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种群加拿大一枝黄花维管组织木质素化差异的比较研究【字数:7551】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1
1材料与方法2
1.1植物材料,仪器和试剂2
1.2方法2
1.2.1加拿大一枝黄花幼苗培育2
1.2.2维管组织染色法测定木质素化程度3
1.2.3木质素通路基因表达量测定4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6
2 结果与分析7
2.1 典型种群维管组织发育表型观察研究6
2.1.1 Malüe法比较入侵地原产地种群上中下三段茎秆维管组织发育情况6
2.1.2 三种染色方法观察30天和44天维管组织发育情况7
2.2 几个木质素合成相关转录因子表达量测定7
2.3几个木质素合成转配关键酶基因表达量测定10
3 讨论12
致谢14
参考文献14
两个种群加拿大一枝黄花维管组织木质素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引言
引言
20世纪30年代加拿大一枝黄花因其鲜艳的黄色花序被作为观赏植物引进,起初仅在上海、南京的部分地区进行栽培,后漫生至各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种闲置空地,诸如铁路,港口,公路等的空地,现已成为我国东南部的常见外来杂草之一[2]。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扩散,对入侵地的农业生产及生态平衡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并造成了大量经济损失[3]。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成功入侵,一方面是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完成主动入侵过程,另一方面根据已经提出的“天敌逃逸假说”,到达入侵地后缺乏能控制其数量的天敌,导致其不断蔓延。并且发现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后,为了适应入侵地的生态环境,改变了自身的代谢机制,体型更为高大,生命力更强[4],其中木质素代谢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木质素的合成分为三个部分:木质素单体的合成,转运和聚合[5]。木质素单体合成是经苯丙酸途径进行的,经过一系列的羟基化,甲基化和氧化还原反应最终得到三种木质素单体[6]。已有研究表明木质素的合成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其中转录因子调控是主要因素之一。NAC和MYB基因家族是两类主要的调控因子,在拟南芥中已有广泛的研究,另外WRKY等也参与调控[7]。
本研究以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地和入侵地两个典型种群为代表,通过染色法比较其茎秆木质素含量的差异和维管发育情况,同时比较不同种群茎秆韧皮部和木质部木质素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为解释其入侵机制提供一方面的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仪器和试剂
供试试验材料均为杂草研究室前期采集的原产地(NA)和入侵地(IN)不同地区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种群。本次试验使用的材料是通过加拿大一枝黄花组培苗驯化后得到的幼苗。自2018年6月起经过多次继代培养,获得可供使用的幼苗并于2月25日进行驯化。驯化后幼苗于3月15日在大学牌楼教学科研基地移栽。再生长30天和44天取单株茎秆的上中下三部分作为切片材料。每个种群三个单株,作为三次重复。所用植物材料详情见表11。
表11 植物材料
Table11 Plant material
种群编号
Population NO.
经度
Longitude
纬度
Latitude
采集地点
Location
114
72.63
43.94
1416 Hwy 66,Randolph twn,VT 05
NBM
121.54
29.87
宁波市江东区苗圃
1.1.1实验仪器
Eppendorf ThermoMixer C 恒温混匀仪,培清JS400A恒温金属浴,Eppendorf BioPhotometer Plus核酸蛋白定量检测仪,TaKaRa PCR Thermal Cycler Dice™ Gradient TP600,Eppendorf Centrifuge 5417R 冷冻离心机,Eppendorf Mastercycler ep realplex实时荧光定量PCR仪,BECKMAN COULTER Allegra 64R高速冷冻台式离心机,Leica CM1520冷冻切片机,GXZ500DLED只能光照培养箱,蔡司全自动显微镜(ZEISS),体式显微镜(OLYMPUS),高压灭菌锅,37℃恒温摇床,37℃恒温培养箱
1.1.2 实验试剂
15%甘油,FAA 固定液、1%KMnO4、浓盐酸溶液、15%盐酸、1.5%NaHCO3溶液、间苯三酚、Fasga染色试剂等
1.2实验方法
1.2.1 加拿大一枝黄花幼苗培育
1.2.1.1继代培养
将组培瓶中待转接的组培苗去除叶片,茎秆切成包含两个叶节的小段,转移至新的MS培养基中,全程进行严格无菌操作。
1.2.1.2幼苗驯化及培养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swgc/smkx/563624.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