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话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以驴得水为例【字数:11817】
目录
摘 要 Ⅰ
ABSTRACT Ⅱ
第一章 引言 1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
2.1 国内文献综述 2
2.2 国外文献综述 3
第三章 话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基本概况 4
3.1话剧表演特点 4
3.2影视表演特点...........................................................................................................4
第四章 优秀作品呈现的异同分析 6
4.1话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同” 6
4.1.1注重角色塑造 6
4.1.2演员演技要求 7
4.2话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 8
4.2.1制作与表演形式 8
4.2.2剧作结构与反馈获得 10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5
浅析话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
——以《驴得水》为例
摘 要
作为借助舞台与镜头表达作者情感的两种不同艺术形式,话剧表演和影视表演有着多方面的不同之处。然而,二者均是抽象化的、戏剧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从广义上看二者又有着相似的部分。具体的说,一方面,在剧情编撰以及演员选角、演员排练要求上两者有着相似或相同的地方;另一方面,在艺术创作、艺术呈现载体、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表演时间空间上的要求等,两者又表现出了巨大的不同。不同的艺术特点使得话剧与影视表演对表演者有着不同的要求,而二者相似之处又可以于表演训练中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即相比其他艺术家,话剧(影视)表演创作者能够更好的适应影视(话剧)创作。因此,探究寻找话剧表演与影视表演二者异同是近些年来艺术研究的热点,且话剧改编也逐渐成为影视创作的潮流。近年来,电影《驴得水》一定程度上算是话剧改编的成功典范,其创作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各有值得学习之处。由此可见,充分比较两个版本的《驴得水》作品在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下的异同,能够清晰阐述话剧与影视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表演的异同,这对今后演员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引言
《驴得水》话剧作品与电影中都表现出上流的表演技巧与话剧表演艺术感,电影作品《驴得水》中以话剧表演形式为出彩的表演方式塑造了我国电影史中重要的社会讽刺作品《驴得水》。将话剧表演形式融入电影中的例子并不少,经典电影《狗镇》以话剧形式进行故事的塑造,对场景描述、故事发展等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研究《驴得水》话剧与电影中表演方式、表现技巧与剧情促进方法之间的异同,能够为我国影视产业发展与话剧深层内涵表达提供更好的发展方向。
影版对话剧版起到了大力宣传的作用,使得更多的观众有机会接触到这部精彩的作品。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国内文献综述
研究指出充分借鉴话剧与影视创作经验能够对其他形式的艺术创作有巨大的作用。由此可见,利用好各类艺术创作优势,这有助于对整个创作行业的发展。然而近年来,尽管话剧改编作品数量越来越多,但质量层次不齐,如何合理借鉴并利用话剧与影视创作各自优势是众多艺术家所应思考的。因此,鉴赏优秀作品并吸取相关经验是必须的,其中电影版《驴得水》某种程度上算是一部优秀的范本。
李笑笑认为电影《驴得水》中使用的荒诞式表现手法,是现有话剧中表演的净化,同时电影中多视角全方位对演员神态与情绪发展的细节描写,能够弥补话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缺陷,更好的帮助演员形象的塑造。同时电影《驴得水》中对悲剧主题是对人的道德底线的探究与叙述,《驴得水》中虽不用直接的电影语言对人性这一问题进行直接且明显的思考,在剧中却通过剧情发展中人物角色的不同结果对人性这一问题进行了潜性强调。[1]电影中通过人与人之间情感与利益的纠葛对人性这一主题进行探讨,其中对角色前后的塑造与人性的劣根面进行的描写与叙述对比话剧《驴得水》而言更有视觉冲击力且能够使得观众带入剧中人物角色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与观影感受。
同时其对话剧《驴得水》的分析中提出,戏剧中语言的设计是立足于角色本身年龄与社会地位的,能够表达出角色心中的自我意识与人物性格,还能够增加人物间不同思想的冲突与戏剧性发展建立。
2.2国外文献综述
Ivaldi认为人物角色的塑造中语言占据了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语言描写与角色行动能够将个性化的戏剧氛围进行塑造,达到画面信息的扩充表达,使得戏剧人物能够表达人物的内心思考,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戏剧写意艺术效果。[3]
话剧作为一种动作艺术,Patrick认为语言的表达通常蕴含在动作中,以动作作为主要的方式对语言进行概括与突出表达。[4]而Sarah认为肢体语言中通过不同的力度与动作间的对比,能够对不同的情感与情绪进行表达和心理意识的传递,演员通过对字体力度的控制能够表达出多样化的剧情方式,对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进行多样化的思考与改变,并对自身的表演方式进行适应性的改变和语言表达的贴合性变化,使得话剧中的表演氛围得以使得观众有更多的代入感与共情感,更能增加观众在观赏电影中的情感共鸣与对角色本身的深层思考。[5]
Brian J认为电影中《驴得水》角色塑造过程中同样采取了相同的手法进行角色塑造,例如角色裴魁山的语言与动作塑造中,角色台词塑造了一位贪婪而小气的民国小人,而以夏天穿貂皮的怪异行为对剧中人物角色进行了塑造,并以强烈的视觉差异与情感冲突突出裴魁山角色的小气与刻薄。[6]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byzy/608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