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切花菊叶形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其qtl定位【字数:8369】

2024-02-24 17:26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以168株切花菊‘南农雪峰’בMonalisa’F1代群体为研究材料,于2017年秋季调查叶长、叶宽等13个叶形相关性状在该群体的分离情况,利用单个分离世代的主基因 +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13个叶形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开展QTL定位研究。结果表明,该F1群体的叶形性状表现为连续分布,变异系数在9.19% ~ 28.77%之间,中亲优势率介于-47.38% ~ 23.18%。混合遗传分析表明叶长/叶宽、叶片边缘锯齿数量符合A-1模型;第一位侧裂宽符合A-2模型;顶生裂片相对于叶片的长度符合B-1模型;最低位侧裂刻深度符合B-3模型,其他性状均符合A-0模型;遗传参数估计表明13个叶形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在32.58% ~ 91.18%之间。利用SRAP和SSR标记构建的遗传图谱对测量性状进行QTL定位,研究共检测到32个QTLs,LOD值介于2.50 ~ 5.63之间,单个QTL对表型的贡献率在6.01% ~ 17.28%之间,其中挖掘到的6个相关主效QTLs可应用于菊花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 材料与方法2
1.1 试验材料 2
1.2 试验方法 2
1.2.1 田间性状调查2
1.2.2 杂种优势分析3
1.2.3 切花菊叶形性状的混合遗传分析3
1.2.4 切花菊叶形性状的QTL定位分析3
2 结果与分析4
2.1 切花菊叶形性状在F1代的表型分布与杂种优势4
2.2 切花菊叶形性状的相关性分析4
2.3 切花菊叶形性状最适遗传模型的选择7
2.4 遗传参数估计7
2.5 切花菊F1代叶形性状QTL定位10
3 讨论14
致谢14
切花菊叶形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其QTL定位
引言
引言
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原产我国,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观赏和经济价值极高。菊花种质资源丰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富,蕴含着丰富的遗传变异,许多重要观赏性状为复杂的数量性状。切花菊在我国和世界鲜花产业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其品种数量繁多,为亲缘关系研究带来了挑战, 品种鉴定也愈显重要。
以往利用形态指标进行品种鉴定主要是以花部特征为主[1]。但切花菊的花型种类 少于传统品种的菊花,即使结合花色的多样性,花部特征在鉴别品种时效果也是有限的,且该方法只能在花期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切花菊在内的菊花品种群体的叶片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且在无性繁殖后代中可以稳定遗传。王江民等(2013)利用多元判别分析对18个菊花品种叶片的形态结构参数进行了数值化分析,认为可以通过叶形特征进行品种鉴定。叶片的形成机理较为复杂,目前,叶片性状的遗传研究主要在花椒[2]、苹果[3]、番茄[4]等园艺作物上。在菊花上,张飞等(2012)对叶长、叶宽及叶长/叶宽三个叶形性状进行了初步QTL分析[5],但是菊花叶形丰富,仅仅这三个性状难以全面评价菊花叶形性状的遗传特性。
鉴于上述情况,本研究拟以切花菊品种‘南农雪峰’和‘Monalisa’为亲本构建的F1分离群体为研究对象,在2017年秋季调查该群体的叶长、叶柄长、叶宽、叶柄相对于叶的长度等13个叶形性状的表型资料,对其进行主基因 + 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以及QTL定位。本项目的实施可揭示切花菊叶形性状的遗传机制,探讨这些性状的最优遗传模型和基因作用方式,估计主基因的遗传效应,同时获得的控制菊花叶形性状的主效QTL,从而为后续菊花叶形性状的精细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本研究以具有显著叶形差异的切花菊品种‘南农雪峰’和‘Monalisa’分别作为母本和父本构建的含有168个F1株系的杂交群体为研究对象。上述供试材料定植于大学“中国菊花种质资源保存中心”塑料大棚内。
1.2 试验方法
1.2.1 田间性状调查
于2017年秋季菊花营养盛期时采集亲本及168个F1后代株系的叶样,每株系采集5棵单株,采样部位为中部节位的成熟叶。根据菊花DUS指南,对研究群体的叶长、叶宽、叶柄长等13个叶形性状进行数据采集。13个叶形性状名称见表1,测定部位示意图见图1。
表1 13个叶形性状中英文对照表
Table 1 The list of Chinese and English check names for the 13 leaf traits
性状名称
Trait name
英文名
English name
英文缩写
Abbreviation
测量单位
Unit of measurement
叶长
leaf length
LL
mm
叶柄长
petiole length
PL
mm
叶柄相对于叶的长度
the ratio of PL/LL
RPL

叶宽
leaf width
LW
mm
叶长/叶宽
leaf shape
LS

第一位侧裂宽
the first crack width
FCW
mm
最低位侧裂宽
the lowest crack width
LCW
mm
顶生裂片长
terminal lobe length
TLL
mm
顶生裂片宽
terminal lobe width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swgc/smkx/561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