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字数:8611】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引言3
1. 材料与方法5
1.1实验材料 5
1.2 试验方法 5
1.2.1田间试验6
1.2.2农艺性状测定6
1.2.3统计分析6
1.2.4遗传图谱和QTL定位6
2. 结果与分析6
2.1 叶长、叶宽、叶长宽比、百粒重的遗传变异6
2.2叶长、叶宽、叶长宽比和百粒重间的相关性7
2.3 叶长、叶宽、长宽比和百粒重的QTL定位8
2.3.1 JLYC群体叶长QTL定位8
2.3.2 JLYC群体叶宽QTL定位8
2.3.3 JLYC群体叶长宽比QTL定位8
2.3.4 叶形性状QTL定位结果分析9
2.3.5 JLYC群体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百粒重QTL定位10
3. 讨论11
3.1 控制大豆叶形的重要QTL11
3.2 控制大豆百粒重的重要QTL12
3.3 大豆叶形性状的遗传改良 12
4. 结论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3
大豆农艺性状的QTL定位
引言
大豆原产于中国,是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等多种营养物质的双子叶植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油料、饲料作物之一[12]。近几年来,伴随着国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在满足基本的大豆需求后对优质大豆的需求也在逐年提高。从大豆生产方面来看,大豆是播种面积仅次于玉米、水稻、小麦、马玲薯的第五大粮食作物;从大豆消费方面来看,我国大豆消费量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以2017年为例,我国大豆油的消费量达1740万吨,占全球消费总量的30.9%;豆粕的消费量更是达到了7407万吨,占全球消费总量的31.7%。国家经济发展、人口数量递增的同时,人民的消费水平提高的重大表现就是国人膳食结构的改良,这也直接导致大豆需求量的提高。但是我国大豆常年以来靠从美国、巴西等国家进口为主,且近些年来贸易战导致大豆的进口量突降,由此导致大豆供求关系的极度不平衡,因此选育高产优质大豆品种,提高我国大豆亩产量的同时解决低品质的问题是摆在大豆育种家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百粒重是决定大豆产量以及籽粒饱满度的决定性因素。百粒重是由多基因控制,表现为典型的数量遗传的性状[3],并且表现出广泛的变异性。大豆育种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百粒重容易受到生长环境以及遗传背景的影响,这也使得大豆产量在年际间变幅大。叶片是大豆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长、叶宽、叶长宽比等叶形性状是大豆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由前人研究可知叶长、叶宽、叶长宽比等叶形性状是典型的数量性状,受到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多重影响。对不同品种大豆的植株而言,叶形性状差异较大,因此发掘大豆叶形相关性状的QTL位点,对选育合理叶型性状及高产的大豆品种有积极意义。
大豆种质资源类型广泛,包括大豆属的栽培大豆地方品种、一年生及多年生野生大豆以及已育成品种和一些具有优良性状的遗传材料[4]。大豆按照生物学分类应属Glycin,栽培种属有Glycine亚属和Soja亚属两个明显的分支,其中栽培大豆和其祖先种野生大豆均属于Soja亚属,这表明野生大豆具有作为大豆种质改良的遗传基础。野生大豆茎部有细软,且茎部的缠绕性极强。一年生野生大豆的种皮多为黑色,也有黄色、青色、褐色及双色种皮。由目前全国各地的大豆品种系谱图分析可知,我国大豆生产上主栽品种的遗传背景过于单一[5]。主栽抗性品种群体的遗传背景过于单一对抵抗前人未曾发现或没有深入研究的致病基因或者突发的恶劣环境的抗性减弱导致当年的大豆产量锐减,所以长期栽培单一品种会影响将来的大豆育种进度且会导致大豆生产推广隐藏未知的危害。扩大大豆遗传基础的有效途径较多,就目前而言大豆育种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利用何种手段扩大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最为方便有效,其中导入野生大豆种质是一种普遍有效的方法。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有相同的遗传基础和染色体数目,所以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杂交成功率较高。因此野生大豆中的优异种质基因可以为栽培大豆提供优异的基因源,导入到栽培大豆中用来拓宽栽培大豆的遗传基础,解决目前大豆主栽品种遗传背景单一的问题。
野生大豆可以作为重要的大豆改良资源在于:第一,野生大豆材料繁多且生长的土壤及气候条件不同。从地理位置来看,野生大豆主要分布区域在东亚温带地区,包括日本及俄罗斯东部、韩国以及中国。我国在地处东亚温带地区的野生大豆资源十分丰富,具体来看从经度134°的黑龙江东部的饶河县到经度97°的西藏西部,从北纬24°左右的南部沿海省份的北部地区开始到北纬52°左右的黑龙江畔;且从海拔1.8m到2650m区间内都有野生大豆的分布,其中野生大豆广泛分布在北纬30°至45°的广阔区域内而且种群较大、种类也极丰富的特点,是我国野生大豆主要分布区[67]。野生大豆这种广泛的地域分布造就了野生大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第二,遗传变异是随机的,在野生大豆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有利变异,且大豆的驯化过程会导致大豆的遗传多样性减少以及大量的优异基因的丢失[8],这些特性决定栽培大豆可以用野生大豆种质来改良。多年来我国已利用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培育出了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栽培品种,这些具有野生大豆血缘的新品种一般具有早熟、高抗和高产的优良品质,如吉林小粒7号具有早熟、小粒的特点;吉林小粒6号、8号、通农14号、吉育101的蛋白质含量均达45%以上;吉育66具有大粒、中早熟、蔗糖含量高达8.04%的特点;吉育89的脂肪含量达到了24.61%;吉林小粒4号种植区域广泛可以跨越7个纬度;吉育59有耐盐、耐旱、高蛋白的特性,随着高产大豆新品种吉育66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推广应用,越来越多利用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新品种在全国范围推广开来。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swgc/smkx/563175.html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