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演员与角色如何达到共生【字数:15903】
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引言 1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
第三章 演员与角色的关系 3
3.1表演的创作者——演员 3
3.2表演的创作结果——角色 3
3.3演员与角色的对立统一 4
3.3.1“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对立 4
3.3.2“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统一 5
第四章 演员走向角色的认知阶段 6
4.1“理性”的分析以达到对角色的把握 6
4.2“感性”的融入以达到对角色的升华 7
第五章 演员走向角色的体验阶段 8
5.1体验生活进入角色 8
5.2“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共生——体现与体验的有机结合 9
第六章 演员体现角色并与角色达到共生 10
6.1外部动作体现角色 10
6.2内部情感融入角色 12
6.3运用多种表演素质训练方法 12
6.3.1美国方法派的训练 13
6.3.2铃木忠志训练法 14
6.3.3阿提斯气息训练法 14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论演员与角色如何达到“共生”
摘 要
演员的工作是以剧作家所创造出来的文学形象为基础,加之对剧本的分析与角色的理解,通过对于肢体的设计与台词的处理,在导演的指导下,由内而外地去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因此,“演员如何与角色达到‘共生’”成为了每一个表演从业者所讨论的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首先,论文从演员与角色概念的角度出发,对演员与角色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并说明了演员与角色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其次,关于演员走向角色的认知阶段进行了说明与剖析,从“理性的分析以达到对角色的把握”和“感性的融入以达到对角色的升华”两个角度出发,来分析演员在认知阶段的准备事项。再次,论文则是通过体验生活与体验与体现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共生来走向角色。最后一部分则是外部动作的体现、内部情感的融入再加之各方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法的运用才得以达到演员与角色的“共生”。希望本文从理论的角度对演员如何塑造角色并达到彼此的“共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引言
“演员与角色达到共生”是每个演员都要面对的问题。每个演员在处理不同角色时所使用的方法有许多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捕捉和体现人物心理是演员的关键一步。演员塑造角色时,角色所有的情感、感受和想法都应该成为演员自己的真实感受。演员自身的内心应该用来塑造角色的精神生活,演员的外在身体动作应该用来从内到外体现角色。只有合理地分析和体验人物的性格、内心情感、环境和时代,正确认识演员与人物的共生关系,把握塑造人物的方式和方法,才能在舞台上展示真实的、鲜活的人物。在四年的本科生涯中,笔者扮演过很多角色,从《九儿》中的余占鳌到《风声》中的白小年,再到《十二公民》中的十号陪审员。每一次角色转换,都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演员如何融入角色,化身角色,在舞台上真实地生活角色,如何细致地处理和体验角色本身,从而真正做到听、看、感,从而融入角色,最终达到准确的体现,这就成了如何发挥作用的关键。本文主要以“演员和角色如何到达共生”为研究方向,思考如何找到角色的人格特征,体验角色的精神生活,使演员的灵魂与角色的灵魂零距离接触,从演员自身建立角色的感觉。本文根据近年来角色塑造过程中的经验,结合理论基础,对演员走向角色实现共生的步骤进行了研究和拓展。
本课题的研究为今后学者关于“演员塑造角色”奠定了充分、准确的理论基础。同时,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演员如何运用自身的素质去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实现相互的共生与融合,为演员塑造角色提供审美价值和实践参考。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概况
演员与角色达到共生,学者姜磊把演员塑造角色的过程比成一场恋爱,从相识、相知、相恋以至到最后的情投意合,让演员与角色之间达到形影相随的境界,从而呈现给观众一个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他通过“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之间不断的融合、发展,恰如演员与角色谈了一场不分手的恋爱。在演员塑造角色的过程中,需要演员全情投入,重视理解和认识角色的过程,设身处地的感受角色内心情感,不断提升认识和体验角色的能力,并充分将认识和体验的内容表现出来,让观众深切的感知演员所要塑造的极具性格化的人物形象。
对于演员塑造角色的途径,很多学者也开始从新的角度进行新的思考与反思。学者朱亚楠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如何将生理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引入到表演中,并为演员塑造角色指引方向,以及在训练过程中为演员建立“身心合一”提供探索性的方法。他通过对表演生理心理学中演员的“情绪”与“感受”的重要性展开有益的探讨,找出表演实践中的误区和悖论点,并在表演生理心理学视域下提出合理有效的指导方法和建议,为表演工作者提供有参考意义的科学指导原则。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演员在创作过程中的分析的特点曾经非常精辟地指出:
“分析”这个词通常是指理性过程。它被应用于文学、哲学、历史及其它方面的探讨。然而在艺术中,自顾自的理性分析是有害的,因为它往往由于自己的理智性、数学性和枯燥性,不但不能鼓舞演员迷恋和创作喜悦的激情,反而会使它冷却。智慧在我们艺术中的作用只是辅助的,从属的。演员所需要的分析和学者或批评家所需要的完全不同。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byzy/608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