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唐舞蹈中袖舞的形态美
一、中国汉唐袖舞的起源及发展态势 1
(一)汉唐袖袖舞的起源 1
(二)汉唐袖舞的发展态势 2
二、汉唐袖舞的建立及创建历程 2
(一)汉唐袖舞的创建历程 2
(二)汉唐袖舞的最终建立 3
三、汉唐袖舞的形态之美研究 3
(一)汉代时期的袖舞形态美特征 3
(二)唐代时期的袖舞形态美特征 4
(三)汉代袖舞与唐代袖舞的形态美比较 4
结 论 6
参考文献 7
致 谢 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飞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国现代娱乐文化艺术的需要也不断地上升,此外,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国外各种潮流的文娱艺术(特别是舞蹈等形体艺术)不断流入到我国,特别是在韩风的冲击下,使我国现代文娱艺术越来越偏离我国民族的风格;而且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发展,文化的差异性越来越得到世界各族人民的肯定和接受,这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在新形势下,在现代娱乐文化艺术中要努力运用中国传统元素,并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汉唐袖舞的起源及发展态势
(一)汉唐袖袖舞的起源
1.“楚舞”在春秋战国时期对汉唐袖舞的影响
“楚舞”即我国春秋战国之际楚民族的乐舞,不仅和华夏传统乐舞风格判然不同,而且和同时期的长江流域巫祀乐舞(主要包括吴越、巴蜀等地)。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长江中游地区为基地的地方性乐舞艺术体系,而其独到之处是其强大的兼容性,在发展的过程中混融了当时的南方蛮夷巫风传统,原始活力四射、情趣浪漫、地方特色鲜明;同时又顺应时代要求,不断吸取了中原华夏礼制史官文化,理性文明璀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璨、音容豪迈。同时由于楚国疆域辽阔、民族繁多,乐舞也是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但其根源则都来源于娱神的巫音巫舞(其中音乐、舞蹈和诗是原始宗教活动的主要表现),但随着农耕文明和小农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楚乐舞前身的娱神艺术也随之不断脱离宗教意义而走向娱人艺术,开始流入民间团体表演、宫廷表演等。受当地文明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楚乐舞的表演的过程中注重追求表演场面的华丽和绚丽,追求表演者装饰的惊艳和精美(包括艳丽的服饰、芬芳的香料和灿烂的鲜花或雉羽等),追求乐舞形象的形象和动人,而这些外在的乐舞表演要素则为袖舞奠定了基础。
2.汉代“百戏”与“女乐”的继承与升华
汉代百戏繁盛(包括找鼎、寻幢、吞刀、吐火等各种杂技戏法),各种装扮人物的乐舞不仅盛行于宫廷,也盛行于民间。女乐流行,出现女子放弃家务和纺织去学乐舞当女巫的社会现象,而这些发展现状均对汉代袖舞产生了深远影响。使汉代袖舞在表演过程中其最大的特色就是乐舞的飘逸性,而在当时的文明熏陶下要体现楚舞飘逸风格的重要手段就是舞者的长袖,“长袂拂面”“抚修袖以翳面”便形象地再现了楚舞的美。而且舞蹈和器乐演奏带有故事性,符合当时时代风貌的综合性娱乐节目。到了汉代,舞蹈依旧被汉朝继续沿用,宫廷舞蹈品种繁多(包括长袖舞、桑林舞、猎舞、羽舞等),但在艺术层面都追求轻柔美,追求借助舞女纤细灵活的腰肢、华艳惊艳的服饰造就轻柔美,而长袖和细腰却是楚舞的基本特征(如“舞者小腰秀颈、华采衣兮若英、弱颜固植、目曾波些”等),而这些纤腰、宽袖、长衣均为汉唐袖舞具备的特征之一。
(二)汉唐袖舞的发展态势
1.起步与“第一次飞跃”
袖舞顾名思义就是以“袖”为表演道具的一种舞蹈。而作为服饰道具的“袖”随着民间艺术的发展也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从中国古戏曲中提炼出来的“水袖”(前身称为“水衣”)由袖身(穿在身上的部分)和袖体(衣服袖口延伸出去的长袖部分)两部分组成。而原始的舞蹈艺术永远服务于广大宗教活动(“舞”和“巫”相通),而“袖”便是献祭时候舞蹈的一种舞具,以献祭神灵。而随着汉代经济的不断壮大,水袖迎来了“第一次飞跃”。形式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出现喇叭袖形状的宽长舞袖和细长细长的舞袖两种形态,同时出现纵向延长发展态势,袖子越来越长,长达几米。另外一种则横向发展,袖式短而宽,称为“巾”,“巾舞”随之出现并快速发展。
2.第二次飞跃与繁荣发展
汉代的几位君主均是狂热的歌舞欣赏者(如汉高祖、汉武帝等),作为统治者大型推崇舞蹈,必定会促进舞蹈(汉唐舞蹈以袖舞为主)普及化。汉武帝在位期间大肆推崇儒家文化,而作为儒家文化表现形式之一的歌舞必定会成为推崇的内容。为此,他设立了专门管理歌舞的乐府,而且还大规模组织歌舞百戏,款待使节,传播歌舞戏曲文化,引来广大老百姓聚街围观。汉朝也因此出现“前授生徒,后列女乐”景象,使得袖舞出现第二次飞跃与繁荣发展局面。
二、汉唐袖舞的建立及创建历程
(一)汉唐袖舞的创建历程
袖舞是汉朝最流行的舞蹈,它主要包含独舞、双人舞和三人舞三种形态。同时由于汉代盛行百戏,经常出现杂技、武术、幻术等和舞蹈掺和演出的情况,而这对汉唐袖舞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武术和杂技中的跳、转、翻、滚等技巧被袖舞艺术相互吸收和融汇,歌舞形式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如巾舞和绸舞等),从而不断丰富了袖舞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更为汉唐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袖舞创建提供了充足的艺术祭奠。社会上也不断出现描写歌舞的诗赋,专门描写歌舞的著作(如《舞赋》等著作)。
(二)汉唐袖舞的最终建立
楚地的祀神歌舞直接为汉代宫廷所传承,而楚舞以袖舞为主。汉朝是我国舞蹈繁盛时期,在行政管理方面汉武帝亲自成立了专门管理歌舞的乐府,大规模组办歌舞百戏;文化教育方面出现儒家乐舞教育,正经的大儒也迷恋歌舞,在歌舞生平中讲学论道;民间流传方面更是较为开明,出现女子放弃农耕纺织去学跳舞当巫女,民间歌舞热闹非凡。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全社会出现不论皇室或普通平民百姓都能歌舞,都可以随时随地歌舞的开明局面,但即兴表演却是皇室子孙所具备的特长。
三、汉唐袖舞的形态之美研究
(一)汉代时期的袖舞形态美特征
1.轻盈柔美的锦袖翻飞
“君似飞鸾,袖如回雪”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汉代锦袖翻飞的美,纤秀婉约的体态与飘动长袖的舞姿融为一体,共同呈现长袖拂垂翻飞,时而慢舞、时而急翻双翻,一片生机盎然。汉代是歌舞发展的高峰时期,融合和百戏、武艺、杂技等技艺,使袖舞与楚舞、秦朝相比有了更加精湛的技艺(包括有片袖、冲袖、抖袖、甩袖和扬袖等技艺)。对舞者身段的柔韧性提出了很高要求,需要大幅度横向折腰,更追求机迅体轻;同时锦袖的袖身越来越长,不断增加了锦袖的挥洒难度,进一步对舞者臂力和腰功技巧提出新的要求。
2.婀娜多姿的腰部美感
汉代时期的袖舞特征之一就是追求“阳刚之美”,但对舞者形态美则追求“轻柔”。对于舞女要求也相对比较高,特别是舞女纤细的腰肢是轻柔美造成的主要元素之一(如“舒妙婧之纤腰”“美要眇兮宜修”等词均描写了舞女灵活纤细的腰肢),主要得力于腰肢的纤细灵活,借舞女婀娜多姿的腰肢动作展现汉代袖舞展现的人体曲线美,追求浪漫主义艺术美;初次之外,对舞女的容貌要求也相对较高,面容较好柔美(如“弱颜固植”“长发曼”“抚修袖以翳面”等词均描述舞女的轻柔美);同时对于舞者的腰功要求则更高,特别是腰肢的柔韧度(如“妙婧纤腰、腰肢偃仰、小腰秀颈”等都描述了汉舞对腰肢形体要求)。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wdx/24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