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鸭跖草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附件)

2021-01-11 17:51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鸭跖草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选择出最佳的提取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超声时间、超声温度及超声功率对鸭跖草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以L9(34)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最终得到最佳的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25,乙醇浓度70%,超声时间20min,超声功率80W,提取率为1.793%。该工艺能有效的提取出鸭跖草中的总黄酮,提取效率高,方法可靠,稳定。
目 录
1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 1
1.2 鸭跖草的生物学性状、采收及加工 1
1.3 化学成分研究 2
1.3.1 黄酮及其苷类化合物 2
1.3.2 甾醇类 2
1.4 药理作用研究 2
1.4.1 调节血糖水平 2
1.4.2 抗氧化作用 3
1.4.3 抑制细菌作用 3
1.4.4 抗炎作用 3
1.4.5 镇痛作用 4
1.4.6 抗流感病毒作用 4
1.4.7 临床新用途及其他作用 4
1.5 提取方法研究 4
1.6 鸭跖草的应用及研究展望 5
2 实验部分 6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6
2.1.1 实验仪器 6
2.1.2 试剂及药材 6
2.2 实验方法 6
2.2.1 原料的预处理 6
2.2.2 提取工艺及含量测定 6
2.2.3 超声提取工艺 10
2.3 小结 16
结 论 17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20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是鸭跖草科鸭跖草属植物,别名竹节草、蓝花菜,主要分布于热带,少数种产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产13属49种,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尤以西南地区为盛[12]。鸭跖草始载于《嘉佑本草》,为清热解毒药。在陕西省的山区、半山区广为分布,但很少作为中药使用,任其岁岁荣枯,十分可惜。鸭跖草早已载入《中国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药典》[3],功用为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主治感冒发热,热病烦渴,咽喉肿痛,水肿尿少,热淋涩痛,痈肿疔毒。据此,鸭跖草的开发与利用对我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药研究的重视,人们针对鸭跖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现鸭跖草中的黄酮类物质具有抗肿瘤、解毒、抗病毒、免疫调节、强心、镇痛及镇静等方面的作用。因此,黄酮类化合物的众多生物活性与药理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国内外的研究发现,黄酮类的化合物不仅具有多样化的生物学活性,而且还具有使用剂量小、见效速度快、毒性较低等优点,所以在食品、药品、医药及保健等领域都有着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研究鸭跖草中总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以鸭跖草为原料,选择了一定浓度的乙醇溶液作为提取剂,采用超声提取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选择出最佳的工艺条件,从而为鸭跖草的进一步利用与开发,实现最大化利用鸭跖草资源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2 鸭跖草的生物学性状、采收及加工
一年生草本,植株高15~60cm。多须根。茎多分枝,具纵棱,基部匍匐,上部直立,仅叶鞘及茎上部被短毛。单叶互生,无柄或近无柄;叶片卵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4~10cm,宽1~3cm,先端渐尖基部下延成膜质叶鞘,抱茎,叶脉平行。总苞佛焰苞状,有1.5~4cm长的柄,与叶对生,心形,稍镰刀状弯曲,先端短急尖,长1.5~2.4cm,边缘常有硬毛。聚散花序生于枝上部者,花3~4朵,具短梗,生于枝最下部者,有花1朵,梗长约8mm;萼片3,卵形,膜质;花瓣3,深蓝色,较小的1片卵蕊6,能育者3枚,花丝长约13mm,不育者3枚,花丝较短,无毛,先端蝴蝶状;雄蕊1,子房上位,卵形,花柱丝状而长。蒴果椭圆形, 2室,2瓣裂,每室种子2颗。表面凹凸不平,具有白色小点。花期7~9月,果期9~10月。生于海拔100~2400m的湿润阴处,在沟边、路边、田埂、荒地、宅旁墙角、山坡及林缘草丛中均常见。
鸭跖草的采收一般在6~7月开花期采收,全草株高15~60厘米左右,将枝条密集的细弱枝及叶片丛生的大叶采摘下来,用清水洗净,出去杂质后,洗净,闷润2~4小时,切长段,干燥。可煎汤内服,也可捣敷外用,素有清热解毒,消水利肿。
1.3 化学成分研究
鸭跖草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经过国内外学者的共同研究,分离鉴定出其中的部分化学成分。其中具有生物活性的主要成分包括,黄酮及黄酮苷类、生物碱类、甾醇类、酚酸类等。
1.3.1 黄酮及其苷类化合物
黄酮及黄酮苷类成分是该植物中目前发现种类最多,也是最为普遍的成分类型。Shibano Makio[4]等人报道了黄酮苷类成分包括Vitexin、Isovitexin、Swertisin、Orientin、Isoorientin以及鸭跖黄酮苷。Takeda[5]等人从鸭跖草中分离鉴定2个黄酮苷类化合。还有学者[6]从鸭跖草中分离得到11个黄酮及黄酮苷类化合物。有关该属植物的报道主要集中在植物生理方面,但化学成分研究的报道相对[7]较少,从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中分离鉴定了鸭跖黄酮苷(Flavocommclin)、木栓酮、黑麦芽内酯(Io1iolide)、β谷甾醇(βSitosterol)、1甲氧基甲酰基β2,9二氮芴(1CarbomethoxyβCarboline)、多种花色苷、正三十烷醇、对羟基桂皮酸(βHydroxycinnamic acid)、胡萝卜苷(Daucosterol)等十种化合物。
1.3.2 甾醇类
该植物中甾醇类成分报道较少,而且也均为常见的甾醇类。
1.4 药理作用研究
1.4.1 调节血糖水平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一种治疗糖尿病的新药,对糖尿病并发症,肥胖症及相关疾病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在寻找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过程中,有人发现鸭跖草的甲醇提取物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9]。利用粗提的猪小肠α葡萄糖苷酶来检测其抑制活性,发现当以淀粉、麦芽糖及蔗糖为作用底物时,鸭跖草中的化学成分1去氧野尻霉素,α同源野尻霉素有很强的抑制活性,这就为鸭跖草用于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日本学者Shibanom[10]等也报道了鸭跖草中的1脱氧野尻霉素,2,5二羟甲基3,4二羟吡咯烷有很强的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将这两种成分溶于蔗糖或麦芽糖溶液中,喂饲禁食24小时的小白鼠,30分钟后检测血糖,结果表明,鸭跖草的这两种成分均有显著抑制血糖升高的作用。
1.4.2 抗氧化作用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zygc/42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