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微电影飘香港城导演阐述【字数:7162】

2023-01-15 13:56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在做纪录片选题的选择时我最初立意为拍摄连云港这座城市的优美风景,纪录山水风光,展现风土人情。最终选题为《飘香港城》,以一种地方传统小吃(海州米糕)的制作过程和人文寄托来体现连云港人淳朴温暖的民风。本文主要从中华传统文中研究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吃这件是不仅仅停留在满足色香味的表面,也要吃个好彩头。米糕是连云港老海州地区独有的特色小吃,它正满足了人们又要吃的营养、可口,又要吃的欢喜、吉利的心态,由此,选定它作为了拍摄对象。传统手艺人赵欣宝老人是短片的主人公,他不仅把扫糕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刻苦钻研,也通过自己一片质朴的热情倾注在自己扫的糕中,来买他扫糕的客人不仅很多,而且对赵大爷扫的糕更是赞不绝口,许多外出的人们甚至托人也想要吃到赵大爷的米糕。赵大爷把小小的米糕真正的做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家乡味道,也把家乡温暖的情怀带给每一个人。
目 录
主题定位 1
1.1中国的饮食文化 1
1.2家乡的味道 1
1.3舌尖上的米糕 2
内容阐述 4
2.1古海州米糕 4
2.2米糕的制作方法和传统意义4
影片拍摄过程6
3.1拍摄细节 6
3.2剪辑思路 6
主题思想 8
结束语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第一章 主题定位
1.1中国的饮食文化
“白菜青盐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在中国这个拥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大国史册里遍布着迤逦的山河,回荡着诗词的妙音,更飘荡着从古至今无限美食的芳香。中国人爱吃的事古已有之,爱吃而会吃更让美食的境界得到了提升。
最真实的生活的事无非是身边的“衣、食、住、行”,一个地方人的习惯往往能很好的体现出他们生活的重心。当我查阅连云港风俗资料时偶然看到:“婚丧嫁娶都要摆上一桌酒席,宴请亲朋好友”时突然想到,[1]在大多国外的文化里我们看到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朋友聚会大多没有高朋满座,也没有以辈分大小就坐这样的餐桌文化,更没有与人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的习惯。我留意到的国外风俗中关乎宗教的因素似乎更多一些,就以影视作品中经常选择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的拍摄环境来说吧,印象中国外的电影里传统婚礼的现场经常是在教堂里举行,即使是最简单的婚礼仪式中也一定会有一位牧师,婚礼的宴会更像是一个朋友聚会的派对,大家以传递祝福、尽兴狂欢为主。转过头来看一下中国的庆祝活动大都离不开一个字:吃。我犹记得自己还很小的时候家里没有餐厅,只有一个四方的饭桌放在不大的厨房里。小小的饭桌一般可以供四个人吃饭,要是多出一两位也可以在边角上加几个小凳子挤一挤。可是家里免不了要来客人,每当有这样特殊的宴会场合我的父母就会从房间衣柜的背后搬出一张大圆桌面。小餐桌被移到大客厅里的时候我就知道:今天一定有一顿大餐在等着我。圆桌面和饭店里的大桌子一样大,把它向小桌上一放我们就可以享受一家团圆济济一堂的幸福了。我们追求团团圆圆的景象,更愿意用美食为这幅美景增光添彩。不仅如此,朋友聚会要有美食相伴,义结金兰要有酒肉相左,小到蓬门筚户,大到贝阙珠宫,哪家的屋子里都离不了饭香,谁家的炉灶里都少不了炊烟。家家户户都有拿手的私房菜肴,万千长嘴吃出了万千种滋味,这种融入血脉的饮食文化才是体现民风民俗的最好媒介。那时开始我对这部短片应建立的文化背景做出了调整,转向了大众瞩目的美食文化。
1.2家乡的味道
当我把思路放在食物这条线索时心中就开始有了拍摄的兴趣,但还是在许多美食中难以抉择。如果说提起连云港最应该想到是美食应该就是海鲜,可是放眼中国的地大物博,其海岸线之长,可以吃到海鲜的地区并不在少数,眼下也不是开渔的季节,于是关于海鲜特色美食拍摄的想法就始终找不到头绪。而就在这时候我在和父母一边吃晚餐一边看电视时看到了一档栏目,[2]CCTV2的《回家吃饭》栏目。主持人王小丫每一期都会陪一位明星做一道在他的印象里能够去代 表家的味道的食物。我原以为会看到许多私房密菜,却没想到“韭菜炒鸡蛋”、“红烧肉”、“番茄炒蛋”这种家家都常吃的家常菜频频出现。虽然这些菜肴初学做菜的人也都会做,可是每位嘉宾带来的却是不同的烹饪方法。于是我去搜索了很多期来看,印象最深的就是张明老师作为嘉宾来到《回家吃饭》的那期节目中她做了奶奶每年过年时都给他们做的菜:红烧肉,从最开始切下猪皮做油渣的美好回忆到奶奶每年都要留一点肉给工作繁忙的自己,在让人感到温馨的同时从食物的烹饪里体会到了亲情的温馨。陈明老师分享的小技巧:讲葱束成一小把放入锅里入味,同时又方便取出,更是让人觉得学到了一招。其实都是生活中每个家庭都有的小智慧,在偶然间碰撞出的小火花,平时的我们或许不会看见或关注这一幕,可在发现之后便感受到一种微妙的幸福。炒好的菜看起来没有太大不同,却在小细节上拥有更多独门秘方,而就是这些小小细节的不同让这道菜成为了嘉宾脑海里不能忘却的家乡味道。
由此可见,在我们脑海里象征着美好的食物不仅仅是有着光鲜亮丽的外表,更不是完全由它食材的稀有、价格的昂贵来决定的。中国人对待食物是有感情的,一种食物如果色香味俱全,那么它一定会让我乍舌称赞,而它的身上如果有了故事,那我们就不仅仅是在大快朵颐,简而言之:吃的不是菜,更是一种情怀。
1.3舌尖上的米糕
米糕摊就在我原来住过的小区门口出摊,搬新家后我的妈妈买来许多带米糕送给楼上楼下的邻里邻居,家里的饭桌上,空锅里更是少不了放上一包。这让我眼前一亮,短片应该拍摄的候选素材米糕一下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后来通过搜集了更多资料我也掌握了海州米糕更多的独特之处,接下来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写剧本和安排拍摄了。对于并没有拍摄过记录类短片的我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在指导老师李东冬的建议下我去向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整个世界的轰动的美食大片《舌尖上的中国》学习,无疑,这部年度大片犹如美食纪录片里的教科书一样摆在我的眼前。也许中国人的某些创作常被人诟病,甚至有人认为我们国家国人的思维都不够活跃,但在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之后我相信许多国家都会自惭形秽。[3]食物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怕仅仅只是入口之食,饱腹之物罢了。从快餐店点个餐,匆匆几口便吃完,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后可以去忙自己的事了。而食物中的美现在却是越少有人体会得到了。“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局话是小学课文里描写北大荒的一句话。“金风送爽”、“硕果累累”这些词汇带给我们富足的的想象空间,满眼遍布的黑土地,沉甸甸的高粱压弯了腰,这些无疑是课本中的乡间生活留给我们最好的回味。要说文人或以食为引,或品食而赞,地大物博的土地上蕴育的丰富美食无疑成为了文学创作灵感的不竭动力。对我们寻常百姓来说食物给予我们生存的能量,提供劳动的岗位,同时酒席上的盛宴带来舌尖上的快感;缤纷的零食为休闲的时光增添了趣味;家常的饭菜给我们带来家的温暖。一道再普通的菜肴,在家中吃了千百遍还是会想念。看到纪录片中大山里的村民为了取得新鲜的食材又不破环自然生态费尽心思的认真态度更让我对拍摄美食题材的纪录片有了兴趣。[4]《舌尖上的中国》成为了我学习的样本,在剧本写作时为我提供了创作思路。[5] 第二章 内容阐述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gbdsxwx/165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