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浅析中国话剧的悲剧性以话剧茶馆为例【字数:12768】

2024-11-24 11:0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引言 1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
2.1国内研究概况 2
2.2国外研究概况 2
第三章 中国悲剧发展的时代背景 4
第四章 中国悲剧的悲剧性特点 6
4.1《茶馆》中具有反抗精神的主人公 6
4.1.1守住尊严的王利发 6
4.1.2实业救国的秦仲义 7
4.1.3倔强爱国的常四爷 7
4.2悲哀怜悯的审美风格 8
4.2.1戏剧的冲突美 8
4.2.2语言的艺术美 9
4.3“大团圆”结局 10
第五章 中国悲剧的悲剧性对近代国人的影响 12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浅析中国话剧的悲剧性——以《茶馆》为例
摘 要
论文拟对老舍《茶馆》悲剧性的具体探究,挖掘分析出中国话剧的悲剧性特点。曹禺曾说过,《茶馆》作为中国戏剧史的范例,与其他作品是有许多不同之处的,《茶馆》并不是单纯的看社会悲剧下人们的生活或是讲述历史,而是通过茶馆这一媒介去展现三个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因此,论文以话剧《茶馆》为例,主要从时代背景、悲剧的特点和对近代国人的影响三个方面去分析中国话剧的悲剧性。老舍通过描写《茶馆》中三个主要人物的悲剧,把当时社会腐败下人物经历的不同事情描写的丰富多彩,并集中体现了悲剧的背景,为了从不同视角分析剧本以及主要人物,先是从剧本中主人公人物的形象、人物的命运作为出发点,其次与悲剧的审美风格进行联系,最后以中国悲剧的传统大结局为重点进行全方面的分析,清晰的写明了“大团圆”结局的利与弊,论证出中国话剧是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的。深入了解中国话剧的悲剧性对于近代国人的影响,探讨中国话剧悲剧性的发展与时代意义,可以为其他中国悲剧研究者提供参考,为今后的中国悲剧写作带来方向。
引言
中国悲剧不仅能凸显当时特定的时代特点,更对现代文学有着很大的审美借鉴价值,“悲剧”作为西方引进的一个概念,使中国悲剧相对于西方悲剧来说,是有着些许不足的,主人翁不能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完全的是圣人或者是贤人,总会有些许瑕疵,而中国悲剧大多以团圆收尾,导致许多学者对于团圆结局是否有损于中国悲剧有着不同看法,论文通过资料搜集、文献分析等方法,对于团圆结局进行了理性分析,笔者还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把中国悲剧悲剧性的三个具体特点作为主要方面进行了分析,了解中国话剧的悲剧性,也就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茶馆》作为老舍先生的经典代表作,近年来,有大量学者研究过老舍的作品《茶馆》,从人物悲剧性与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单单去研究茶馆的悲剧,却没有上升到整个中国话剧的悲剧性研究。笔者则以茶馆为例子,通过悲剧中主人公的精神、悲剧的审美风格以及悲剧的常见结局,深刻的对中国话剧悲剧性进行分析,能够更直观的看出中国话剧的悲剧性特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国内研究概况
任何产物的诞生都离不开它的出生地,而出生地就是代表着一个像根一样的东西,是富有极其浓厚且持久的感情的,中国悲剧也是如此,正因为它诞生于中国,那么在它的血液里,自然流淌着的是华夏民族,与之俱生的是中国人的意识。
学者石萍说庄子标志着中国悲剧意识的诞生:“庄子对于人生发出来的感叹可以被誉为绝唱,因为这与主张生命是痛苦叔本华的思想相同,生存才是揭示英雄人物的原罪。”[1]中国悲剧的悲剧性表现在矛盾冲突当中主人公或其他人物价值被否定,因为在中国悲剧中,所有实现自由并且没有被否定的个人,是不可能存在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有道德主义作为前提,而在这种正义的道德情怀面前,人类会发现不需要多长时间自身便能够“突围”了,事情也有了回旋的余地。
有道德主义的世界是一个公正的世界,在很多剧目中我们可以感受主人公人物的忏悔,使得她能通过其他的某种方式使自身达到了某种救赎,就比如《窦娥冤》里面的窦娥,她被父亲遗弃后成了寡妇,这时恰巧被张驴儿看中了。因为窦娥拒绝,张驴儿为了把蔡婆婆毒死准备了一碗毒汤,结果这毒汤毒死的却是他的父亲,于是他开始指责窦娥。最开始,窦娥受到了威胁,她必须嫁给张驴儿,除非她愿意忍受酷刑而不认罪,可法官殴打了她岳母。看到自己的婆婆遭受这样的酷刑,她只得承认自己进行了谋杀,因此她救了自己的岳母,最终被错误判处了死刑。这里的窦娥是有一个道德前提在的,所以她不愿意去死,才有了后来的六月飞雪。
2.2国外研究概况
外国学者Jennifer Wallace说:“黑格尔指出在中国戏剧中,不存在实现自由的个人行为的问题,而是让平平无奇的事件都有了它的生命,但这不仅仅是赋予它们生命,这所有的事情都是以正义与道德责任作为前提的。”[2]这说明在悲剧当中有许多的善行义举是让观者有所崇拜的,而善行义举的出发点正是主人公具备正义与道德,没有这些东西,主人公是不会产生实现自由的个人行为的,就不会让观者有道德情怀忏悔之审美感受,悲剧的很多失败结局可以让人产生道德感,而道德感往往是人性忏悔的来源,就比如《雷雨》,在结局四凤跟周平都被雷电电死了,而暴雨与雷电作为《雷雨》的尾声,延长了观感,让人不停地被激烈的雷电和无法停息的暴雨刺激,使得人们内心逐渐压抑,就像做梦一样,怎么都逃不出恐怖的魔爪,这感觉让人无法喘气,恐惧袭来,有的只是无尽的忏悔,《雷雨》里这段也是最抓人心的一段,它把人性放大到了无限,对于其中人性的险恶和复杂的乱伦关系做了一个深刻的总结,这也让观者没有只停留在激动的阶段,审美感受也是不同的,是振奋人心的。
可见,中国悲剧结局的悲剧性可以让我们收获更多的审美认知,虽然悲剧里有些悲剧性对象未能如愿,依然在“大团圆”的结局中死去了,但这也是一种美,折射出来的是人面对死亡所表现的反抗意识,是遇到困难还是前进的精神,更是人物自身顽强的生命力。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byzy/608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