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种子企业商业化育种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以明天种业为例(附件)【字数:18316】

2024-02-24 16:50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种业保障着国家农业的发展,农作物的育种工作又是种业的最前端,随着商业化育种的不断推进,种子企业需要逐渐适应变化。本研究对世界及国内商业化育种发展进行概述,通过分析江苏主要种子企业商业化育种组织架构、科研投入、平台建设的状况,找出其商业化育种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梳理,进行SWOT分析,得出多种育种策略。并以江苏明天种业为对象,针对其特点,提出育种优先发展的顶层设计,“两常加两杂”的作物定位,前后一体化育种团队建设,通过知识产权转让或研发外包、平台优势的利用等方式进行科企合作,发展自身科研能力的策略,并提出与发展策略配套的管理与投入策略。
目录
摘要1
1.文献综述2
1.1研究背景2
1.2国内外商业化育种情况综述2
1.2.1商业化育种概念2
1.2.2国外商业化育种现状及发展趋势2
1.2.3国内科研育种及企业的商业化育种3
1.3研究方法4
2.江苏省种子企业商业化育种现状及存在问题4
2.1江苏省种子企业商业化育种概况4
2.1.1 基本情况4
2.1.2 商业化育种支撑情况5
2.1.3 科研育种投入5
2.1.4 育种科研人才6
2.2 江苏省明天种业概况6
2.3江苏种子企业科研育种工作存在的问题7
3.江苏种子企业商业化育种环境分析7
3.1外部环境分析与机会、威胁分析7
3.1.1政策法律社会文化环境7
3.1.2自然环境8
3.1.3技术环境8
3.1.4其他宏观环境9
3.1.5外部机会威胁分析9
3.2内部环境分析与优势、劣势分析10
3.2.1江苏主要种子企业内部环境10
3.2.2内部的优势与劣势分析11
3.3江苏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的SWOT分析11
3.3.1 SWOT矩阵分析11
3.3.2 SO战略分析11
3.3.3 WT战略分析12
3.3.4 ST与WO战略分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析12
4.江苏省种子企业商业化育种策略建议12
4.1基于现状及发展需求的顶层设计12
4.1.1企业商业化育种的整体定位12
4.1.2商业化育种的作物定位和技术定位13
4.2“前后向一体化”战略 13
4.3科企合作战略14
4.3.1 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科企衔接14
4.3.2 利用平台资源“借力”双赢14
4.3.3研发外包策略14
4.4 管理策略15
4.5 投入策略15
5.讨论15
致谢15
参考文献16
江苏省种子企业商业化育种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以明天种业为例
引言
1.文献综述
1.1研究背景
我国是农业大国,种子作为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质量直接关系着农产的品质量和产量。种业的健康发展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条件。种子产业的发展是现代农业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1]。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农业科研教学体系,各类科研机构和院校有500多家,科研从业人员6万多人,是美国的数倍之多。计划时期便形成的创新主体地位无人撼动,现在 90%的品种仍是科研院校完成的。但是,由于我国的育种工作长期处于“体制内”运行,缺少了面对市场竞争的生存压力。近年来,因种业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在国外种子企业冲击下,国内种业全线动摇,市场的控制权面临易手[2]。
1.2国内外商业化育种情况综述
1.2.1商业化育种概念
商业化育种的概念,国内很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杨晓东等认为商业化育种应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的,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农作物育种行为;刘为更等认为商业化育种是指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市场需求制定详实的育种方案,结合常规育种技术、分子生物技术、信息化技术和机械化技术,建立规模化、分段式、高通量、流水线式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3];李军民等认为商业化育种指在育种方案指导下,按照标准与流程进行工厂化、大规模测试与选育,持续创造满足市场需求的育种体系活动。总结来说,商业化育种应当是以公共性育种研究为基础,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的,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技术,进行标准化、流程化、规模化的流水线式的育种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所实行的以农科院所和高校为主体的品种选育体系,以课题组形式进行的科研体系使得育种工作与市场生产脱钩,将“育、繁、推”工作割裂,商业化育种概念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4]。在商业化育种中,农科院所与高校承担育种基础性研究,也就是公益性育种研究,包括种质资源、育种技术、栽培技术、储存技术、加工技术、储藏技术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应由国家支持,各种资源与新技术与企业进行共享。企业做为商业化育种的主体,应根据市场需求。通过育种技术研发、种质资源的利用、市场调研、育种目标决策、育种工作开展、生态区域测试评价、生产链构建、产品市场反馈实现新品种的产出[5]。这就要求商业化育种企业具备综合决策的能力,并且必须建立与传统育种体系完全不同的组织形式、人员分工与合作方式。
1.2.2国外商业化育种现状及发展趋势
表11 美国商业化育种发展过程
历史阶段
年份
概况
政府管理时期
19001930
政府负责品种试验,新品种大部分由公共农业科研机构与州立大学试验、培育
立法过渡时期
19301970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swgc/smkx/561136.html