。用电子天平称量沙氏鹿茸草的总鲜重、地上部分鲜重和地下部分鲜重并记录。将沙氏鹿茸草根系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吸器发生情况并统计吸器发生的数目。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zyx/561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